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心血管疾病,大家第一個會想到跟「三高」有關,其實,心血管系統跟牙齒健康也有一定的聯繫。
《歐洲心臟雜誌》發表的一項研究稱,保護好牙齒不僅能為顏值加分,還能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
《生命時報》(微信內搜索「LT0385」即可關注)結合新研究採訪專家,告訴你刷牙習慣對心血管的影響,並教你如何正確刷牙。
受訪專家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口腔內科副主任醫師 鄭幼洋 鄭瓊丹
每天多刷一次牙
心血管病風險降低9%
發表在《歐洲心臟雜誌》上的一項韓國近25萬人的隊列研究證實,每天多刷一次牙的人,心血管疾病風險低了9%,而且那些每年洗牙超過1次的人,心血管疾病風險則可降低14%。
這項研究數據來自韓國的國家健康保險系統-國家健康篩查隊列,納入了 247,696名40歲以上居民,均沒有心血管病史,其中58%是男性,19.9% 的人患有高血壓,21.8%的人吸煙。
他們當中,有40.5%的人每天刷牙至少三次,44.8%的人早晚刷牙,14.7% 的人每天刷牙不到一次;另外還有25.9%的人保持每年去洗牙。
隨訪9.5年,共發生了14893例心血管事件,包括心血管死亡、心肌梗死、卒中和心力衰竭。
研究發現,患有牙周病、更多的齲齒或更多的牙齒脫落的人,心血管事件風險更高。而每天刷牙次數越多,以及每年至少洗牙一次,則會降低心血管病風險。
反之,懶得刷牙、口腔不健康的人,患病風險增加:
英國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公共衛生中心的研究者分析了英國超過46.9萬人的數據,考察了口腔健康與患胃腸癌(包括肝、結腸、直腸和胰腺癌)風險之間的相關性,發現口腔衛生差的人患肝癌風險高。
韓國有一項近2萬人的研究發現,與餐後有刷牙習慣者相比,每日只刷一次甚至懶得刷的人,高血壓患病風險升高近20%。
刷牙方法不對,小心楔狀缺損
每天早晚,我們都要漱口、刷牙,可是你真的會刷牙嗎?如果刷牙方式不對,小心楔(xiē)狀缺損找上你。
楔狀缺損,簡單說就是牙齒在靠近牙齦的位置少了一塊。它是牙齒唇、頰側頸部硬組織經過長期緩慢消耗而形成的缺損,外形酷似楔子,因此稱為楔狀缺損。
當牙齒表層硬組織缺損後,裡層的牙本質被暴露,感受到外界冷、熱、酸、甜、機械摩擦時,就會出現敏感酸痛。
為什麼會發生楔狀缺損?
1.刷牙方式不當
長期橫向拉鋸式刷牙、刷牙用力過猛或者使用刷毛過硬的牙刷都會造成牙頸部的磨損。
2.酸性環境的腐蝕
牙齦和牙齒之間存在大量的齦溝液,長期飲用酸性飲料或者生理病理性反酸會導致齦溝液PH值進一步降低,長時間浸泡在酸性環境里的頸部硬組織就很容易受到侵蝕。
3.頜力疲勞
尤其是牙齒排列不齊或有夜磨牙習慣的人,咬合力負荷到牙齒上,支點就落在了牙頸部,使得頸部產生應力集中而出現缺損。
出現「缺損」如何應對:
如果缺損較小,只是輕微敏感者,可以不做處理,或者考慮進行脫敏治療,使用脫敏牙膏;
缺損較大、接觸冷熱食物酸痛明顯者,需要考慮選擇與牙齒顏色近似且硬度較高的復合樹脂材料進行充填修補,從而恢復牙齒原有形態,以防缺損範圍擴大,同時解決敏感困擾;
重度缺損、有非常劇烈疼痛者,缺損很可能已經發展到牙髓炎、根尖周炎階段,需要及時進行根管治療,而且這時候牙頸部纖細且脆弱,隨時有折斷風險;
有缺損,且有明顯牙齦萎縮導致牙根暴露者,除了修補缺損的硬組織,還需要接受牙齦結締組織移植手術的治療。
其實,楔狀缺損本身並不可怕,就怕不重視,小洞捅出大窟窿,最後費時費力又費錢。所以,最重要的還是要預防楔狀缺損。
學會正確的刷牙方法
建議掌握國際標準刷牙方式——Bass刷牙法:
在刷牙齒內、外表面時,保持刷毛與牙齒表面成斜45度角朝向牙齦方向放置,輕壓在牙齒與牙齦交界處小幅度來回顫動牙刷,然後上牙往上拂刷,下牙往上拂刷;
刷前牙里側時,將牙刷豎起,上下拂刷;
對於伴有牙齦萎縮的人來說,直接採用拂刷法。
提醒:反流性食管胃炎患者以及處於嚴重孕吐期的准媽媽,也是楔狀缺損的高危人群,需要格外預防楔狀缺損的發生。
從消化道內反流到口腔內的液體常呈酸性,停留在口腔里容易酸蝕牙頸部的硬組織,所以要記得經常漱口,保持口腔衛生。
本期編輯:鄧玉
版權聲明:本文為《生命時報》(微信號:LT0385)原創,未經授權謝絕轉載。歡迎朋友圈。
「
我們不傳小道消息和謠言
我們不取吸引眼球的聳人標題
我們不做只為轉發量而存在的媒體
請你相信原創的力量
健康路上,我們願意陪你一起認真走下去
人民日報主管 環球時報主辦
微信ID:LT0385
電話垂詢
業務合作:010-65363765
內容合作:010-65363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