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小時候,媽媽不知道為什麼罵起了妹妹。從早上八點一直說妹妹的不是,妹妹那時候才九歲。然後妹妹就開始哭了,嘶聲力竭地說:"什麼都是我,都說不是我咯!"媽媽也不依不饒地說:"不是你,是誰,我都看見你了還不承認,要像你爸那樣死皮賴臉是吧啊!"
妹妹在床上大聲地哭,媽媽說:"哭什麼哭!我又沒有冤枉你,你外婆罵我還冤枉我,我都沒有哭。難道我說你不對嗎啊!說了多少次早上起來讀書,中午也要起來讀書,晚上睡覺前也要讀書,你不聽。你看你數學考了多少,驕傲啊!不認真聽課啊!"
罵聲越來越大,我在一邊聽得戰戰兢兢,但是不敢吭聲。想想前段時間也是被她劈頭蓋臉地罵,真是覺得特別委屈與無奈。後來進入青春期後,我們兩姐妹沒有怎麼出過門,也沒有怎麼看過電視。即使出去同學聚會不到一個小時,媽媽就打來電話說"快回來"。
在被媽媽強烈控制下,我們漸漸都在家裡沉默起來。當她閉嘴不說話時候,家裡就安靜了,當她早上醒來的時候,家裡都是她的聲音。
如今成為一個母親,也在逐漸控制自己不要總是控制孩子。的確孩子是心頭肉,但是孩子也是獨立的一個人,我們的控制並不會讓孩子覺得我們有多愛他們,反而覺得壓力很大,甚至給孩子帶來許多負面影響。
01 我們對孩子過度"控制欲"的表現
每一個父母都愛孩子,在愛中我們也會犯各種錯誤,有些錯誤卻不知不覺地變成了"毒藥",變成了孩子終生的災難,像我們可能不曾意識到自己對孩子的"控制欲"。那麼,父母對孩子過度"控制"有哪些表現呢?
- 孩子必須吃完你給盛的飯才算飽,不給孩子自主權
很多家長都會認為孩子必須吃完自己盛的飯才叫吃飽了,不然就是孩子不聽話,撒謊不想吃飯。根本沒有想到是孩子本身已經吃飽了,孩子連吃沒吃飽都是大人說了才算,孩子沒有一點自主權。
- 常把"我都是為了你好"掛嘴邊
父母常常說的最具殺傷力的話是:我做的是對的我是為他好。可孩子卻常常感到困惑:為什麼他一定要控制我?他們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嗎?他們為什麼就不能理解我呢?難道他們不知道這樣做會破壞彼此的關係嗎?
當父母意識到自己的所做所為不是表達愛,而是是對孩子的控制時,他們通常也會震驚不已,可即便如此,他們卻欲罷不能。
常說這句話的家長們,多想想你一次次阻撓孩子的原因吧。是不是你把自己認為的好強加在了孩子身上?
- 見不得孩子哭,孩子一哭就心煩
有多少家長在孩子哭的時候會大聲呵斥"不准哭,憋回去!"?可你為什麼見不得孩子哭?孩子哭泣,也是種情緒的宣洩,為什麼你要把這種宣洩的出口給堵上?說到底,在家長的心裡,這種負面情緒是錯的,家長不允許孩子表現出來。,這就是對孩子控制。
- 習慣做出讓孩子苦惱的事或說出讓孩子苦惱的話
例如亂評價孩子、歧視孩子,甚至從肉體上傷害孩子,家長對孩子做出的這些傷害行為就好像是孩子應得的一樣。
更多的父母的控制行為都是無意識的。這些無意識的控制者習慣將責任歸咎於孩子。總認為是孩子不聽話造成的。習慣打罵孩子的父母總有一些口頭禪:誰叫他不聽話的!自找的!活該倒霉!而自己並沒做錯什麼,犯錯的都是孩子。或者稱自己的目的是好的,因此大家沒有理由埋怨他們,很多父母認為反對孩子的時候,都覺得自己是正確的,是很理智的。
02 帶有愛的"控制欲",實際上傷害了孩子
我們無意識的"控制欲"雖然帶著對孩子的愛,但無意中已經傷害了孩子想,像許多新聞中的孩子,跳樓自殺或者犯罪的原因就是父母過度的"控制欲"。
- 孩子遠離家庭,甚至走上歧途
孩子受到父母強烈控制後,肯定會有些"抵抗"、逆反的情緒在,要麼爆發直接離家出走,要麼隱忍到最後壓抑選擇自殺。這對父母來說,孩子們都遠離了家庭。
前幾年,楊元元自殺案轟動了全國。武漢大學畢業,在上海海事大學海商法專業就讀研究生的楊元元用兩條系在一起的毛巾結束了自己30歲的生命。導火索就是在於她的母親,楊元元已經是研究生了,其母親還要同女兒一起住校來照顧女兒的起居日常,後被學校拒絕,當晚楊元元自殺!
通過搜集資料,我們發現:在控制性強的原生家庭長大的孩子,約有7%到10%產生過自殺念頭!
除此之外,孩子受到父母強烈控制後,自己的意願和想法得不到支持和幫助、引導,就會想著隱瞞父母來完成自己的想法,比如偷偷溜出家門、欺騙家長獲得零花錢等等。有些孩子會控制自己在小範圍期騙父母,但有些孩子就不斷在各方面欺騙父母,甚至選擇傷害父母。
2011年,一位叫詹妮弗的華裔女孩雇了三個人,夜間潛入她家,企圖謀殺自己的父母。原因就是父母對她要求太高希望她出人頭地,目標計劃早就定下,不允許"失敗",不允許讓他們失望。詹妮弗從小是同學眼中的佼佼者,鄰居眼中的乖乖女,全家人的驕傲,但小學開始她手臂上就劃有一道道刀痕,最後她忍受不住父母"控制"又不敢離開父母獨立生活,在高中和男朋友撮合下計劃了這場謀殺。
心理學家李雪說:"一個身體只能承受一個靈魂,如果父母的控制密不透風,孩子實際上已經精神死亡。"
詹尼佛等等許多被父母過度控制的孩子,被父母施加了更多的一個兩個靈魂,最終把孩子壓垮。
- 降低生活幸福感、安全感
倫敦大學學院的科學家發表在《積極心理學期刊》的一項研究發現:
父母的控制行為和孩子以後生活中的心理健康問題之間存在關聯,家長控制欲過強,長大後獨立性較差,依賴性較強,幸福指數較低。這對孩子幸福感造成的負面影響竟然與痛失至親對人們產生的負面影響程度相近!
另外,研究人員通過對5000餘名1946年生人進行長期的跟蹤調查,發現那些表示童年時被父母侵犯過隱私或自己的獨立意識被父母打壓的人,在他們青少年時期、30多歲、40多歲甚至60多歲時進行的總體幸福感測試中得分較低。
像我的外婆小時候常常受自己母親控制,在她養育兒女的時候也控制自己兒女,最後三個兒女都與外婆關係不佳,而外婆自己也總是唉聲嘆氣,常常說"以後病了就沒人照顧的"。實際上,就是覺得要兒女在身邊聽她說、按照她的想法她才感到幸福,相反就是不幸福的。
- 存在性格缺陷,容易形成心理問題
許多人可能會相信遺棄能給兒童帶來一生的傷害,但控制欲過強也給人帶來一生的傷害,家長們可能就想不到,因為根本看不到一次控制與未來人生有什麼因果關係。
精神分析和客體關係研究告訴我們,人的發展結果不外乎受以下幾個機制決定:內驅力、依戀、挫折、遺棄。控制欲強的家長首先傷害的就是孩子的內驅力,讓孩子倍感壓抑和扭曲。
控制欲強的家長不是偶爾控制,而是自孩子一出生就開始精心控制,行動方式不能與自己所想的不一致,活動範圍不能超出自己的視野。
即使不在身邊父母心事也全在孩子身上,通過不斷地電話同學、老師步步相隨,或者事後追問,這種事事緊逼的控制讓孩子無奈地放棄許多想做的事,去做許多不願意做的事,這種持續性的傷害讓孩子不堪重負,對人生厭倦,對未來恐懼,產生自殘衝動,撐不了多久,最早在青春期就會大量出現極端事件。
另外,還會令孩子形成沉默寡言、畏畏縮縮、不自信、討好型等性格缺陷,因為"控制"孩子就是在否定孩子一切的想法和意願,孩子會覺得父母不愛自己、自己不夠優秀、只有讓別人開心自己才有價值。
03 我們應該管控自己,收斂對孩子的"控制"
既然過度"控制"對孩子造成很大的負面影響,那我們應該怎麼收斂對孩子的"控制"呢?
要想從根本上解決,首先要明白控制欲強的心理特點和原因。控制欲強的人通常認為自己的強制行為是必要的,是正確的。認為自己很清醒、很明白。控制欲強的原因是不安全感,是擔心所關注的事物會脫離掌控。接下來,就是改變想法和行為。
- 承認現實的無常性:
即完全承認任何外在事物都是不可掌控的,唯一能掌控的只有你自己的想法和行為。孩子雖然是不能掌控,但他身上流淌著你的血液,並不會特意離你而去。即使離你而去,也是正常的,因為孩子是獨立的一個人。
- 時時檢視自己:
我正在對孩子做什麼?我是不是把孩子當成了擁有獨立生命的個體對待,我是否充分徵求了孩子的意見,尊重了他們的選擇?是否順勢引導而不是粗暴干預了?我是不是把自己沒有完成的願望或夢想強放在孩子身上?
- 改變出發點:
從孩子的需要為出發點,而不是自己的需要作為出發點。允許孩子和自己想得不一樣,也允許孩子與自己討論、商量他的需求,無論孩子還是父母都可以以理服人。
- 捨得:
捨得孩子受到不是原則性的、致命的傷害。作為父母,你有提醒的義務、有引導的責任,但是沒有限制控制的權利。
因為有些跟頭孩子必須要摔,有些虧孩子必須要吃,即使你有千萬捨不得,路也必須要孩子自己走才踏實,就像饅頭必須自己咀嚼才香甜。就像從來沒有痛快玩過的孩子,考上大學,脫離了你的管控,一定會拚命地變本加厲地去玩……
- 反思:
你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完美和強大,你也不是總是正確,也不用總強迫自己就必須正確完美。所以,請多聽取孩子的想法,同時,是人就會犯錯,所以犯錯沒有什麼大不了,允許孩子犯錯、摔跟頭。
- 實行慢養政策:
人生是長跑,誰也不能為別人的人生定性,因為人生有無限的可能,所以允許孩子慢慢來,你要做得就是啟發他自身的動能和等待。比如,允許孩子偶爾粗心、寫錯別字等等。
分清界限,分清你和我:
吃飯是你的事情、學習是你的事情、戀愛是你的事情、工作是你的事情,但是放手不是放任,我會關注你,只要你需要時我一定幫助,其他時候不必打擾。
尹建莉在《最美的教育最簡單》一書中,說:"父母的第一個任務是和孩子親密,呵護孩子成長;第二個任務是和孩子分離,促進孩子獨立。若把順序做反了,就是在做一件反自然的事,既讓孩子童年貧瘠,又讓孩子的成年生活窒息。生命中最深厚的緣份,只在這漸行漸遠中才趨於真實。"
因此,儘管孩子是我們的心頭肉,我們有多麼地愛孩子,也要謹慎不要讓自己的愛成了孩子的"毒藥",不要讓控制欲變成孩子一生的災難!
我是奶嘴媽媽育嬰師,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