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煎餅餜子的里子和面子

2019-05-14     頭條天津

在外人眼裡,想到天津的吃食,有包子,有麻花。

但實際上,只有煎餅餜子絕對是天津人獨一無二的、最美好的早點,而簡單的早點中也有著自己的里子和面子。

江湖老大煎餅攤

煎餅餜子攤一般在小區門口,獨當要衝,無論是孤單一攤,還是成片的早點攤,只要胖嬸們拿起推子,在一眾早點小販叢林中多少有些鶴立雞群。

天津街頭的早點攤往往以「煎餅餜子」為核心,小販大多推著一輛小車,車上有櫥窗,防風保溫。正當中擺著一塊圓形鐵鐺,被下面爐火燒得滾燙;四周擺著各式調料工具,現吃現做,立等可取。

天津人嘴刁,雲吞要現包的,餜子要剛炸的,煎餅用的雞蛋都喜歡從家裡帶。

為嘛?為的就四介個味兒。

一攤一抖皆學問

老味兒煎餅餜子像少林武當,看不慣一切「額外加料」的做派,這種改良早點,小區里二伯都不滿意。

這種「原教旨」天津煎餅是有技術含量的:只能用綠豆面,保證出鍋後不粘上牙膛;其次,只能抹甜麵醬、醬豆腐和辣糊,只能加餜子和餜篦兒,裡脊?那是夾在餅里的;製作過程更不能不含糊!

單手打雞蛋,可視為煎餅餜子界的能工巧匠。一隻手拿著推子,另一隻手抓起雞蛋來,一磕一掰,推子又是一轉,滿眼黃白錯落、交相輝映,綠豆面的小洞盡被摩平。翻個兒更不簡單,怕是一不小心就破。等待蛋熟的空當兒,拿著特製的薄鐵片兒,熟練地沿著邊兒把煎餅皮兒一鏟一兜,一翻個兒,蔥花貼上熱乎的鐵板,一股香氣竄進鼻子裡。

一套煎餅經過胖嬸們的攤、打、翻、放、折、撒,講究又快又勻,一氣呵成,握在手裡直燙手。一套原教旨煎餅,天津人講給外地人時,就有這麼高的境界。

除了自家小區門口胖嬸們少林武當天下正宗式的地位,其他小區、街邊的煎餅餜子可稱五嶽劍派。味道沒大變化,但是調配又各有千秋。有人綠豆面里加料,有人醬料特調,講究個隨緣。

煎餅「加料黨」

不過,天津還有一派煎餅,從北京倒流回來,又或傳承自東北烤麵筋、山東大餅卷一切,中原的夾裡脊腸,往往是外地老鄉推著小車,在新小區或者景點外圍游擊。他們用的材料夾雜白面,餅鐺周圍小菜雲集,海帶、黃瓜、生菜、火腿,葷素搭配營養全面,攤出來的也更像三明治,而不是煎餅餜子。

這一派與大餅夾一切神似,只能算有其名無其實,正如鐵胳膊張三、踢死牛王二也自稱武林正宗一般。

「面子」已在煎餅外

說到出名,煎餅餜子江湖中,還有一派是天津煎餅的「面子」。

這一派已基本告別早點界,轉向燈紅酒綠的午夜場,和網紅茶們並肩作戰。

比如就在衛津路和鞍山道交叉路口,大概在07-08年的時候,有一家叫趙師傅煎餅餜子的店,晚上10點出攤,早上6點收攤,那叫一個火啊,8個小時永遠在排隊!很多人還是10套、20套的買,比現在奶茶扛把子,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啊!

再往後,二嫂子也來了,那時候的二嫂子還是安安靜靜的二嫂子,還沒有上《舌尖上的中國》《天天向上》,還沒有入選非遺,但是阻擋不了天津吃餅群眾對他們家的喜愛啊!除了二嫂子,還有一家入選非遺的就是德祿齋了。他們有兩家店,父子倆一人看一家,24小時營業,讓美味全天不斷。這也是少數的幾家可以24小時營業的煎餅店。

而在《舌尖上的中國》里,煎餅餜子也是不止提到一家,另一家就是楊姐了,這家店位於襄陽道,道路不寬,兩旁是居民區,湮沒在五大道的邊上,比較難找。

據說,全天津賣煎餅的,有牌有名的有近600家,其實除了網紅煎餅店,任何一家說天津話老闆做的煎餅都萬變不離其宗,是里子。

就是這種樸實的小店小攤,熱氣騰騰地活在居民樓里,小區門口,很不起眼,但他們執著地做著老百姓愛吃的這種原始小吃,滋養著無數天津人的胃。

文 /三十三

責編/采芹

圖片/源自網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yQxUX2wBUcHTFCnfKbA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