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錦是誰?對於很多人來講,可謂是既熟悉而又陌生。因為只知其名,而少見其作。他是國立北京美術學校第一任校長,中國近現代美術教育的重要開創者。
從最早籌備到擔任北京美術學校第一任校長,鄭錦掌校近八年,從中等美術教育,到添設高等部,再到專門制,鄭錦滿腔熱血、篳路藍縷、孜孜以求,努力建構了中國現代美術教育的雛形。
鄭錦:(1883—1959年)又名瑞錦,字褧裳,廣東香山縣(今中山市)雍陌鄉人,是中國近代繪畫史上著名的藝術教育家和畫家。工畫人物,尤喜畫古裝仕女,精雅秀逸,合日法與中法於一爐。
1896年,時年13歲的鄭錦,跟隨姐姐東渡日本,開始了他18年的留學生涯。到達橫濱後,鄭錦一面就讀日本的學校,同時也入讀當地的華僑學校「大同學校」學習中文。
四年後,當他在該校以優異成績畢業時。以這張作品參選日本級別最高的美術殿堂——文部省美術展。這是中國人有史以來第一次入選的作品。
與此同時,陳樹人、鮑少游、高劍父、高奇峰等人都陸續到了日本留學美術。正因如此,這幾位畫壇的前輩在互相交流、互相勉勵、取長補短中創立了中國畫壇名重一時、歷久猶新的「嶺南畫派」。
鄭錦是一位稟賦優秀、富有才情的畫家,在將中國工筆繪畫傳統和日本近代繪畫技巧相結合的方法上走出了自己的道路,他擅作人物,長於花鳥,用筆精妙,設色清麗,許多作品傳達了對生活的憧憬和對人性的讚美,讓人透過畫面看到他樸素的情懷和嚮往美好的心靈。
鄭錦與家人在北京宮門口
1917年10月蔡元培建議成立「國立專門美術學校」的建議得到教育部批准,從此揭開了我國國立美術教育的歷史。經梁啟超先生舉薦,留日歸來的鄭錦受教育部之命,擔起籌辦「國家美術教育」的使命,成為「國立美術教育」重要開創者。
鄭錦在「美專」任校長八年,直到解放後該校改名為「中央美術學院」為止,是歷任校長中任期最長的一位。在這段時間,學校在鄭錦的領導下,培養了像劉開渠、李苦禪、李劍晨、常書鴻、王曼碩、雷圭元等一大批人材。
1924年9月。蘇聯人加拉罕陰謀煽動,在學生中挑起了學潮。加拉罕利用中國人「仇日」的心理,攻擊鄭錦的畫是「日本文化侵略」的代表。在強大的威逼利誘下鄭錦唯有辭職,以表憤慨。
辭去校長職務後,鄭錦一家人搬到河北定縣,他直接到占人口比例最大的農民中去,推廣識字教育,掃除文盲,提高公民意識,推介政府各項政策措施;收集民間傳統藝術民謠和年畫,加以提高整理。中國第一本專為農民而編寫的識字課本「千字文」,就在這時候誕生的。課本中四千多張插圖,就出自鄭錦的雙手。
抗戰爆發後,原本於定縣安心平民教育的鄭錦轉至其故鄉廣東中山,擇「適宜平民教育」之地,繼續其平民美術與平民教育。然戰火燃及南國,四年的流離令其難以安身。此時民族危難,其畫作蘊含濃厚的民族情感。中山淪陷前夕,鄭錦攜家人移居澳門,身心投入自己的繪畫世界。
在抗戰8年中,鄭錦拒絕了某些好心人的登門拜訪。以他在日本生活學習近20年,精通日文,與汪家又有姻親關係。只要點點頭,日偽的大官自然唾手可得,錦衣玉食不在話下。然而,鄭錦拒絕了來自各方引誘與威脅,甘於淡薄,寧願三餐不繼,也要堅持高貴的民族氣節。
鄭錦與鮑少游等合影 1941年
抗戰勝利後,奮筆而成《春回大地》,民族情懷躍然丹青。然其平民教育初心難移,再返中山,依舊波折。
1949年,他辭退一切職務,回到澳門調養身體。閒時以作畫自娛,以他山之玉,復研國畫之精華,融會貫通,寓民族思想於其特有風格,身邊的人、山、花、飛鳥、走禽,皆自然入畫,凈雅天成。偶然會賣出一兩張畫,以補日常開支。
1959年3月28日,一代畫壇宗師鄭錦,因哮喘病發作,在澳門與世長辭。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