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這個物種備受誤解,成為高原草原的「背鍋俠」

2019-10-31     中國移動天上西藏

青藏高原是野生動物的天堂,藏羚羊、藏野驢、野氂牛還有憨態可掬的旱獺等活躍在這片廣大的高原上。隨著人類活動範圍擴大,動物棲息地環境變壞,很多動物受到威脅。一方面要面對天敵,一方面要面對受利益驅使的人類,同時還要面對脆弱的自然環境,這些動物看似悠然自在,內心一定惶惶、慌慌。就如高原上一種小型非冬眠的植食性哺乳動物,長得像老鼠,但沒有尾巴,在高山草原上,它們每天忙忙碌碌,不過一直以來,備受誤解,成為高原草原的「背鍋俠」。

高原鼠兔是一種小型非冬眠的植食性哺乳動物,又稱黑唇鼠兔,被稱為「草原精靈」。高原鼠兔為青藏高原特有物種,主要棲居於高海拔地區的高寒草甸、高寒草原。如果大家在西藏的草原上,見到這種動物一定會誤以為是老鼠的,因為鼠兔的長相如老鼠,但沒有尾巴,身材嬌小,全身毛絨絨的,還有一對圓圓的耳朵,它們時不時會從自己的洞口探出小腦袋,用透著好奇的眼神觀察著周圍的環境,而且還會發出吱吱吱的叫聲,絕對可愛到爆棚。

但一直以來,鼠兔也成為了高原草地上備受誤解的物種,為何這樣說?一來,鼠兔常被誤以為是老鼠的一種,事實上,人家雖然叫齧齒動物,但是屬於兔形目,兔子才是它們的近親。更讓人遺憾的是,它們長期被歸為高原草場退化的罪魁禍首,人們一度想將它們趕盡殺絕。儘管,越來越多的科學研究在為這種動物正名,可時至今日,它們仍在被粗暴對待著。

大家可能都不知道,草場退化就是草場植被衰退,主要表現為優良牧草種類減少,各類牧草質量變劣,單位面積產草量下降等。草場退化也是土地退化的一種類型,是土地荒漠化的主要表現形式之一。導致草原退化的原因有人為因素如過度放牧、濫墾和濫采等,也有自然的因素,如長期乾旱、風蝕、鼠、蟲害等。一直以來,人們發現,鼠兔是一種有害生物,凡是草場退化的地方,就能看到鼠兔在草地上打的洞。它們會在過度放牧的草場內大量繁殖,挖掘地洞。這些過度放牧地區的土壤無法很好地吸收雨水,在季風雨(季風雨是隨著夏季風來臨而產生的較長期的大範圍的降水)到來時,就會對下游城市和農田造成威脅,於是,人們把它們當成「草原害獸」。

最早替高原鼠兔辯護的,是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生命科學院教授、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物種生存委員會兔形目專家組主席安德魯·史密斯,還有著名的野生動物研究學者喬治·夏勒,他甚至專門為高原鼠兔寫了一本繪本《好鼠兔》。在他們看來,鼠兔不僅無害,而且是高寒草甸區的「關鍵物種」。越來越多的國內學者經過研究也改變了此前對鼠兔的誤解。而且還有解釋,在青藏高原這樣特殊的環境里,小型哺乳動物非常稀缺,鼠兔的存在幾乎成為了高原上所有食肉動物的獵物,狼、狐狸、熊、獵隼、鷹等動物都依賴鼠兔生存。香鼬、艾虎甚至還會進洞捕殺,把洞道系統內的鼠兔家族「一鍋端」。也正是為了適應超高的捕食壓力,鼠兔的繁殖能力很強,數量很多。其次,由於高原環境缺乏樹木,鼠兔挖掘的洞穴為很多鳥類,尤其是雀形目的鳥類,以及兩棲類動物提供了重要的棲息地和繁殖地。一旦鼠兔被滅,留下的洞穴缺乏維護就會很快坍塌,那些物種也就失去了它們的家。很重要的是,由於補償效應,鼠兔啃食草葉反而會刺激植物生長。打洞可以幫助翻新土壤,加快土壤的物質循環。洞穴在增加土壤通透性的同時,還會加速水分下滲,從而提高土壤的固水能力和含水量。不僅如此,真正讓研究人員轉變對鼠兔的態度的重要原因,是對青藏高原草地退化原因的分析。從上世紀60年代以來,青藏高原地區人口增長,家畜增多,畜牧業發展迅速,研究人員意識到,過度放牧才是造成草場退化最重要的原因。由於過度放牧,使得植被的高度、覆蓋度下降,毒雜草比例增加,而這恰恰是鼠兔最喜歡的生長環境。有研究顯示,越是在重度、次重度的放牧區,鼠害越嚴重。因此,種種觀點開始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高原鼠兔並非是引起草地退化的原因,而是草地退化的結果。而且,鑒於它在高原生態系統中的地位,滅鼠只會適得其反。

在自然界,靠著鼠兔養活著一大票食物鏈高層。在青藏高原這樣特殊的環境里,小型哺乳動物非常稀缺,幾乎所有肉食動物都指著吃鼠兔活著,所以,事實正好相反,鼠兔是土地受損受虐的警示器:哪裡有鼠兔,哪裡就有各種在那個特殊區域裡生存並生長起來的饒有趣味的動植物;哪裡的鼠兔被扼殺,哪裡的自然風景就會失去活力與自然的色彩。

雖然鼠兔對草甸造成退化,但它們對於維繫高原生態系統完整性功不可沒,它們也是其中的關鍵物種。這些年,人們才意識到,鼠兔其實是徹頭徹尾的「背鍋俠」,它們對草場生態「不僅無過,反而有功」,但此時它們中有不少種類已經上了瀕危物種名單,甚至被納入「極危」等級。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yS_SIm4BMH2_cNUgLhr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