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剛 周琳 川報觀察 記者 徐中成
3月2日,若爾蓋縣唐克鎮白河社區手工社內,20多個藏族婦女戴著口罩,各自相隔一米左右,忙著趕製一批防疫口罩。「這批兒童口罩要趕製3.2萬個,每天可以做800多個,主要用於複課的學生使用。」白河社區手工社負責人張慧玲說。
據介紹,為保證安全生產,手工社工作人員每天除了測量體溫、登記之外,工人還要換上工作服進行全身消毒,基本是按「無菌生產車間」的要求進行生產。
記者看到,製作成的口罩主要有紅色、黃色、藍色等。張慧玲透露,我們做的口罩共有5層,2層為帶有花紋的棉布,2層為醫用紗布,還有1層是保鮮膜。「棉布起到基本的阻隔作用,中間的保鮮膜可以防止飛沫傳播,最裡面的紗布接觸皮膚,可以讓皮膚感到更舒適。」
唐克鎮白河社區手工社成立於2016年4月,主要是鼓勵社區居家婦女手工製作吉祥娃娃、藏繡、羌繡、納鞋墊、編織毛線拖鞋等手工品,並進行銷售,為當地婦女居家就業提供增收門路。作為一個手工合作社,並沒有生產口罩的經驗,為何臨時改行做口罩呢?
「疫情爆發時,若爾蓋的口罩極度缺乏,根本買不到。」張慧玲說,當時看到很多人沒有戴口罩,就萌發了想製作口罩的念頭。
這也與若爾蓋縣政府的想法不謀而合。「買不到口罩,就組織當地有縫紉基礎的合作社製作,解決燃眉之急。」若爾蓋縣副縣長李雪燕說,縣裡政府決定自行購買材料,由縣衛健委進行技術指導,組織唐克鎮白河社區手工社等,製作民用防疫口罩,開展生產自救。
1月29日,若爾蓋縣政府對唐克鎮白河社區手工社進行口罩製作技術培訓後,第二天凌晨3點,張慧玲和社員們就設計好了口罩製作模板,並於當天早上8點開始生產口罩。
張慧玲告訴記者,按專業醫護人員的指導意見,棉布選質量最好的,再配合醫用紗布和保鮮膜製作口罩,做好後,再用醫用高壓鍋進行高溫消毒,就能起到一定的防護作用。「剛開始做的成人口罩,政府幫我們買的醫用紗布,每天能生產1600多個,一個月做了4萬多個。」
「為趕製口罩,每天要從早上8點工作到晚上24點。」唐克鎮白河社區手工社社員仁青已連續工作了一個月,她說,中午飯都在手工社裡吃點糌粑就解決了,非常辛苦,也很累,「但在緊要時刻,為抗疫出一份力,我覺得是應該的。」
「生產的4萬多個口罩,都免費發給了基層幹部和群眾,起到了較好的防護作用。」李雪燕說,這幾天趕製的3.2萬個兒童口罩,將和肥皂、毛巾等裝進防疫大禮包,分發放全縣即將複課的1.6萬名學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xweFn3ABgx9BqZZIWXI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