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子過戶給了兒子,兒子過世了……

2020-04-13     都市快報

90歲的於奶奶遇到了一件煩心事。

前些日子,於奶奶由大女兒陪著找到了浙江遺囑庫。90歲的於奶奶看起來像80歲出頭,很顯年輕,大女兒剛剛開口,於奶奶揮揮手打斷了大女兒的話:「你嫑(不要)管,我自己說。」

於奶奶有三個女兒兩個兒子,早就分家了。於奶奶說,老伴18年前生病住進了醫院,小兒子叫來兩個人,說是國外請來的專家,專門給爸爸會診的。那天晚上,這兩個專家既沒有穿白大褂,也沒出示證件,拿出了紙筆讓於奶奶簽字,於奶奶不識字,就摁了手印。結果半個月後,小兒子通知於奶奶,兩套房子已經過戶到他們兩兄弟名下了。

老伴走了後,才過了三個月,小兒子在出差路上遇到了車禍也去世了。白髮人送黑髮人,於奶奶想起來忍不住流淚,小兒媳婦照顧安慰於奶奶,讓她放心,以後她會好好孝順於奶奶的,於奶奶也心疼小兒媳。但不到半年,小兒媳婦把於奶奶叫到了公證處摁了手印,讓她放棄了小兒子那份房產的繼承權。

之後,小兒媳婦就把於奶奶帶到了另外一個兒子的家裡,說自己照顧老人這麼久,沒精力了,現在讓其他兄弟照顧。

說完,於奶奶拿出了保存較好的兩份公證書,工作人員仔細看完後,沒有任何問題,只能告訴於奶奶,手續合法,於奶奶無權向兒媳婦和兒子要回房子。

「不公平啊,我不認識字的呀。我是被騙去的呀。」於奶奶再也控制不住情緒,抹起了眼淚。

其實像於奶奶這樣的情況,浙江遺囑庫曾經在走進社區和養老機構的普法課堂中經常遇到,不少老人覺得遲早都是孩子們的,早早辦好過戶手續,也能安心,但往往事與願違。

如果於奶奶這兩套房子不是直接過戶給兒子,而是通過立遺囑的形式,百年之後再給到兩個兒子,那也就不會發生類似的情況。

好在,隨著觀念的改變,越來越多的老人來遺囑庫諮詢立遺囑了。有不少老人表示孩子們都孝順,但避免以後麻煩,趁自己身體健康的時候安排好,了卻自己一樁心事。

遺囑背後是愛與溫暖

浙江遺囑庫送法進社區 和養老機構

遺囑,這本是一個諱莫如深的話題。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它的認知正變得理性而成熟。愈來愈多的人意識到,遺囑是傳遞老人心愿、保障子女權益的一種有效方式。人健在,遺囑無效;人走了,遺囑就是留給子女的最後一份「禮物」。

透過遺囑,我們也應該看到,老人最關注的事實上並不是財產,而是希望家庭和睦、家人幸福,家風傳承。遺囑表面上看似「冰冷」,實則「溫熱」,遺囑中寫下的,是愛,即使它有時隔了一層薄薄的紗幔。

為提高法律意識,能了解到與繼承法相關的法律知識以及遺囑辦理流程等,浙江遺囑庫、杭州市南都法律服務所送法進社區、送法進養老機構,如果社區或者養老院的老人想了解相關知識,都可以撥打浙江省遺囑繼承類公益為老項目的熱線電話:0571-86576052;0571-86576053。

浙江遺囑庫地址:杭州市上城區紫花支路22號。

浙江遺囑庫創始人、杭州市南都法律服務所主任葉世娟:

當下,遺囑在我們的社會中到底扮演著一個怎樣的角色?

在老齡化日益嚴重的今天,遺囑庫保護老年人的合法權益,是一項值得推廣的舉措。往小了說,立遺囑是為了一個家庭的和諧,往大了說,全面普及合法有效的遺囑登記,是為了整個社會的和諧。

因此,立遺囑是智慧,是遠見,是責任,是愛!今年的疫情也讓大家深深感受到,明天和意外無法預知哪個先來,昨天活得好好的,但今天就撇下親人走了,甚至沒來得及留下隻言片語。我們見過多少年輕生命離去,見過多少老人整日以淚洗面,也見過不少家庭為了爭奪財產親情不存。

遺囑不是一份毫無溫度的紙張,而是一份感情與責任的傳承,我們希望每一位老人都能有一個舒心、安心、放心的晚年生活。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ye0HgnEBiuFnsJQVHce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