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村福州閩侯|侯官古村,閩江之畔文雅地,唐縣今村古風長

2019-12-03     古村記

福建福州閩侯,侯官古村。

這個歷史悠久的村落,唐代年間是縣治所在地,如今依然古風悠悠。

侯官村的前身是唐「候官縣治」。所謂「候官」者,系漢時官名,次於縣令。漢建安初,以官名作地名,設立了「東候官」縣,簡稱「候官」縣。唐武德六年,置候官縣於今侯官村,歷166 年,至唐貞元五年,因水患嚴重,遂將候官縣治所遷今福州道山路。清時,始改縣名為「侯官」。有趣的是,雖然因為區劃的改變等緣由,「候官」變成了 「侯官」,但其讀音仍然「循舊音」,讀之為「候官」。「學界以『七代不變半毫音,千年只少一筆劃』來讚譽這段歷史佳話,侯官千年延續不斷的地名傳奇,也是其成為福建省千年古村的重要依據。

「侯官」的由來還可以從秦朝說起:秦統一六國後,於福州設立閩中郡並冶縣,東漢建安元年(196年)冶縣改名侯官,南朝時,從侯官分出的原豐與侯官合併為東部侯官,隋開皇九年(589年)改東部侯官為原豐縣,不久更名為閩縣,武周長安二年(702年)再置侯官縣,縣衙搬到現在的上街侯官,侯官一名遂沿用至今。

唐代,侯官村是縣城,明王應山《閩都記》記載:「侯官市,古縣治也。唐武德六年,置縣螺江之北。貞元五年為洪水漂沒,觀察使鄭叔則奏移入州城,遺民廛居,城市裡社巍峨,有石塔臨於江濱,其山名龍台,與赤塘山並峙。」民國《閩侯縣誌》載:「侯官故城,在府西北三十里。唐武德中,析閩縣重置,治於此,通臨江滸。貞元五年,為洪水漂沒,八年,遷入郭內。故址侯官市。」受洪災後,縣治由侯官市遷入福州澳門路,初名「侯官坊」。後來,人們認為,當官的老是「侯」著等補缺,很不爽,就改名「官賢坊」。至今依然保留侯官市地名,並分上市、中市、下市。

侯官村地處閩江西岸,螺女江之南。與赤塘山並峙,襟山帶水,形勝天成。這麼一塊人傑地靈的風水寶地。這麼多年依舊風韻猶存。有它的「奧秘」所在,據說單單她的「守護神」,就有3、4個呢!如城隍廟、鎮國寶塔、龍台石塔、巨型古樟等。

如今,村裡千年古蹟——鎮國寶塔,依然輝煌。寶塔始建於唐武德年間,重建於五代閩國時期。舊時侯官常因閩江洪水為患,洪澇災害嚴重。建縣之初,縣令聽遊方僧人之言,在此建塔以鎮水妖,於是就有了這座鎮國寶塔。

同時,侯官城隍廟大氣輝煌。始建於唐武德年間,與侯官置縣時間相同,距今已有1300多年。在廟前豎立一塊清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 年)的「重修城隍廟碑」,上面寫道:「吾鄉之祀城隍也,自唐武德中置縣而始,闕後縣有治。貞元初,邑改,廟僅存焉。」簡單闡述了城隍廟的變遷史。城隍廟正門門額上鑲嵌有一塊唐代青石門額橫匾,刻「唐城隍廟古蹟」六字。豎匾上書「城隍廟」三個大字。

整座城隍廟建築面積約有1300平方米,坐北朝南,面闊三間,抬梁穿斗式木結構。建築風格古樸典雅、雄偉奇峻,布局十分嚴謹。難得的是,城隍廟幾經修繕,但城隍廟大殿現存明代建築,合理地保留和利用了唐代帶柱礎圓柱,以及宋代保存下來的部分樑柱與構件。

村裡還保留著不少典型的民國中西合璧建築。侯官崇園,簡單大方的窗欄雕花,惟妙惟肖的木雕垂燈,兩層均為木地板,保護良好。吳氏大厝,為青磚外牆,門樓高大,門樓頂部裝飾有鳳凰池及小卷棚,依然見證歷史。

當你途經福州的時候,尋找古老的閩味,

那麼,這個村落或許不應該錯過。

古村記獨立整理自網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xjaxx24BMH2_cNUgA9C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