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生命的最後一刻你會發現,有尊嚴地死去比什麼都重要

2019-11-05     第一心理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近些年來,在我國,「安樂死是否應該合法化」這個問題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討論,從某種程度上說,這表明了國人正在逐漸重視生命質量的問題。

長久以來,「死亡」對於我們每個人而言都是一個充滿禁忌的話題,任何與「死」有關的討論都會引發大多數人的排斥。

死亡,揮之不去的陰影

在中國,死亡教育的缺失是一個比性教育缺乏更為嚴峻的問題,由於父母對死亡問題的迴避,大多數的孩子並沒有形成正確的生死觀,這樣一來的直接後果是絕大部分人無法直面人的死亡。我們普遍認為,再痛苦的生存,也好過最安詳的死亡

因此,每當身邊的親人面臨死亡的威脅時,我們腦海中想到的只有一點,那就是不惜一切代價延長病人的生命,哪怕多存活一秒也是莫大的鼓舞。

這種對所愛之人的挽留固然值得我們感動,但是那些拼了命想要留住彌留病人的親屬,他們真正考慮過病人的感受嗎?

死亡質量報告

2015年,EIU的一份關於全球80個國家公民的死亡質量報告顯示:

英國是全世界死亡質量(93.9)最高的國家,美國排在第九位(80.8),中國的死亡質量(23.3)位列倒數第十名,附近的有波札那、伊朗、瓜地馬拉、緬甸······

事實上,中國社會的醫療條件在這些國家中並不算差,甚至很多方面處於領先地位,絕大多數重病患者都能得到正規的治療,但是,在他們之中,許多人接受的治療是沒有價值的。

以人類目前科技水平,顯然還無法跳出生死的束縛,現代醫學也不能讓所有患病者都康復如初,許多絕症晚期的病人會不可逆轉地走向死亡。但令人遺憾的是,我們對於「奇蹟」一詞總是有著異乎尋常的執著,哪怕看不到希望,也會不計代價的延長病患的生命。

其背後其實是社會倫理、家庭觀的綁架,整個家庭、整個社會不允許我們放棄。其結果便是花費了大量的資源與金錢,換來的卻只是病人更多的痛苦,最終落得個人財兩空的結局。

令人感到欣慰的是,並不是所有人都抱著「好死不如賴活著」的心理。

現在,越來越多的絕症患者開始爭取能夠「有尊嚴地死去」的權利。

他們希望在自己生命的末期能夠自己決定自己離開世界的方式。

臨終關懷:讓患者沒有痛苦的死去

起初,其實很少有人在意臨終病患的生命質量,因為所有人都以「治癒」為最終目標,只考慮了怎樣生存,卻沒有考慮怎樣遠離痛苦。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臨終關懷」這一概念被引入中國,人們才開始逐漸關注患者病程末期的生命質量。

再到後來,專門提升絕症病人生命質量的臨終關懷病房在許多大型醫院設立,許多救治無望的病人會選擇在這個相對溫馨的環境中迎來最後的時刻。

這些病房最主要的職責並不是治療疾病與延長生命,而是儘可能減少病患的痛苦。需要說明的是,臨終關懷同樣也是一種治療,它並不意味著放棄生命,只是在生命的長度與質量之間選擇了平衡。

事實證明,對病患痛苦的關注是極為正確的,隨著對患者生命質量的日益關注,醫學界與心理學界發現了減輕痛苦與延長生命之間的聯繫。

相關研究結果顯示,疼痛不僅僅是一種感覺,更是一種疾病,許多癌症晚期患者最大的敵人不是增長的腫瘤,而是刻骨銘心的疼痛。

在極度痛苦的狀態下,患者的機體功能與免疫力迅速下降,器官衰竭的進程也會加快,而這些往往是導致死亡的罪魁禍首。對於疼痛治療,我國保持了高度的重視,2007年,國內專門應對慢性疼痛的疼痛科成立,使無數遭受疼痛折磨的絕症患者受益,他們在減輕痛苦的同時,生存期也得到了顯著延長。

安樂死:尊嚴與生存的選擇

在許多彌留之際的病人看來,生存已經失去了意義,結束痛苦,選擇有尊嚴的死去是一個更好的方法,於是,安樂死就成為了許多病人所期待的結局。

不過,為世人所認可的安樂死並非許多人所想的「用人為手段使病人在無痛狀態下快速死亡」,而是停止使用對病患造成痛苦的治療方式,並採取一定關懷措施,讓患者安詳地去世。

前者如果沒有經過患者同意(或者患者處於無意識狀態),就具備一定的謀殺性質,而後者則屬於臨終關懷的範疇。至今,安樂死在世界範圍內仍然存在很大爭議,不同國家對於安樂死的容忍程度也不盡相同。

其實對於大多數病患而言,他們需要的並不是加速死亡,而是有尊嚴的離去。比起安樂死制度的完善,我們更應該明白,尊重患者的選擇、尊重死亡,就是敬畏生命,有尊嚴地死去比什麼都重要。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死亡心理學》

微信公眾號:第一心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yWoqRm4BMH2_cNUg4z8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