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缺乏安全感、情緒波動異常、壞習慣總是改不掉……
這些涉及孩子的教育問題,或許可以用10個心理學上的效應來找到答案。
羅森塔爾效應
羅森塔爾來到了一所普通中學,在一個班裡隨便地走了一趟,然後就在學生名單上圈了幾個名字,告訴他們的老師說,這幾個學生智商很高,很聰明。
過了一段時間,教授又來到這所中學,奇蹟又發生了,那幾個被他選出的學生現在真的成為了班上的佼佼者。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正是「暗示」這一神奇的魔力在發揮作用。
教育啟發——
你的期望有多高,孩子未來的成果就會有多大!
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會接受這樣或那樣的心理暗示,這些暗示有的是積極的,有的是消極的。
老師、媽媽都是孩子最信任和最依賴的人,同時也是施加心理暗示的人。
如果是長期的消極和不良的心理暗示,就會使孩子的情緒受到影響,嚴重的甚至會影響其心理健康。
超限效應
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有一次在教堂聽牧師演講。
最初,他覺得牧師講得很好,使人感動,準備捐款。
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他有些不耐煩了,決定只捐一些零錢。
又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於是他決定1分錢也不捐。
等到牧師終於結束了冗長的演講開始募捐時,馬克·吐溫由於氣憤,不僅未捐錢,還從盤子裡偷了2元錢。
這種刺激過多、過強和作用時間過久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反抗的心理現象,被稱之為「超限效應」。
教育啟發——
千萬別揪著孩子的錯誤不放。
超限效應在家庭教育、學校教育中時常發生。
如,當孩子犯錯時,家長、老師會一次、兩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複對一件事作同樣的批評,使孩子從內疚不安到不耐煩乃至反感討厭。
被「逼急」了,就會出現「我偏要這樣」的反抗心理和行為。
德西效應
心理學家德西曾講述了這樣一個寓言:
有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門前嬉鬧,叫聲連天。幾天過去,老人難以忍受。於是,他出來給了每個孩子10美分,對他們說:「你們讓這兒變得很熱鬧,我覺得自己年輕了不少,這點錢表示謝意。」孩子們很高興,第二天仍然來了,一如既往地嬉鬧。老人再出來,給了每個孩子5美分。
5美分也還可以吧,孩子仍然興高采烈地走了。第三天,老人只給了每個孩子2美分,孩子們勃然大怒,「一天才2美分,知不知道我們多辛苦!」他們向老人發誓,他們再也不會為他玩了!
教育啟發——
家長獎勵孩子,應當要對學習有幫助。
比如,父母經常會對孩子說:「如果你這次考得100分,就獎勵你100塊錢」、「要是你能考進前5名,就獎勵你一個新玩具」等等。
家長們也許沒有想到,正是這種不當的獎勵機制,將孩子的學習興趣一點點地消減了。
在學習方面,家長應引導孩子樹立遠大的理想,增進孩子對學習的情感和興趣,增加孩子對學習本身的動機,幫助孩子收穫學習的樂趣。
南風效應
法國作家拉·封丹寫過的一則寓言:
北風和南風比威力,看誰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脫掉。
北風首先來一個冷風凜凜、寒冷刺骨,結果行人為了抵禦北風的侵襲,便把大衣裹得緊緊的。
南風則徐徐吹動,頓時風和日麗,行人覺得春暖上身,始而解開紐扣,繼而脫掉大衣,南風獲得了勝利。
教育啟發——
多一點「人情味」的表揚,孩子表現會更棒。
由此我們可以知道,家庭教育中採用「棍棒」、「恐嚇」之類「北風」式教育方法是不可取的。
實行溫情教育,多點「人情味」式的表揚,培養孩子自覺向上,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木桶效應
「木桶」效應的意思是:
一隻沿口不齊的木桶,它盛水的多少,不在於木桶上那塊最長的木板,而在於木桶上最短的木板。
教育啟發——
多花點時間,讓孩子「取長補短」
一個孩子學習的學科綜合成績好比一個大木桶,每一門學科成績都是組成這個大木桶的不可缺少的一塊木板。
孩子良好學習成績的穩定形成不能靠某幾門學科成績的突出,而是應該取決於它的整體狀況,特別取決於它的某些薄弱環節。
因此當發現孩子的某些科目存在不足時,就應及時提醒孩子,讓其在這門學科上多花費一些時間,做到「取長補短」。
霍桑效應
美國芝加哥郊外的霍桑工廠是一個製造電話交換機的工廠,有較完善的娛樂設施、醫療制度和養老金制度等,但工人們仍然憤憤不平,生產狀況很不理想。
後來,心理學專家專門對其進行了一項試驗,即用兩年時間,專家找工人個別談話兩萬餘人次,規定在談話過程中,要耐心傾聽工人對廠方的各種意見和不滿。
這一談話試驗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結果:霍桑工廠的產值大幅度提高。
教育啟發——
讓孩子盡情說出自己的不滿、困惑
孩子在學習、成長的過程中難免有困惑或者不滿,但又不能充分地表達出來。
作為家長,要儘量擠出時間與孩子談心,並且在談的過程中,要耐心地引導孩子盡情地說,說出自己生活、學習中的困惑,說出自己對家長、學校、老師、同學等的不滿。
孩子在「說」過之後,會有一種發泄式的滿足,他們會感到輕鬆、舒暢。在之後的學習中也就會更加努力,生活中就會更加自信!
增減效應
人際交往中的「增減效應」是指:
任何人都希望對方對自己的喜歡能「不斷增加」而不是「不斷減少」。
比如,許多銷售員就是抓住了人們的這種心理,在稱貨給顧客時總是先抓一小堆放在稱盤裡再一點點地添入,而不是先抓一大堆放在稱盤裡再一點點地拿出。
教育啟發——
評價孩子,不妨「先貶後褒」
我們在評價孩子的時候難免將他的缺點和優點都要訴說一番,並常常採用「先褒後貶」的方法。
其實,這是一種很不理想的評價方法。
在評價孩子的時候,我們不妨運用「增減效應」,比如先說孩子一些無傷尊嚴的小毛病,然後再恰如其分地給予讚揚……
蝴蝶效應
據研究,南半球一隻蝴蝶偶爾扇動翅膀所帶起來的微弱氣流,由於其他各種因素的摻和,幾星期後,竟會變成席捲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
這種現象被稱為「蝴蝶效應」。
教育啟發——
教育孩子無小事
「蝴蝶效應」告訴我們,教育孩子無小事。
一句話的表述、一件事的處理,正確和恰當的,可能影響孩子一生;錯誤和武斷的,則可能貽誤孩子一生。
貼標籤效應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由於兵力不足,決定組織關在監獄裡的犯人上前線戰鬥。
在對煩人的訓練期間,心理學專家們對他們並不過多地進行說教,而特彆強調犯人們每周給自己最親的人寫一封信。信的內容由心理學家統一擬定,敘述的是犯人在獄中的表現是如何的好、如何改過自新等。
再由犯人們認真抄寫後寄給自己最親愛的人。
三個月後,犯人們開赴前線,專家們要犯人給親人的信中寫自己是如何地服從指揮、如何地勇敢等。
結果,這批犯人在戰場上的表現比起正規軍來毫不遜色,他們在戰鬥中正如他們信中所說的那樣服從指揮、那樣勇敢拼搏。
教育啟發——
別老說孩子「笨蛋」
這一心理規律在教育中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老師、家長必須戒除嘲笑羞辱、責怪抱怨、威脅恐嚇等語言,多用激勵性語言,對孩子多貼正向的標籤。
登門檻效應
在你請求別人幫助時,如果一開始就提出較高的要求,很容易遭到拒絕;
而如果你先提出較小要求,別人同意後再增加要求的分量,則更容易達到目標。
這種現象被心理學家稱為「登門檻效應」。
教育啟發——
表揚激勵有技巧
在教育中,我們也可以運用「登門檻效應」。
例如,先對孩子提出較低的要求,待他們按照要求做了,予以肯定、表揚乃至獎勵,然後逐漸提高要求,從而使孩子樂於無休止地積極奮發向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yPVnmW4BMH2_cNUgJVN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