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幣就行?聊聊「槍車球」遊戲的商業授權(上)

2020-05-16     遊戲機實用技術

原標題:撒幣就行?聊聊「槍車球」遊戲的商業授權(上)

本文截選自 《遊戲人》第73輯

拿出近十年來任意一年的年度遊戲銷量榜單,不用看也知道,上榜次數最多、賣得最好的作品,幾乎都是直擊熱血男兒剛需的「槍車球」這三大類。

由於車槍球類遊戲追求寫實的特性,遊戲開發商往往要給現實中那些擁有肖像權、商標權和各種專利權的大佬們繳納一筆不菲的授權費。

雖說「有錢能使鬼推磨」,但與遊戲相關的商業授權協議畢竟牽涉到其他行業的品牌建設與公關策略,因此也不是光靠瘋狂「撒幣」就能達成的,這其中還隱藏了不少鮮為人知的「門道」……如果各位對此方面抱有興趣,那就不妨跟隨本文了解一番。

車——高冷的工業貴族

汽車的出現,可以追溯到遙遠的蒸汽時代——1886年,德國人卡爾·本茨發明了世界上第一輛汽車。在經歷了工業革命、電力革命和信息革命的百年征程後,汽車依然是現代社會不可或缺的生活和生產力工具。

汽車也是衡量一個國家工業綜合實力的代表性產品。它帶動了龐大的產業鏈,在國民經濟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也是傳統製造業中盈利能力最強的。

然而,這個既有文化又有錢的工業,從誕生之日起便對與偏見相隨的電子遊戲,乃至整個ACG產業態度冷淡。在同電子遊戲合作的過程中,汽車廠商們可謂慎之又慎,即便是《GT賽車》《極限競速》這樣的頂級製作,車商們也會制定詳細的使用規範,並且全程參與遊戲製作,保證自家產品在遊戲中的表現不會危害到品牌的形象。

像《火爆狂飆》這種主打破壞的遊戲,遊戲開發商縱然願給再多授權費,車廠們也不會理睬。而像《極品飛車6》之後法拉利的集體消失,或許也是出於對產品形象的考慮——「《極品飛車》系列」的中期作品由競速全面轉入地下風格,出現了非法改車、警匪追逐等「負面」內容,因此難免會被車商認為是教唆青少年犯罪。就連之前還允許玩家在《極品飛車》中開著AE86的豐田,也在以激進思維著稱新一代掌門人豐田章男上台後,對遊戲授權亮起了紅燈。

去年9月21日,豐田官方在社交媒體上宣布,將停止與除Polyphony Digital以外的遊戲開發商的一切合作。

既然汽車廠商的么蛾子那麼多,那麼有沒有能繞過廠商授權,讓自己,同時也讓玩家不被車廠爸爸們反覆折騰的方法呢?當然有。

像保時捷這種早就跟EA簽過品牌獨占協議的廠商,遊戲開發商根本就沒有和製造商單聊的必要——直接去找EA這個二道販子談即可。《出賽準備》和《極限競速》就是從EA手中,拿到了車廠都給不了的保時捷產品授權。

還有一條路更好走,直接去找高端品牌的御用改裝廠買授權。很多賽車競速遊戲中根本找不到保時捷的「素車」,一溜水的都是RUF改裝款。因此,對於製作費用有限的中小規模競速遊戲開發商來說,不光要有「路」,口袋也得「深」。

德國著名模型公司CMC的一大重要產品是「老爺車」模型。該公司在與法拉利的合約到期後,依然繼續製造和發售250GTO跑車模型。對此,法拉利也沒有將其告上法庭,因為該型號跑車已經是25年前的產品,不再受專利保護。再回顧一些相似的判例,亦不難看出,只要以忠實還原真車為設計目的,那麼即便是在汽車模型上使用真實車標也不會構成對商標所有者的侵權。

雖說車模製造商已經為遊戲開發者提供了「拿來主義」這條思路,但在實際開發中,賽車競速創作者們只能在不「上貢」的情況下合法地還原一些公有領域的舊款車輛。而在新車型的授權上,汽車廠商們必然會獅子大開口。這時候就要用到另一種常見的迴避外觀專利的方法——即一些低規格的賽車競速遊戲中常見的「山寨」手法了。

從法理層面上講,誰都不能宣稱自己的設計具有不容模仿的獨創性,而在司法實踐中,如果只對產品的外觀和功能上做出一些細節上的調整,更是難被判為侵權。那些「一看就知道是誰」的車輛,遊戲開發者們無一例外會摘除原先的車標,使得車輛建模在外形上與原品有著微小的區別。有的乾脆將A車的頭、B車的身子和C車的尾巴混搭到一起——這種「縫合怪」式的汽車模型,就連汽車廠商都不知道它們到底對應的是自家的哪一款產品,自然也就無從主張權利了。

各大知名汽車品牌和他們的主力市售產品,均在「《橫行霸道》系列」的世界中擁有自己的鏡像。

整體而言,汽車授權的主動權還是掌握在體量龐大的汽車廠商手上。他們更看重遊戲開發商的產品力,在產品使用上也有各自的規範。雖說這幅高冷的面孔的確讓不少人望而卻步,但在面對電子遊戲市場中同樣強勢的合作夥伴的時候,強強聯合往往更容易擦出火花。

正如索尼旗下的「親兒子」工作室Polyphony Digital,他們同許多車商的合作就屬於互惠互利。畢竟給數百萬互動體驗者精確傳達產品信息,這種廣告效應是難以用金錢來衡量的。所以「《GT賽車》系列」的品牌授權費用,向來都是象徵性質的。

不僅如此,車廠還經常倒貼錢給開發商,試圖讓遊戲也成為一種全新的營銷渠道。日產就和Polyphony Digital工作室聯合創辦了GT學院(GT Academy)——用遊戲來選拔培養車手。有的廠商乾脆將遊戲作為新車的「品牌發布會」,將旗下的概念車搬到了遊戲中,讓玩家們在遊戲中提前感受未來。像布加迪Veyron的繼任車型Chiron,最初也是以「Vision GT」的名義首次出現在世人面前的。而下圖這台概念車,也是捷豹為賽車遊戲《GT賽車 競賽》單獨設計的。

球——紙醉金迷的綠蔭遊戲

任何一種體育項目,只要碰到「職業化」這個詞,就會從單純的競技,迅速蛻變為一門複雜的生意經。職業足球亦不例外,這項運動的蓬勃發展可以說帶出了一個全新的產業鏈:專業的體育報紙出現了,比賽日促進了快餐、酒精和煙草業的消費,就連原本和綠茵場沒有半點關係的博彩業,也因為聯賽的火爆而「受益匪淺」。

足球遊戲作為這條龐大產業鏈上的一環,也具有讓流量變現的能力。對於這麼一棵搖錢樹,球隊老闆當然不會拒絕遊戲開發商的合作要求。然而,職業足球圈複雜的利益歸屬和交換關係,使得足球遊戲授權之路的難度,不亞於上青天。

眾所周知,EA Sports的「《FIFA》系列」一向擁有龐大的授權優勢。對此,很多玩家將其歸結為國際足聯(FIFA)的冠名。其實,作為一個國際性的職業足球組織和監管機構,國際足聯同NBA這種行業壟斷組織有著本質性的區別。

國際足聯旗下各個成員國的足總運營是完全獨立的,根本不存在搞定一個大佬,就能通吃所有小弟的情況。EA Sports每年支付給FIFA組織高達100萬美元的版權費,所買到的僅僅只是這四個字母的遊戲獨占使用權,還有主標題畫面下方的Logo與一行授權信息。如果想做國際足聯的直轄賽事,比如四年一度的世界盃,還得再另外給錢。

所幸的是,足球遊戲開發商並不需要挨個找球員聊,他們只需要獲得FIFPro的授權,即可獲得世界上大多數球員的真實姓名和肖像。

FIFPro全名為國際職業球員工會。它成立於1965年,總部位於荷蘭霍夫多普,屬於國際性的球員工會組織。該組織目前擁有62個成員國,5個候選國,以及8個觀察員國。FIFPro可以支配正式成員國所有職業聯賽球員——約六萬五千人的姓名和肖像權。

獲得FIFPro授權的好處不言而喻:它可以讓遊戲開發商繞過各國足協和俱樂部,使用大牌球員的真實容貌和名字。《勝利十一人》歐版《職業進化足球》正是憑藉FIFAPro授權,一舉擺脫了過去山寨名字滿天飛的窘境,迅速獲得了歐洲玩家的認同。

不過這個工會組織所能給的,也僅僅只有球員的肖像和數據。而他們的行頭——以球衣為代表的IP,其歸屬權均在各大俱樂部的手中。在低清遊戲時代,能夠用上長得還算有點像的真名球員,玩家們就已經很滿足了。再穿一個顏色大體對的山寨球衣,給俱樂部起一個「你懂的」名字,比如Man Blue(曼城)、Man Red(曼聯)、North London(阿森納),大家也能接受。

在足球商業化運營比較成熟的國家裡,足協只能管轄國家隊建設和國內杯賽安排,因此能提供給遊戲公司的「乾貨」其實沒多少。 在《FIFA17》中,義大利足協停止了同EA Sports的合作,因此遊戲中的意甲聯賽不能再使用「Serie A TIM」的真實名稱,取而代之的是「Calcio A」。但由於「《FIFA》系列」依然擁有全部20支意甲球隊的IP,其實對遊戲體驗的影響並不大。

不過,一旦失去了俱樂部支持,再「真實」的聯賽也會變成一地雞毛。2016年,Konami利用日本與巴西兩國足球界的良好關係,買斷了所有巴甲俱樂部的球員名單。可憐EA Sports空有巴西足協授權的聯賽和球隊名稱,卻只能憑空虛構球員陣容。

雖然爭取更多的授權,對於玩家來說是一件好事。但惡性競爭也可能由此產生,如以「深度合作」的名義買斷某項要素的使用權。而廠商們的這種賭氣行為必然要殃及到正常的遊戲體驗。

在2016年兩款足球遊戲的授權比拼中,Konami買斷了諾坎普球場的使用權,迫使《FIFA17》中的「宇宙隊」連主場也沒有了。出於報復,EA Sports不僅大幅調低了巴薩球員的數據,而且還將戰火燒到了「客場」——他們重金買斷了日本國家隊的授權,讓《實況足球2017》中的日本國足的陣容也變成了驢頭不對馬嘴。支持「藍武士」的玩家們必須再購入一份日版才行。

不難看出,足球遊戲授權這條路,越往下走難度越高。想要在遊戲中用上俱樂部的其它內容,開發商就必須一家一家去談。另一方面,玩家也不會只滿足於真實的球員、球衣和球場這三件套,他們需要更多細節。而對於重視商業利益的俱樂部來說,教練肖像、場面吉祥物、啦啦隊等等「細節」都是可以單獨拿出來談的,所謂的「深度合作」,其實都是用錢砸出來的。

足球遊戲雖然被我們戲稱為「年貨」,但它們也可能是成本最高的年貨了。我們每年購買新作的花費中,有越來越多的比重,最終都落入了各支球隊老闆和經紀人的腰包——誰讓它所呈現的遊戲,本身就是一個實至名歸的「金錢遊戲」呢?

結語

看完「車」與「球」這兩大類遊戲取得授權的艱難歷程,相信大家已經對這方面的知識有了一定的了解。在之後的下篇中,我們將繼續為大家講述剩下的「槍」類遊戲授權部分,記得留意更新哦~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xsa5IXIBfGB4SiUwEZo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