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父母尤為看不得孩子「愛美」,於是常常會把孩子「愛美」的行為形容成「愛臭美」。此外,家長們還會把孩子「愛美」的行為和學習成績、人品德行聯繫到一處,愛美的孩子成績一定差,愛美的孩子一定品性不佳。
這些發生在家長身上的對於孩子愛美行為的「片面」認知,使得他們更加傾向於看到孩子素麵朝天的一面,甚至比起「邋遢」而言,父母更見不得孩子打扮。可是事實上,愛美本身又有什麼錯呢?它是孩子的天性使然。
愛打扮的孩子和不愛打扮的孩子性格差異明顯,在人際相處上也會發生矛盾
閨蜜暖暖最近被自己的好朋友拉黑了,原因是自己為她定製的伴娘禮服在婚禮上,因為她覺得伴娘禮服過於暴露,導致她不願意穿著拍照,讓她的好朋友非常反感,對此暖暖也十分愧疚,畢竟這件伴娘禮物讓她準備了挺久的。而因為自己的審美和不愛打扮,讓她的辛苦泡了湯。
「媽媽從小時候就不讓我打扮自己,好像想要好看一點就是天大的罪過,她扔了我的髮夾,藏起來我的裙子,我就是個醜小鴨,我不配當白天鵝的,哪怕只有一天的時間也不行。」暖暖看著眼前的伴娘服無奈而落寞地掉起眼淚。
網友靚靚人長得很漂亮,打扮得也很時尚,可是這樣的她卻不受待見。小時候靚靚媽媽就告訴她說「女孩子打扮得漂亮一點就是資本,漂亮一點就有自信了!」
於是靚靚小時候就有小夥伴們羨慕的公主裙,長大後的新衣服更是堆滿了衣櫃。靚靚是漂亮的,和媽媽預期的一樣,可是這卻沒有給靚靚帶來「資本」,過於愛美的她因為打扮弄錯了文件,因為打扮遲到成了家常便飯,慢慢地領導和同事們開始暗地裡叫她「花瓶」。
「媽媽不是說漂亮就可以了嗎?為什麼我好好打扮了,人也很漂亮自信,大家卻常常會看輕我呢?」靚靚坐在自己的工位上百無聊賴地擺弄起手裡的化妝鏡。
愛打扮和不愛打扮的孩子,從內到外氣質差別大,與孩子的審美有關
一:內在的審美觀有差異
在孩子的成長中,愛美敏感期是自然而然發生的,孩子對於美感有了自己的追求和喜好。如果此時,父母可以正確地看待孩子的愛美行為,那麼孩子身上的審美觀發展便會得到更加恰當的引導。等到孩子長大後這種兒時的審美影響便會一點點被放大呈現出來。
二:個體自信氣質表現不同
從小對自己的外表有要求的孩子,在長大後更會注重自身的儀表形象。打扮的行為舉動讓孩子更加的認可自我,對於自我的評價由此也更正面看,大人們也會發現適當的打扮會讓孩子看起來更加自信。
三:社交狀態中的狀態有差異
在社交中,孩子們會很在意他人對自己的看法,如果得到的是正面回應,孩子們在社交相處中會更加得從容自在。而適當打扮自己的孩子更容易會獲得更多來自他人的好感和認同,這無疑降低了社交的難度係數,使得他們在社交中更受歡迎。
「愛美是天性」,聰明父母更懂在孩子「壓抑」上做文章
一:尊重孩子愛美的心理訴求
當孩子對於審美有一定的追求後,父母要理解孩子的這愛美的心理訴求,比如說,當孩子對於某件衣服表現出明顯的喜好後,父母不要因為覺得不符合自己的審美而要求孩子做出妥協和改變。
與此同時,父母更加要端正對於孩子愛美行為的認知,孩子愛美與品行道德無關,更不是膚淺的愛慕虛榮。
二:鼓勵孩子打扮自己,同時注意把握尺度
在孩子身上的社會性開始發展後,父母要懂得適當地鼓勵孩子去打扮自己,注意自身的儀表,而打扮也並非是濃妝艷抹或者是服飾誇張,保持乾淨整潔、衣著的體會更加適合孩子,這其中的尺度把控更能彰顯父母的教育智慧。
三:適當地給予建議,引導孩子感受美的薰陶
孩子對於美的理解和欣賞是在生活中逐漸積累起來的,所以當孩子的打扮有些「過度」的時候,父母可以提出建議,不過最終的決定權還是應該在孩子的手裡,畢竟「試錯」也是一種成長。同時,父母也要注意對孩子進行美的薰陶,豐富孩子對於美的認知,讓孩子感受到美的多元。
杜牧刻意壓制孩子的愛美之心不僅會影響孩子的審美觀,還會滋生孩子內心的自卑情緒;過分地鼓動孩子打扮很有可能導致孩子過於重視外表而忽視內涵素養。看得出來,孩子愛打扮這件事值得父母們多用心琢磨一番。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yQy4oHQBd8y1i3sJ-El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