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尊往昔以大熊身度脫眾生的故事,淺釋世尊、度脫眾生、慈悲心

2020-08-20     善知

原標題:世尊往昔以大熊身度脫眾生的故事,淺釋世尊、度脫眾生、慈悲心

生活中擾亂清凈心的煩惱事很多,佛以智慧來化解煩惱,使眾生得到開悟從而回歸清凈之心。通過學習理解,可以指引我們走正確的道路,逐漸改變我們的內心,斷除一切煩惱,增長我們的智慧。

世尊往昔以大熊身度脫眾生

當佛陀在舍衛城的時候,佛陀有一次在往迦耶山的路上感冒了,弟子便延請當時最有名的耆婆醫生來看病。然而,藥還沒吃完,世尊的病就已經好了。

耆婆醫生請問世尊:「這剩下的藥該如何處理呢?」

佛陀回答:「拿去供養僧眾就行了。」

於是遵照佛陀的指示,耆婆醫生把藥平均分給每一位僧人,可是沒有人敢接受。提婆達多知道這事後,大不以為然地說:「這算什麼?他們不敢接受,我敢。沙門瞿曇的藥有什麼了不起?他能服多少,我照樣能服多少。」

耆婆醫生馬上勸誡他:「世尊的體力強,你想跟世尊一樣服用,會消化不了的。」可是提婆達多聽不進去,把剩下的藥全吃到肚子裡,結果馬上就生病了。

但是提婆達多並沒有悔悟。第二天,耆婆醫生為世尊煮稀飯,提婆達多也蠻橫地搶去喝,結果肚子痛到在地上翻滾,大聲哭喊。

「提婆達多生病了,可能會有生命危險。他痛得在地上翻滾,醫生也不見人影,該怎麼辦呢?」提婆達多的一些好友跑去告訴阿難。

阿難得知後,馬上趕到世尊前祈求:「世尊!提婆達多已經快死了,請佛陀慈悲,救救他吧!」

佛陀來到提婆達多的面前,為他摩頂加持,並慈祥地對提婆達多說:「提婆達多!你天天想害我和我兒子,卻又恭敬承事我,這些事在我心中都是沒有差別的。若我的心中真實具足平等心,那麼願以此真實力的加持,讓你的病立刻痊癒。」世尊一說完這句諦實語,剎那間,提婆達多恢復健康。

這時,很多比丘在提婆達多面前說:「世尊對你有大恩德,因為世尊的加持力,你的病才好的。」

可是,提婆達多卻埋怨:「要不是吃了世尊的藥,我也不會生病。更何況,疾病自生自滅,與他加持不加持又有什麼關係。」

很多比丘聽到這些話,跑去稟告世尊:「世尊!提婆達多不知恩義,人品真的很差。」

世尊對比丘們說:「提婆達多不僅是現在不知恩義,過去生中也曾對我恩將仇報。很久以前,離寂靜山林的不遠處有座城市,城裡有位窮人,以賣草藥、柴木維生,天天都得上山砍柴。

有一天,他正在山上砍柴,突然間狂風四起,大雪紛飛,於是他趕緊躲進了一個山洞。

沒想到,在山洞裡竟住著一隻體型龐大的巨熊。砍柴人嚇得魂飛魄散,心裡只想著:『死定了!大熊一定會吃掉我!』

事實上,這隻大熊是菩薩化身的,它具足慈悲心,平常以吃水果、藥草維生,不曾害過任何一個眾生。看到砍柴人如此害怕,大熊連忙安慰他:『朋友,不要害怕,我不會害你的。』接著,一連七天大雪封山,大熊每天都以自己的身體溫暖他,並把水果、藥草分給他吃。

當天氣轉晴時,大熊再三叮囑砍柴人:『現在你可以安全地離開了。回去後,請您念在這七天對你的救護之情,千萬不要跟任何人說起我住的地方。』

砍柴人答應了,可是就在快到城鎮時,他遇到兩位獵人,在聊天中不小心說溜了嘴,把大熊住在山洞裡的事講出來。兩位獵人聽後,生起貪心,就對砍柴人說:『你帶我們去找那隻大熊,把它打死後我們各拿一份熊肉,如何?』

砍柴人心裡盤算:『雖然它照料我、溫暖我,但也算不了什麼。反倒是回去之後,家裡什麼都沒有,如果分到一些熊肉,還可以飽餐幾頓呢!』想了想,就帶兩位獵人往山洞去。

兩位獵人見到大熊,就在大熊毫無防備的情況下用毒箭射,大熊被射中負傷,當場倒地,躺在地上奄奄一息。瀕死的大熊說了一個偈子:

『我住在寂靜的山林中,僅依靠藥草果實維生,

從未搶奪他人的財物,也從未害過任何眾生。

我知道今天難逃一死,這是業力也無可奈何!

諸眾生的痛苦與快樂,皆緣於過去的業力啊!』

說完,大熊就去世了。

那兩位獵人剝開熊皮,將肉分成三份,並將其中一份遞給砍柴人,正當砍柴人伸手取肉時,突然雙手斷落,掉到地上。兩位獵人看到嚇得要命,連忙問他:『這是怎麼一回事啊?』

『這個一定是果報!這隻之前照顧我七天的大熊,再三叮嚀過我不能透露關於它的事,而我卻告訴你們,還帶你們來把它殺死。這就是因果報應吧!』砍柴人如大夢初醒般地對獵人說。

兩位獵人聽後,覺得大熊不是一般動物,不該吃它的肉,於是就把肉拿去供養僧眾。當時有一位羅漢以神通力知道這件事,立即警告所有比丘:『這是賢劫中一位大菩薩的肉,不能食用。』

接著,他為大熊誦念了一段話:『此大熊有大因緣,是菩薩化現而來,具有大慈大悲心,三界眾生都應供養它。』說完,就率領比丘和獵人把肉建成遺塔供養。」

世尊繼續對比丘們說:「當時的大熊就是現在的我,而那位忘恩負義的砍柴人就是現在的提婆達多,他往昔也是個不知恩不報恩的人。」

世尊

佛陀十號之一,四十二章經記載:「爾時世尊既成道已,作是思維。」佛無論在世、出世間都尊貴,所以叫「世尊」。

大乘佛教緣起考記載:「世尊說法不用一方之語。」 「世尊」是對佛陀的尊稱,佛的十號之一。一個三千大千世界便有一尊佛住世,佛是最尊貴的,所以用世尊來稱呼佛。又含有自在、熾盛、端嚴、名稱、尊貴、吉祥等六義,又稱有德、有名聲等,為世間最尊貴的人。阿彌陀佛和釋迦牟尼佛都可稱為"世尊"。我們在佛經上常見的「世尊」是指釋迦牟尼佛。

度脫眾生

般若法語,師說:佛子發心出家,學佛,修無上覺道,就是為了提攜法界眾生出離苦輪。為眾生而勤修戒定慧,為眾生而常行六度四攝,為眾生而發奮念佛,乃至為眾生而難行能行,難捨能舍,難忍能忍。佛說不為自己求安樂,但為眾生得離苦,是知,若不為了提攜法界眾生出離苦輪,則佛子發心出家,學佛,修無上覺道,即沒有依據。所以佛子發心出家,學佛,修無上覺道,一刻也不能忘記慈悲、救度、安樂一切眾生,佛子就是要以度脫眾生為己任。

普度眾生是大乘的核心思想,就是自己成道只是小道,要成大道就必須幫助眾生得道,被稱為「度」,渡到哪?我們人所處的是此岸,菩薩和佛的境界是一個大的範圍稱作彼岸。凡是成菩薩成佛的任務是幫助眾生「度」到彼岸。

普度眾生,嚴格意義上講,是讓大眾都找到真正的自己 - 真我,也是每位眾生各具一個的生命、宇宙、一切的真相 - 第八識真心如來藏。也就是佛門常用的把人從此岸(假我)度到彼岸(真我)的意思。

慈悲心

慈悲心是大乘菩提心,大智度論說:「慈悲是佛道之根本」。

慈愛眾生並給與快樂,稱為慈;同感其苦,憐憫眾生,並拔除其苦,稱為悲;

佛陀之悲乃是以眾生苦為己苦之同心同感狀態,故稱同體大悲。

大般涅槃經記載,慈悲有三種:

(一)生緣慈悲,又作有情緣慈、眾生緣慈。即觀一切眾生猶如赤子,而與樂拔苦,這是凡夫的慈悲。三乘(聲聞、緣覺、菩薩)最初的慈悲亦屬這一種,故亦稱小悲。

(二)法緣慈悲,指開悟諸法乃無我之真理所起之慈悲。系無學(阿羅漢)之二乘及初地以上菩薩之慈悲,又稱中悲。

(三)無緣慈悲,為遠離差別之見解,無分別心而起的平等絕對之慈悲,此系觀音菩薩發之大願,故特稱為大慈大悲、大慈悲。

以上三種慈悲,並稱為三緣慈悲,所以慈悲心是佛心。

慈悲心是希望所有眾生獲得快樂,使所有眾生脫離痛苦,這樣的心愿就是慈悲心。無我布施,能感知一切眾生的痛苦、不忍眾生苦,且能善待一切眾生,並想幫一切眾生擺脫痛苦的心,這就是慈悲心。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xsMcCXQBURTf-Dn5ZS9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