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有人說,上了幼兒園,「苦日子」就熬到頭了,就輕鬆了。
事實呢,當小朋友跨入幼兒園後,除了擔心娃的吃喝拉撒又要開始擔心:娃適不適應集體生活?跟小朋友相處是否融洽?有沒有欺負人或被欺負...
總之,人在曹營(家裡/辦公司),心在漢(幼兒園)。
CC小姨說,每天腦補小表弟在幼兒園的場景,都能拍出一部電視劇了——小表弟有沒有打人啊?有沒有被打啊?被打知不知道還手啊?
但幼兒園就是孩子們社會化的過程,人際衝突在所難免,最典型的就是「欺負」和「被欺負」這個話題了。
孩子在幼兒園裡有可能被欺負嗎?的確是存在的。
也許是被莫名其妙的欺負
親子觀察節目《童言有計》里有一期,幾個不相熟的孩子在一個屋子裡,一個叫陌陌的小女孩因為被一個叫軒軒的小男孩拽頭髮仰頭大哭。
後來,一個小男孩看到馬上嘲笑她「動不動就哭」,另一個小男孩看到了也馬上跟風,開始嘲笑陌陌。
也許是被孤立
同樣是愛欺負人的軒軒,有一次跟班上的女孩兒發生了一些口角,突然一個「正義者」站出來「護衛」。
軒軒理所當然成了壞蛋,被幾個沒有明白前因後果的孩子按到了牆角。
反抗中,一個小孩兒受了傷,軒軒被老師罰坐懲罰椅,被其他小朋友排擠:「不跟軒軒玩了,他是大壞蛋。」
也許是被語言攻擊
《幼兒園》紀錄片也曾記錄下一幕,一個小男孩,手指著鄰桌的女孩,用威脅的語氣說「你不要挨著我坐,聽到沒有」!
邊上另外一個小男孩立馬有樣學樣:「我不喜歡跟你對著坐,你聽到沒有」!
我們都說孩子的世界是最簡單也是最單純的,事實上,在這個小世界裡面,也同樣有爭鬥和矛盾。
《小王子》中曾說道:「人類最深的情感——從最大的喜悅到最深刻的痛苦——都來源於關係。」
有關係存在的地方,就會有衝突,孩子也是如此。
真槍實彈的社交已經開始了,你的孩子準備好了嗎?
、面對自家的娃被「欺負」,應該怎樣幫孩子處理呢?
1
家長的態度最關鍵,不要一直跟孩子強調沒關係
一次接完園,CC在操場玩,我們幾個媽媽聊天的時候,一個同班小女生哭著跑過來,說:媽媽,強強剛才推我。
強強是他們同班同學,媽媽直接安慰孩子說:沒事兒,他肯定不是故意的,你們都是一個班的,大家都是好朋友。
但媽媽其實並不知道兩個孩子之間到底發生了什麼。
從我個人角度理解,強強是他們班上最小的一個同學,比很多孩子足足小了一歲,推這一把,應該不會給女孩造成多大傷害,確實應該也不是故意的。
只是,故意與否,不應該由媽媽說了算。
就算不是故意的,也不應當先入為主的替孩子做出「沒關係的」這種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決定。
「不是故意的」不是藉口,不是擋箭牌,不是說一句,就代表傷害不存在。
甚至孩子還會覺得連自己的父母都不相信自己。
全然不顧孩子的感受讓他選擇原諒,孩子可能確實會很寬容、很善良,但你怎麼知道,沒有把他往挨欺負的角色上推?
所以當孩子跑過來跟我們說:媽媽,我被欺負了的時候,不要立馬「假裝大度」強調沒關係,也不要恨鐵不成鋼,而是積極回應孩子的求助。
2
即便對方不是故意的,或者沒有誠懇的道歉,父母也應該給孩子及時的疏解。
有次CC跟好朋友一人拿一根剛修剪下來的小柳條跑著玩,結果朋友一不小心就抽到了她臉上,對方急忙解釋我不是故意的,然後嚇得跑掉了。
安撫CC哭得沒那麼厲害之後,我沒有強調小朋友不是故意的這件事,我問她:「你很疼嗎?還是嚇了一跳?」
她說:「不是太疼,就是嚇了一跳」。
然後我才說:「柳條太長了,你們太小控制不好距離,小朋友不是故意的,你還想跟小朋友一起玩嗎?還是想回家?」
她說還想一起玩,然後又去玩了。
其實並不需要大人刻意做什麼,只需要認同孩子受傷的感受,幫他明白自己的感覺,以及確定自己對此事的回應。
接著一起玩,就是原諒了;不接著玩,就是不能釋懷,也無需強迫。
3
教會孩子求救,但更要學會反欺負(自救)。
很多媽媽都囑咐孩子,不要跟小朋友打架哦,如果有人欺負你,就要告訴老師。(向老師求救)
但這也是自我保護的一個方面,但比告老師更重要的,是教會孩子必要時反欺負。
老師也不能對孩子「挨欺負」的程度感同身受,被小朋友踢了一下,也許他自己覺得很重,但老師可能覺得沒什麼,或者老師當下有更嚴重的糾紛要處理,可能就忽視了。
所以,還是要教孩子自己學會反抗,教他接納自己的感覺——如果你覺得受到了威脅,就可以反擊,可以用語言,也可以用肢體。
氣勢可能比拳頭更能震懾別人
氣勢當然也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身體的氣勢,一個是語言的氣勢。
當你底氣十足的時候,別人才不敢變本加厲的繼續欺負你。
- 比如有人搶玩具,可以大聲的說:這是我的!
- 比如被別人打了,可以盯著對方的眼睛說:不許打我!
勇敢地大聲地說出「不」!
一方面可以讓他知道,你不怕他,別想欺負,另一方面,也會傳遞給老師或同學,遇到了危險。
如果都不奏效,那也就說明事情更嚴重了,可以求救老師。
求助時,有理有據的講清來龍去脈
很多孩子被欺負根本說不清來龍去脈,老師如果沒親眼看到就很容易忽視甚至誤解。
所以平時接到孩子求助時,一定別忘了一個環節,就是先鼓勵孩子跟你描述衝突的過程。
每次CC與小夥伴出現衝突,或莫名的哭著來找我,我會先問CC發生了什麼?是怎樣發生的?讓她練習複述事情的大概。
因為面對不了解狀況的老師,一味的哭依然爭取不到孩子想要的公正。
C媽說:
對於剛上幼兒園的小朋友來說,教會他們生存的技能是最重要噠。
當然,這個階段的孩子大部分社交衝突屬於正常現象,是每個孩子都必然要經歷的,沒準兒前一秒還惡語相向,後一秒就已經和好如初了,不需要父母「小題大做」。
父母最恰當的角色就如一位英國老師所說的,在確保孩子們的安全情況下,讓孩子自己嘗試著解決,這是培養孩子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正式建立社交的一個過程。
但,也不能忽視娃在新環境中的小情緒,有些你不曾注意的小事,可能會在娃心理埋下種子,最終演變成影響娃一輩子社交立場的大事!
我真的見過幼兒園班上小男生把另外一個小男生欺負到幾天都不想上幼兒園。說輕了,這可能是惡作劇,但要說重了這有些跟校園霸凌有啥區別。
平時可以多和孩子聊一聊最近發生的事情,及時和老師做好溝通,當出現一些異樣的時候可以立馬覺察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