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美國、新加坡展開聯合研究:蝙蝠身上找到新冠病毒抑制劑

2020-04-04     生命時報

生命時報特約記者 王曉雄

科學家通過基因測序發現,蝙蝠的免疫系統具有獨特的適應性,這也是它可能成為伊波拉、非典和新冠等致命病毒天然宿主的原因。目前,人們亟需探求蝙蝠對病毒高度耐受的生理機制,並由此推動廣譜抗病毒藥物的研發進程。

清華大學結構生物學高精尖創新中心、中科院動物研究所、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院、美國杜克大學近日聯合進行了一項新研究。研究團隊從蝙蝠基因組分析入手,系統尋找病毒生命周期依賴的宿主因子。通過了解病毒-宿主因子相互作用的分子機制,來探索新的抗病毒藥物靶點。研究人員對蝙蝠細胞的兩萬多個基因進行全面篩查,確定了數十個病毒複製所依賴的關鍵基因,並發現了一個共同的宿主基因MTHFD1。該基因表達水平比人類相應組織細胞低得多,其抑制劑carolacton對於腮腺炎、馬六甲、寨卡等病毒的複製有非常強的抑制作用。研究團隊隨後與中國疾控中心合作實驗發現,carolacton也能抑制新冠病毒在人體細胞中的複製,展示出良好的成藥性。

該研究成果不僅能助力抗新冠病毒藥物的研發,更為人類未來抗擊新的突發病毒流行打下基礎。研究團隊後續將在動物感染模型上對carolacton的抗病毒功能進行臨床前測試,希望能將其作為廣譜抗病毒藥物推向臨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xsCnRXEBiuFnsJQVIXE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