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李清泉
大學造就城市,城市滋養大學
長期以來,大學與城市之間存在不可分割的關係。
儘管歷史上曾經出現「城鎮與學袍」的衝突,並導致牛津大學師生的出走以及劍橋大學的創立。但更多的歷史時刻,我們看到的是大學與城市的融合和互促。
近代大學的出現與城市化、工業化和市民化運動密切相關。
比如,中世紀義大利的博洛尼亞大學就是博洛尼亞城市發展的附屬產物;而13~14世紀紛紛設立的德國大學,被視為聯邦和自由城市獲得獨立權的重要標誌。
大學與城市共同成長、相互融合、相互支持。美國教育學家克拉克·克爾把傳統大學看作「一個居住僧侶的村莊」,現代大學是「一座由知識分子壟斷的工業城鎮」,而多元化巨型大學則是「一座充滿無窮變化的城市」。
大學是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一些中小城市,一所大學所擁有的大面積校園和校舍、僱傭的教師員工,以及規模龐大的學生群體、訪問人員和研究人員等等,可能構成了城市的主體,比如牛津大學與牛津市、劍橋大學與劍橋市、耶魯大學與紐哈芬等等。
大學還是城市當中知識生產和人才培養的中心,也是文化輸出和技術轉移的高地。一所大學往往代表著城市的文化形象,是城市文化人才、文化研究和文化理念的輸出地。
大學彙集著頂尖的科研人員,他們的最新研究成果在向外轉移的過程中,也造就了其在技術創新中的前沿位置。
世界一流城市與世界頂尖大學
世界頂尖大學與世界一流城市並非一一對應關係。
世界頂尖大學未必都坐落在世界一流城市,比如軟科的一項研究發現,位於亞太和北歐的世界排名前100的頂尖名校青睞於繁華的世界一二線城市;將近一半北美和西歐地區的排名前100名校,都是坐落在三線及以下等級的小城。
但世界一流城市一定有一所以上的頂尖大學。泰晤士高等教育關於世界排名前200大學數量最多城市的研究發現,波士頓—劍橋地區位居榜首,該地區擁有波士頓大學、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美國東北大學等6所頂尖大學;並列第一的是倫敦,擁有帝國理工學院、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倫敦大學學院、倫敦國王學院、倫敦瑪麗女王大學、倫敦大學皇家霍洛威學院共6所頂尖大學;隨後是巴黎、香港、柏林和洛杉磯。
另一項研究根據泰晤士高等教育數據繪製了世界排名前500大學的地理分布圖,顯示世界一流大學高度聚集並集中在經濟實力強大的大都市和大區域,例如波士頓—紐約—華盛頓走廊;加利福尼亞北部和南部;美國「Chi—Pitts」大區域(或大湖區大都市);大倫敦、巴黎、斯德哥爾摩、哥本哈根、柏林和西歐的其他一些中心;亞洲的東京、香港、新加坡和首爾;澳大利亞的雪梨和墨爾本。在南半球國家,以及東歐、中東和中亞,著名大學的集中情況十分少見。
世界頂尖大學落戶於世界一流城市,有其一定的必然性。
史丹福大學校長約翰·亨尼曾指出,「人們都說沒有史丹福就沒有矽谷,我還要加一句話,沒有矽谷就沒有一流水平的史丹福大學。」
史丹福大學從矽谷得到兩大好處:一是第一時間知道企業在幹什麼以及會遇到什麼問題,提前替企業去做相關研究;二是將產業界精英聘到大學教書,讓學生更深入了解世界和社會,以及未來他們工作的環境。
世界一流城市擁有先進的交通、通信和基礎設施以及密集的大學分布、前衛的城市文化、活躍的城市經濟等,吸引著全球範圍的優秀人才加入,成為頂尖大學教學、科研和教育學習的最佳地。
而全球領先的科技、金融、文化和服務領域跨國企業也往往集聚在一流城市,並且與頂尖大學在科研合作、人才培養等領域有著良好的互動關係。
世界頂尖城市大學的三個能力
坐落於世界一流城市的頂尖大學一般具有三個能力:強勁的創新力、卓越的貢獻力和廣泛的輻射力。
一所頂尖城市大學的強勁創新力體現在它所擔負的角色上,即知識創新的高地、科研創新的載體、技術創新的引擎。
頂尖大學往往彙集了最優秀的科研人員、最精尖的儀器設備進行知識生產和科研創新,這些成果一經轉化,就會成為城市及區域的創新動力。
路透社對全球最具創新性大學進行排名,其中在歐洲最具創新力大學排名第一的比利時魯汶大學,該校早在1972年就成立了魯汶研究與開發學院(LRD),創辦了124個跨行業的公司。
一所頂尖城市大學的卓越貢獻力體現在優秀人才培養、先進文化傳播、社會服務等方面。
作為一個開放系統,現代大學的「第三使命」(即利用自身在知識、科研、教學和人才方面的優勢服務於區域的功能)越來越重要。
英國羅素大學集團就鼓勵集團內的大學積極擔當「第三使命」,並將這些使命細分為12項任務,如技術商業化,創業活動,諮詢服務,大學設備的商業化和使用,與非學術客戶簽訂研究合同,學術研究的非學術性合作,非學術知識外溢以及學術研究人員、科學家以及技術人員的自由流動等。
一所頂尖城市大學不僅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地標和城市名片,也是城市系統的組成部分,其教職員工和學生、科研學術、後勤服務等都與城市其他主體和要素密不可分。
不管是人才培養、課程培訓,還是科學研究、技術發明,乃至講座、論壇,都對城市形成積極的影響。
比如,倫敦大學學院就充分利用其獨特的地理位置,與倫敦城市的合作達到了「相互交織」的程度。倫敦大學學院位於倫敦中心的布魯姆斯伯里高爾街,校園周邊遍布著大英博物館、大英圖書館以及皇家戲劇藝術學院、英國醫學會等著名教育、藝術與研究機構。倫敦大學學院將自己的學術研究、人才培養、政策研究等與這些周邊資源緊密結合,成為倫敦重要的文化地標。
一所頂尖城市大學的廣泛輻射力體現在區域輻射和國際輻射層面。
作為所在城市經濟發展的重要貢獻者,頂尖城市大學是重要的知識型企業,也是知識型經濟所依賴的人力和智力資本的供應商。
比如,史丹福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對於矽谷和舊金山灣區的創新驅動,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對於波士頓—劍橋地區的創新支撐,以及卡內基·梅隆大學和匹茲堡大學對於匹茲堡產業轉型的知識支持。
一所頂尖城市大學的國際輻射體現在其卓越的國際影響力,大學彙集了最著名的科研人員和學術大家,進行著尖端的科研創新與智庫成果生產,往往代表著一個國家的科研綜合實力,代表著國家的文化教育形象,甚至引領著國際話語權和國際政治的走向。
深圳大學建設世界頂尖城市大學標杆
深圳建設全球標杆城市,需要世界頂尖城市大學的支撐。
今年8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於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分階段將深圳打造成為現代化國際化創新型城市(2025)、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創業創意之都(2035)以及全球標杆城市(本世紀中葉)。
上述目標可以看作深圳建設世界城市的路線圖和時間表。深圳建設世界城市需要頂尖大學在人才培養、科研創新、文化傳播和社會服務等領域提供有力的支撐。
先行示範區的提出為深圳大學的躍升發展提供了戰略機遇。《意見》明確提出,「充分落實高等學校辦學自主權,加快創建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
深圳大學是紮根於深圳、成長於深圳、服務於深圳的城市大學。辦學36年來,深圳大學為深圳及灣區培養了近20萬名優秀人才,其中許多人已經成長為行業翹楚和創富領袖,如馬化騰、史玉柱、周海江、周群飛等。
近年來,深圳大學在朝向一流大學的道路上快速前進。最近五年的數據表明,深圳大學在世界公認的四大權威高校排行榜(QS、THE、USNEWS、ARWU)上的排名快速躍升,每年以世界大學排名100+、國內大學10+的速度快速進步,演繹了地方高水平大學建設的「深大速度」;核心科研指標如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數量連續三年挺進全國高校前25位,SCI論文發表數量年增長率近50%,學術影響力不斷提升,自然指數國際排名兩年內提升298名;ESI學科在三年內從0增長到6個;PCT專利申請公開量連續三年位居中國高校第1位,2019年居全球高校第3位。
建設世界城市大學標杆是深圳大學落實先行示範區意見的努力擔當。對標深圳建設全球標杆城市的目標,深圳大學將致力於建設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一流城市標杆大學,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文化引領和社會服務等方面對城市、區域和國家產生重要貢獻力,綜合實力進入並穩居國內一流高校前列。
為實現這一目標,深圳大學將對重指標、重規模、重速度的路徑進行調整,對標世界頂尖城市大學,著力提升創新能力、貢獻能力和輻射能力。
在創新能力方面,突出學術科研和應用科研相結合,打造中國矽谷的創新引擎。突出重大基礎原創研究,圍繞人工智慧、大數據、生物醫學工程、先進材料等領域建設大平台、大團隊,爭取產出大項目和大成果;突出前沿成果轉化應用,充分利用地處中國矽谷核心的地緣優勢,與華為、騰訊、中興、大疆等頂尖企業建立更為密切的戰略合作關係,與深圳高新科技園著力構建良性互動的科研生態圈;突出對產業和區域的創新支撐能力,深化與地方政府的深度合作,加快組建新型成果轉化平台和大學科技園區建設,策劃並推出一批重大科技轉移轉化項目,推動重大科學創新、關鍵技術突破轉變為先進生產力。
在貢獻能力方面,從高校發展的深圳速度轉向卓越貢獻的深大擔當。
更加突出大學的「第三使命」,建設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典範、先進文化的搖籃、高端智庫服務的典型。
推進研教融合、校企協同育人,打造創新創業教育升級版。對標世界級灣區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標準,主動適應粵港澳大灣區、先行示範區發展需求,加快深圳大學大灣區國際創新學院建設,強化高層次雙創人才培養、高水平「雙創」實踐與理論研究、高規格國際雙創資源對接。
對應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國際科技信息中心、製造業創新中心、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高水平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培優建強博士授權學科。
聚焦灣區建設、先行示範區戰略、粵港澳融合發展、城市治理創新等,面向中央及地方政府提供戰略諮詢,組織召開高端國際學術論壇,打造一批具有中國特色和世界影響的一流高校智庫。
在輻射能力方面,從紮根特區過渡到成為灣區創新樞紐和國際教育合作關鍵節點。
要具有更高的視野和擔當,輻射灣區、輻射國際。搭建高質量深港高等教育合作的綜合型創新創業平台,設立灣區博士生聯合培養項目;緊密結合粵港澳大灣區重大科學工程或研究計劃,加快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大數據中心,打造世界一流的灣區創意和創新設計中心。
建立國際化先行示範國家級重點實驗室,構建開放式國際化運行平台,為承擔國家重大科學任務和解決「卡脖子」技術提供新的方向;以深空月基觀測為突破領域,聯合國內外遙感、航空航天、深地探測等領域高端人才,開創性建立大科學裝置、國際化前沿科技平台;在香港、新加坡、舊金山等全球創新資源密集地區設立科研機構,聚集、利用全球創新研發資源,助力先行示範區建設。
(作者系深圳大學校長)
《中國科學報》 (2019-10-23 第5版 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