作者 | 程夢
「用搞笑來比賽這件事情本身就很不搞笑,脫口秀比賽贏的人不是最能搞笑的,而是最能比賽的。」
在總決賽第一輪上說出這句話的卡姆不知是否預想過,最終是自己贏得了《脫口秀大會第二季》總決賽冠軍。如果有,那這句話會不會是對這個節目的反諷。
追看完整季脫口秀大會,回想往期,小影比較印象深刻的就是在第七期節目上新來一個名叫孟川的脫口秀選手。而事實上那一期節目的主題及孟川的表演里究竟講了什麼,小影基本都已經記不清,只是記得講完脫口秀後的他,站在台上回答于謙說「演出要看天......」這幾句話讓人笑了很久。臨場應對的語言反而更藏有笑意。
其實類似的事情還發生在《脫口秀大會》的另一位選手王思文身上,她曾回憶第一次去看演出的時候覺得一點也不好笑。「他們實在說得太差了,我當時就在嘉賓環節把每個人吐槽了一遍,結果我成了講得最好笑的人。」
準備得越來越充足的脫口秀表演似乎也因此越來越喪失它原有的魅力了。
一
對於國內,脫口秀是「舶來品」。在西方脫口秀是一個視頻節目的欄目,也是一種主持風格。最早起源於18世紀英格蘭地區咖啡集會上,人們討論各種社會問題,從而形成的這一形式。彼時的內容更多應該還是人們集會裡的那套自身日常或者自我認知的神吹鬍侃。
而直到20世紀,在美國隨著廣播的產生以及人們對公共集會的熱衷,越來越多人將興趣投諸於通過廣播這一新媒介進行討論,從而催化了早期脫口秀——談話類的廣播節目的誕生,此時脫口秀的關注點越來越多的被放在一些受到廣泛關注的社會問題上。
也是因為最初廣播類節目是只聞其聲不見其人,是否吸引觀眾則完全取決於主持人自身話語的魅力,因此幽默風趣,喜劇色彩也成為了脫口秀的基因之一。
隨著電視機的普及,更多可以進行畫面呈現的節目出現,談話類的廣播節目這一依靠話語魅力吸引觀眾的節目形式並未受到冷落。早先的的廣播主持人紛紛轉戰電視,革新的節目設定也是只有一桌、一椅、一沙發,一主持人,若干嘉賓,談天為主,其餘為輔的形式,仍然以語言為節目的主要看點,而真正意義上的脫口秀也自此時問世。
1962 年,強尼·卡森又開創了開頭主持人單口秀、嘉賓聊天以及娛樂表演的糅合節目樣式。這種創新讓脫口秀節目迅速發酵,被美國人民所追捧。彼時美國人見面打招呼,不是問「吃了嗎」,而是問「昨晚看卡森了嗎?」。也是此開始,美國夜間脫口秀開啟了辛辣吐槽模式,從政治到經濟、娛樂、生活,話題包羅甚廣,脫口秀成為美國人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到20世紀80年代起,脫口秀在美國開始成為了一大時尚,各種各樣的脫口秀節目占到了電視節目總量的40%。
其實脫口秀在美國受到熱捧還有另外一個原因,內容的尺度問題。在美國的脫口秀節目少,可以看到實時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發展、社會熱議話題等諸多問題的討論以及諷刺。這或許也是數十年來,脫口秀也依然是美國電視產業中最重要的支柱之一的原因。
如當年特朗普當選總統前吐槽他的節目就有不少,有意思的是那些最猛烈抨擊美國新總統的節目的收視率和廣告收入都在上升。
像從替大衛·萊特曼手中接過CBS的晚間脫口秀節目《深夜秀》節目主持人的史蒂芬·科拜爾(人稱扣扣熊),彼時正面臨節目收視率連連下降的局面,而對於特朗普當選總統的政治關注和討論讓其成功逆轉了收視。
而在此之前,其本人受邀在白宮新聞記者協會晚餐會上進行表演時,用他一貫的風格當面挖苦美國總統喬治·W·布希的表演也讓其一度在網際網路上引起轟動。
除了有上至總統,下到平民的辛辣諷刺和吐槽,還有娛樂明星的猛料、當紅藝人的表演、惡搞提問,以及一些街頭採訪和整蠱等。對於觀眾而言,節目大膽刺激。
二
除了電視節目,美國脫口秀也有線下形式。
這裡不得不提到西方人天生的語言幽默感,不同於國內《愛情公寓》等劇中語言幽默有著明顯表演痕跡,《生活大爆炸》《老友記》等美劇中演員的日常對話則自然又好笑,以及看一些英美影片時也能發現,這種幽默的語言交鋒是時常發生在他們的日常生活中。
當然線下脫口秀也有一定的形式,它更多的是與酒吧結合在一起。且不同於電視節目中會帶有一定的針對性,酒吧中的脫口秀更原始和兼容。
除了表演者,觀眾也能進行參與,試想一下工作閒暇之餘,人們聚集在酒吧,就著酒對於自己感興趣的話題一起「胡謅」。對於參與者而言,則更偏向於自身看法的表達,內心的釋放或解壓。這或許也是脫口秀在美國受到追捧的原因。
其實發展至今,可以看到美國脫口秀節目的特定基因,除了幽默的大基調,還有對社會時事的洞察,參與者內心的想法的抒發。某種意義上來講,美國的脫口秀甚至成為一種記錄文化與社會巨大變化的載體。
與此同時再來看目前國內的脫口秀,更偏向發展成一種商演形式。
三
當然,不少人會說這是因為脫口秀在國內剛剛興起。不少人的認知里也是,國內脫口秀的興起得益於近兩年《吐槽大會》《脫口秀大會》等幾檔節目,其實這樣想對,也不對。
說對是因為確實是《吐槽大會》《脫口秀大會》等節目讓當前更多人認識到脫口秀這一表演形式。說不對是因為,國內脫口秀祖上也曾輝煌過,且更為接近西方的脫口秀文化。
國內最早出現的脫口秀雛形節目是1992年上海東方電視台推出的《東方直播室》,這是一檔將電視手段、網絡媒體、簡訊直播等多種傳播手段有機結合的時事辯論民意調查類節目。雖然沒有美式脫口秀的幽默嘲諷,但節目主持人駱新以其獨到、犀利且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的點評觀點輸出,贏得了觀眾的喜愛。
國內脫口秀迎來的第一個輝煌時期是1996年中央電視台《實話實說》的播出。對,就是那個讓小崔(崔永元)被大眾熟知,也是其與日後馮小剛的影片《手機》有所牽連結了恩怨的節目,這是題外話。
《實話實說》也是一檔貼近百姓生活的脫口秀節目,且比起《東方直播室》,《實話實說》增添了與百姓現場對話互動環節,節目從話題甄選、嘉賓的選擇和搭配、主持人的風格定位、舞台設計、現場樂隊、攝錄方法和後期編輯等等都借鑑參考了美國著名脫口秀《奧普拉·溫芙瑞秀》(The Oprah Winfrey Show)。
新興的節目形式加上小崔機智詼諧的主持風格讓這檔起初並不被看好的節目迅速打開了局面。「實話實說是我們這個節目的宗旨,高朋滿座就是我們這個節目的特色」曾是叫醒那些周日終於可以睡個懶覺的上班族的起床鈴。
比起如今一些節目中搬運網絡段子,事先安排笑點。《實話實說》中的絕大多數笑點完全是即興發揮,沒有彩排。加上和現場觀眾們玩笑互動,台上台下時常打成一片。據網上數據,每周日7:20-8:00所有收看電視的觀眾當中,收看《實話實說》的觀眾比例一度達到62%;單周觀眾人數一度超過3200萬人。
四
《實話實說》過後,國內脫口秀節目開始繁榮,鳳凰衛視1988年推出的《鏘鏘三人行》也是標誌性節目之一。
節目也是貫徹脫口秀一貫的作風,每期節目錄影棚內就只有三把椅子和一張桌子,以竇文濤為首的三人團在30分鐘左右的時間內對涉及社會、政治、娛樂等時下大眾討論事件,進行熱點解讀以及嘉賓之間思想碰撞。如聶樹斌案重審、釣魚島問題、《戰狼》現象都曾在節目上出現過。
但隨著娛樂化時代的來臨,《實話實說》一類的關注社會公共議題的脫口秀節目的選題日漸瑣碎,收視日漸低迷,不少節目都相繼停播。
直到2008年,周立波又再次掀起國內脫口秀浪潮。當時其自創的海派清口《笑侃三十年》線下演出在國內異常受歡迎,半年裡演出了20場,後又移至美琪大劇院演出11場,觀眾達28000人次,票房總收入近650萬元。此後其與鳳凰衛視合作開創的電視脫口秀節目《壹周立波秀》,也囊獲一眾「海派」觀眾。周立波因此也一度和郭德綱齊名,只是後續因其私人問題,海派清口漸漸丟失了觀眾。
但同一時間,一類娛樂性的脫口秀節目也開始出現,如湖南衛視2008年推出的以公德禮儀文化倡導為方向的脫口秀節目《天天向上》,港台的前期以趣味性訪談台灣社會新奇、冷門職業從業者為主,後期轉型為訪談熱門新聞人物或是藝人的《康熙來了》等,都可以算是做了一定改良後的脫口秀節目。
某種意義上來講,後期的《康熙來了》與吉米·坎摩爾現場秀有著一定的相同屬性:吐槽、爆黑料,從靠節目聊出爆點到靠爆點引爆節目。《康熙來了》一度是港台最受內地觀眾喜愛的綜藝之一。小S也因此一直有著「毒舌敢講」的頭銜。
只是隨著娛樂性增強彼時節目的形式越來越發生變化,人們對於脫口秀的定義也開始模糊。即使這一時間也出現過不少談話類節目,大眾也並未將其與脫口秀做關聯。
五
2012年東方衛視播出的《今晚80後脫口秀》讓脫口秀形象鮮明。即使同年3月已經有高曉松主持的個人脫口秀節目《曉說》上線,且節目收視不俗,但《今晚80後脫口秀》卻是不少人對於國內脫口秀的初印象。
有意思的一點是,《今晚80後脫口秀》的主持人王自健其實是個相聲演員。前文提到的《脫口秀大會》選手孟川回答于謙如何接觸脫口秀時也說道:「最早是一個相聲演員帶領他們說脫口秀。」
即使如今不少脫口秀選手在強調脫口秀與相聲如何不同,但國內當前的脫口秀發展和相聲之間其實還是有著難以解釋清楚的情緣,國內脫口秀其實自此也在發生著異變。
再說回這個節目,即國內脫口秀節目經歷改良過後,《今晚80後脫口秀》是歐美脫口秀風格較為明顯的一檔節目了。而主持人王自健又將歐美風格的脫口秀與相聲做了一些有機結合,每期通過脫口秀的形式,以幽默風趣卻不失智慧與銳度的語言,討論闡述年輕人對社會熱點、文化事件、時尚潮流的態度和思想。
這個節目可以算是當前國內脫口秀的發源地,無論是節目形式還脫口秀人員積累。如彼時節目的主要嘉賓王思文、李誕、王建國、史炎等或是如今的脫口秀大會的支柱,或線下產業的核心人物。而之後李誕作為節目策劃人,且讓其與池子一戰成名的《吐槽大會》多多少少還是有著《今晚80後脫口秀》的影子。
2013年出現的集新聞,綜藝、文學、心理、技術、歷史、地理、政治、化學、生物於一體的全方位《暴走大事件》也同樣是不少人心中經典的脫口秀節目之一。節目最初就只有一個頂著漫畫頭套的主持人王尼瑪,用輕鬆幽默的語言播報事實生活里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現象。
雖然此時脫口秀在國內還未引起現象性討論,但《今晚80後脫口秀》《暴走大事件》等節目其實已經培養起了一定的市場。等到2016年,大部分人腦海中開啟國內脫口秀浪潮的《吐槽大會》問世,成功推出李誕、池子等脫口秀明星。
這檔節目第一季播放量超過15億,紅極一時的原因更多是其中當面相互吐槽的形式。尤其邀請過來的一些主咖明星,平時只是存在於網絡的「槽點」,如今當著本人的面被直接提出,甚至有明星自己說出來,大膽直接吐槽形式刷新著觀眾的認知。此後又有一大批風格相似的脫口秀節目湧現。
受益於線上綜藝的影響力,也帶動了脫口秀的線下演出市場增長。2017年兩檔《吐槽大會》《脫口秀大會》線上脫口秀綜藝爆火後,當年就有近4萬人次走進這兩檔節目的製作公司笑果文化的脫口秀現場。
可是,線下的演出還是對線上的綜藝有著一定的依賴。節目播完後,線下演出又進入淡季。想要實現線下良好運轉,則需要線上節目效應帶來的宣傳。
六
另一方面可以發現,基本完全以娛樂為主導的脫口秀表演性質日漸增強。娛樂時代,為了吸引觀眾脫口秀節目要麼不少也添加了搞笑和搞怪的成分,要麼用勁爆的話題迎合娛樂化。
然而畢竟與國外脫口秀發展土壤不同,國內爭相成長的的脫口秀節目面臨著政策管控的「一刀」。2018年不少語言類節目被下架整改,像《吐槽大會》也未能倖免。甚至一些被要求停播,如早期的《鏘鏘三人行》就是在這一時期停播,甚至「鏘鏘三人行」一度成了敏感詞,無法再搜到任何相關信息。
整頓後的語言類市場乖巧了不少。如《吐槽大會》就連slogan 都圓潤了不少,從之前的「吐槽是門手藝,笑對需要勇氣」變成了「吐槽,一種年輕的溝通方式」。節目一改之前的直懟變成了更溫和的形式。此外當初明星們的「自黑」也變成了一種「洗白」方式。
而《吐槽大會》之後同樣是由笑果文化素人脫口秀節目《脫口秀大會》,少了明星的流量,聲量不及前者,節目也並未能捧出如同李誕、池子等的藝人,大眾感嘆節目越來越不好看。
為了帶給觀眾新意,《脫口秀大會》第二季採取的脫口秀競技形式,嘗試推出來很多以往活躍於笑果文化線下活動的脫口秀演員,一方面為脫口秀新人提供一條線下土壤輸送到線上平台的一條演員上升路徑,吸引更多人進入這個行業,一方面為線上節目注入新鮮血液。
這看起來是一條可行的商業運行模式,吸引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可是它也讓入行者在做一個出名的脫口秀明星和一位優秀的脫口秀表演者之間做出選擇。
也許有人會說這兩者並不矛盾,然而一位優秀的脫口秀表演者或許需要長達數年的舞台經驗積累,脫口秀風格塑造,應變能力鍛鍊,大腦思索能力擴增等等。而脫口秀明星或許只要一次精彩的演出就好。
例如去年的《脫口秀大會》的大王龐博,是節目播出時風頭最為緊俏的素人脫口秀演員之一。辭去了他收入不菲的程式設計師工作成為職業的脫口秀演員後,在這一季的節目中時常遭遇瓶頸,一度寫不出好的稿子甚至跑去動物園找靈感,最終也是險進決賽。被稱為老將的王建國,也曾在上場時提前對觀眾說出:「稿子不好,不要太期待。」稿子的好壞似乎成為他們演出成功的主要因素。
另一方面,可以看到節目中也確實多不少新人,據說為了保證節目中內容質量,脫口秀演員線下需要反覆打磨自己的稿子贏得了線下殘酷開放麥才有機會登台。但是時常也能聽到演員在講完之後,會懊惱的提到:「稿子沒有問題,今天發揮不行」的感慨,這裡表演又成為了脫口秀演出成敗的又一關鍵。
在中國這個"異域"的土地上,脫口秀慢慢在褪去它原有的基因,一場脫口秀的魅力已經不再取決於表演者的個人魅力,而更多的是準備的段子的搞笑程度和當時的演繹狀態。當選手們為了登場,線下反覆修改增加稿子的喜劇性,演出更多注重自己對於每一句話的演繹,那麼上台究竟是為了出名還是真正的熱愛舞台。
如今脫口秀看上去像是已經燒起來的「熱鍋」,線下商演門票多是告罄,自節目過後越來越多的新人加入,新脫口秀俱樂部成立。然而李誕、池子的案例畢竟是偶然,一戰成名並不是那麼容易。
而另一方面不靠明星和流量,僅憑藉辛辣的諷刺和幽默(並不能過度的辛辣諷刺)的段子,真的能在已經有了相聲、評書等語言藝術的中國,占據更多的市場。行業如果不能健康穩定的發展,被這口「熱鍋」吸引盲目進來的那些人又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