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綿陽最美13處古村落,羌漢融匯風情別樣古韻延綿

2020-01-04     古村記

四川,綿陽。

自漢高祖設置涪縣以來,已有2200多年歷史。

這裡歷來為州郡治所,後因城址位於綿山之南而得名「綿陽」。

這片土地自古人文璀璨,是詩仙李白的出生地,絲綢之母嫘祖的故鄉,大禹的誕生地。

一起來看看這裡最美的13處古村落,探訪別樣的羌漢融匯風情。

1 青林口村




青林口村坐落於綿陽江油二郎廟鎮,據說有2200年歷史哈。村裡有保存完好的古街、古廟、古橋、古民居。


這裡有經過時間洗滌的青石板路已經被磨得發光發亮,雕花的門窗,褐紅的木樓閣。

明代修建的火神廟如今依舊保存完好,在這裡人們可以感受那種真正歲月的沉澱、時光的打磨留下的韻味。

青林口村還是著名的紅色文化教育基地,當年紅軍長征途中就經過了這兒。紅軍橋就這樣飽受了多少年風吹雨打,見證著這份風雨歷程。

黃家大院曾經是紅軍長征路過青林口村的食堂,這裡至今也能讓人體會到當年那份歷史。

2 銀嶺村



平武縣豆叩鎮銀嶺村地處大山深處,常年被雲霧籠罩,是一個古樸而靜美的羌寨。

平均海拔1000多米的古村落,放眼望去,只見遠處的雲彩仿佛置身腳下,與層巒疊嶂的山峰相得益彰。彩林之中,175戶人家在此寧靜地安居樂業,處處溪溝縱橫,處處古韻悠然,處處鄉愁宛然,如一處世外桃源,絕無俗世紛雜。

銀嶺村古稱「銀灣堡」,清代中葉後稱「銀灣里」。據史料記載,早在周、秦時期,銀嶺村即為「氐羌地」,生活著羌族先民。明代,白草番崛起,銀嶺村緊靠豆叩軍事要塞伏羌堡,是這一地區白草番人的核心區之一,由薛姓土司統治。明朝嘉靖年間,明王朝派兵鎮壓了土司薛兆乾的叛亂,改由李姓土司統治豆叩羌民。經歷明末清初的大動盪,羌族人口銳減。清朝初期和中期,實行「湖廣填四川」的移民政策,外來漢族與本地羌族廣泛通婚融合,是平武縣羌人的聚居村落。

在銀嶺村,從河溝孤島上的千年紅豆樹到大清同治四年建築的羌族木製吊腳樓民居建築群,再從張家祠堂到皇親例贈古墓群,無一不在訴說著這處千年古村落的輝煌過去。

3 禹穴村

禹穴村位於綿陽北川縣城禹里鎮,距北川縣城29公里,綿陽90公里,溝內有3.5公里長的峽谷,山林茂密、藤蔓花香、幽谷險澗、瀑布飛瀉,森林植被保存完好。據史籍記載,北川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之一,中國第一個階級社會——奴隸社會夏王朝的創立者、治水英雄大禹的降生之地,自古就因「禹生西羌」被稱為「神禹故里」。

因大禹在此出生、成長而留下了諸多傳說和亦真亦幻的自然景觀。禹穴溝內沿途的自然景觀和傳說及順溪而下的血石記載著大禹這位華夏祖先的誕生過程,在這裡可探尋大禹從出生至離家治水的全過程。令歷朝歷代名人墨客為之折服,留下了珍貴的歷史印跡,至今仍完好地保存著李白、顏真卿游禹穴的墨跡。



出於對治水英雄頂禮膜拜,後人又在禹里境內修建了禹王廟、大禹紀念館以作紀念。每年農曆六月初六大禹誕辰日,當地官員和群眾都會在禹穴溝口的禹王廟舉行祭祀民間活動,這一民間習俗延續至今。

4 曾家埡村


遊仙區曾家埡村歷史悠久,擁有始建於明代洪武建文年間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馬鞍寺,占地3100平方米,距今600餘年,寺內古柏參天,古剎鐘聲,環境幽雅。據史料記載,清朝綿州第一進士葉上林曾在馬鞍寺開館授課,是現存規模較大、歷史久遠、不可多得的文化遺產資源。

2016年,曾家埡村就被住建部等7部委列入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據《 綿陽 縣誌》記載,馬鞍寺始建於明代洪武建文年間,距今已有600餘年歷史,是明朝進士、 山東 按察使汪東洋的府第,又名「府澤園」。該寺坐 東北 朝西南。寺沿中軸線呈縱向並列布局:樂樓、廣場、天王殿、大雄寶殿、觀音殿、玉皇殿。


馬鞍寺古時曾被列入涪江八景之一。特別是馬鞍寺前樂樓古樸典雅,壁頭保留大量民間壁畫和戲班題記,是綿陽市乃至四川省保留最完整的清代戲樓之一。該樂樓為歇山頂穿斗結構,一樓寬敞,樓台飛檐翹角,上面站著唐僧騎白馬,彈琴唱歌,甩水袖的塑像小人,十分有趣。樂樓至今仍用於村民舉行民俗表演節慶活動等。

5 鳳林村

鹽亭縣巨龍鎮鳳林村,村落形成年代為清代。據介紹,清康熙二十年,桑氏先祖隨女、婿入川,在此開荒置業,栽桑養蠶,修塘築堰,植樹造林,修建府宅,遂形成此村落。

目前村落還保有桑家大院、張氏民居、張氏宗堂、何家為故居、孫氏宗祠、鳳林宮、玉皇宮、佛寶場等建築群落。


鳳林村的主要建築群是少有的按清代官府式樣修建的既有四川川東民居風格、又富有江南民居韻味的特殊建築群落,年代久遠,歷史文化底蘊深厚。

6 洛水村

遊仙區柏林鎮洛水村。洛水村因「王母落水」傳說而得名。境內有唐貞觀六年建成洛水古堰,清末建成教堂一座,嘉慶五年建成的水寨子橋一座。村內古建築類型多樣,現存穿斗木結構院落62套,其中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建築32套,明清建築30套。


村內王家灣天主堂,是始建於1897年的法國哥德式建築,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哥德式和中式建築風格巧妙搭配,為川西北最大的鄉村教堂。


教堂不遠處有一個洛水堰,系土堰,位於洛水寺西,建於唐貞觀六年(632年),清嘉慶二年(1797年)重建,1951年冬擴建,1952年春竣工,灌田約千餘畝。東面有洛水寺和柏林教堂,西面是明水村馬鞍山樑,堰埂西北-東南向,長約2百米,堰口翻水壩位於西側,系土石壩。

7 鐵爐村

遊仙區魏城鎮鐵爐村。左扶塗家山、右靠聖泉山、背依竇平山,三山環抱呈鐵爐狀。村落緊臨古蜀道,三國時期鑄過劍、紅軍時期支過軍,村民世代繞塗家灣、王家下灣、鄒家灣、賈家灣等九大灣而居。

漫步在鐵爐村,放眼望去,一幢幢民居坐落於自然而成的九大灣中,各自依山而建,順應自然又不拘泥於形式,整體風格與三山九灣地形地貌、自然環境和諧統一,棬子樹、香樟樹、古柏樹等古樹散落在村落古建築群中,交相輝映,令人心曠神怡。現存古建築多建於清中、清末、民國時期。



在鐵爐村,隨處可見編雨帽、鑼鼓嗩吶、精美雕刻等,承載著傳統文化的印跡。隱藏林間的一座座墳塋,王氏先祖墓、賈氏宗族碑、竇平將軍墳等保存良好。

8 上方寺村

遊仙區玉河鎮上方寺村,是唐、五代、宋、元等朝代的鹽泉縣縣衙所在地。村落里舊宅堡坎、屋基、台階、路面上的條石和片石,可以發現有不少是鹽泉古縣城的遺留物件。史書記載,鹽泉縣舊址占地300畝,約20萬平方米,縣城依山而建,從唐朝到元朝,共存在了663年。此後因鹽滷資源減少、朝廷收入減少,鹽泉縣就被撤銷了,後來的歲月里,這裡由於交通不便,逐漸荒廢了。


上方寺村,得名於當地同名的廟宇上方寺,這裡於1995年被命名為遊仙區級文物保護單位。廟後面是蘇公祠,立著北宋狀元蘇易簡的像。同治《直隸綿州志》載:「上方寺,治東一百里,古剎也,山下隔溪即古鹽泉縣廢址,明末毀於兵燹。乾隆十二年,僧通善重修,相傳為蘇狀元蘇易簡讀書處。」


史書記載,公元958年,蘇易簡出生在古綿州鹽泉縣,即今上方寺村。公元980年,蘇易簡23歲時考中狀元,這是綿陽境內1000多年的科舉考試中,確切可考的唯一狀元,他也是北宋時期四川誕生的第一位狀元,故此,遊仙區玉河鎮被稱為狀元故里。蘇易簡的孫子蘇舜欽、蘇舜元,在北宋朝也以有文采而名揚天下。

9 龍台村

鹽亭縣黃甸鎮龍台村,全貌為一艘船,字型檔塔是船的桅杆,村莊與塔構成了本地風水,全村擁有良田1000餘畝,在自給自足的農耕時代,村民們可以衣食無憂。

龍台村村落傳統風貌破壞較小,古建築類型多樣,工藝及傳統民居式樣獨特豐富,農耕文化符號齊全,整體民俗面貌極具特色。傳統穿斗木結構院落依山勢而建,錯落有致,古樸典雅,掩映叢林之中。


村落不遠處,鹽亭縣的嫘祖陵風景名勝,也尤其值得一探。

10 七曲山村

梓潼縣文昌鎮七曲山村,位於七曲山下,屬七曲山景區入口區域。地處七曲山脈,為劍門山余脈,地貌以盆中深丘地貌為主,潼江從全村環繞而過。

村內還存有大量的歷史遺蹟,包括七曲山大廟等3處文物保護單位。民俗風情豐富多樣,「七曲山廟會」、「迎神會」、「文昌出巡」、「洞經音樂」等是七曲村的主要旅遊資源和重要的人文景觀。

11 青峰村

鹽亭縣林山鄉青峰古村落。位於林山鄉北部的半山坡上,是回漢雜居自然村,因境內山峰全為四季常青的樹林覆蓋而得名。


據史載,早在南朝梁時,今林山和山北的彌江便以稱靈山、靈江了,距今有400多年的歷史。古巴蜀通道穿境而過,東轉閬中向北出川,西轉梓(三台)綿(綿陽)可達成都、南向川中可達重慶,從古到今都是交通要道。

沿著蜿蜒的村道,散發著古風古韻的古村落民居建築群便映入眼帘,一個個古老院落依山而建,錯落有致,掩映於叢林綠樹之中,別有一番韻味。


青峰村的民居建築大多位於洞孔灣、正方灣和王家壩,民居依山就勢,建築式樣不一,有一字形、三合院、四合院、三道朝門、五嶽朝天,整體風格與地形地貌、自然環境和諧統一,體現出了自然與人文的融合呼應。在這裡的民居建築結構大多為人字水、青瓦屋頂、穿斗木架構,坐西朝東,以中間堂屋為軸線,左右對稱,有面闊三間或五間的。雖然部分院落年久失修,但大多傳統文化印記仍至今保存完好。


青峰村的歷史沿革,那可是說來話長。公元前314年,秦繼並蜀後並巴,擒巴王、築閬城,設巴郡,開通閬成(都)古道,於是靈山所在青峰村成為古道東段必經之地。商旅往來,人員聚散,漸成村落條件。清康熙五十四年王氏為光宗耀祖,重振家聲,激勵後昆,投入巨資修建了王家大院,保存至今。

據介紹,該村現保存有高靈古道觀、回族清真寺、敬氏祠堂等,王家大院、王氏民居、王家壩老屋、張飛井等文物古蹟等。

12 黑水村


北川馬槽鄉的黑水村是典型的羌族居住區,獨特的民族風俗以及歷史積澱讓黑水村在高山峽谷之中顯得有些神秘。黑水村是北川馬槽鄉的羌族聚居區,有很多獨一無二的珍寶。如清代光緒年間皇親墓地,村裡還有多處寺廟,其中以玉皇廟尤為著名,村民經常去祈求平安福祉。

古羌吊腳樓、清代古墓、古建築群,古樸而燦爛的羌族文化和風情習俗吸引著各地遊客。黑水村也被稱為「雲朵上」的羌寨。

13 上五村


北川羌族自治縣青片鄉上五村,「古老羌寨古韻悠悠」。位於高山峽谷地帶,村落被群山環繞。上五村的吊腳樓還保留著最古老的風貌,這些吊腳樓絕大多數是石木結構。村裡有一棟有六七十年歷史的鈍形吊腳樓,是按照最古老的羌族風格建造的,非常有價值的。

上五村除了這些民居,還有保存完好的古碉樓群遺址和保存較為完善的古河道,擁有較多古樹、兩口古井、祭祀樓等建築。 除了這些古建築,上五村還有古老的故事。很久以前,羌族的一個分支遷徙到北川和茂縣一帶生活,其中一支就居住在對面海拔2000多米的高山上,共有88戶。其中,最富有的就居住在最高處,那裡雲霧繚繞,仿若仙境,被稱為上寨;其他的就住在山間和山下,叫做中寨和下寨。現在雖然沒有等級劃分,但是在那山頂上還保存有古碉樓遺址和祭祀塔遺址。上千年過去了,如今這裡仍保留著一些傳統的農耕方式。

古村記獨自整理自網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yFThcG8BMH2_cNUg4J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