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授權轉載自公眾號「外灘TheBund」(ID:the-bund)
有藝術廳、圖書館
這可能是中國最有文化的豬圈
站在華騰豬舍大門,許多人第一眼看見一隻長著翅膀,作勢要飛起的豬,都會發出驚嘆:「豬還能飛上天!」
豬當然不會飛,但不妨礙這裡的豬得到「中國最幸福」的稱號。
因為住宿條件好,它們周圍不光有竹林、噴泉,還有一座350平的田中央圖書館,比擬私家別院。
豬舍的設計師叫李以靠,去年春節,他收到「豬」老闆發來的一張照片:慕名而來的遊客排起隊,車要停到兩公里之外。
華騰豬舍突破一般人印象里對豬圈髒亂差的印象,在李以靠的手裡,它變得文藝又質樸,好看得成了爆火的打卡地。
「房子其實蓋得很低調,一點也不網紅,因為跟鄉村結合的非常好,反而變得很舒服」李以靠說。
許多人前去打卡的網友也評價,「房子真美,不光豬想住,連人都想搬進去住。」
01.
有豬圈,也有「藝術展廳」
位於桐鄉洲泉鎮的華騰豬舍,距離上海自駕不過2個小時。除了豬圈,還有豬舍里展廳、烤肉店、圖書館等等,總占地幾百畝。
前去的遊客從吃到玩,再到打卡拍照,可以呆上一整天。
從豬舍里農場入口進去,要經過一條風雨長廊,與廊道水渠相隔的便是豬舍里展廳,用來展示、銷售豬肉製品。
展廳外牆用的是紅磚,屋頂則是油毛氈,因為地處鄉下,材料基本都是就地取材。
「在做豬圈立面改造時,我用的也是紅磚,木頭則是舊市場回收的老木頭,1平米只要50、60塊錢,物美價廉。」
豬舍的展廳外立面使用通透的落地玻璃,自然光源從四周撒入屋內。
屋頂上方,還特意設計了三個聳立的「塔」,用來通風和採光。
作為支撐,屋頂有一個「十字」龍骨,原本是工人的設計失誤,但沒想到光透下來,屋內意外有了一絲教堂的神聖感。
展廳內有放映室,透明櫥窗將銷售區一分為二,一邊購物一邊能看見豬肉製作全過程。
如果空間裡的展示的不是豬肉,說是藝術館也不為過。
置身展廳,你還能聽到屋外有「嘩嘩」的水流聲,那是展廳與與風雨廊之間形成的一處水景。
水渠中,4個單價只要100塊的水缸相互排列,水流從牆面的水渠留下,和周遭綠植融合在一起,頗具中國傳統文化韻味。
你絕對想不到,這裡流淌著的不是一般的水,而是引入豬尿液循環凈化而成,不僅沒異味,同時滲入地下,灌溉周邊的植物。
出了豬展廳,前方不遠還有豬舍里烤肉店。因為周圍倉蒼樹和綠植環繞,顯得十分幽靜。
建築同樣美得很素雅,很質樸,它的下半部分是四面通透的玻璃,上半部分由枕木拼接而成,像一個倒扣的灰色盒子懸浮在低空中。
店內屋頂內頂開了四個天窗,室內的自然光因此變得很柔和、均勻。
前來的遊客可以一邊舒心享受陽光,一邊燒烤、品嘗來自豬場新鮮的豬肉。
02.
這是中國最有文化的豬舍
李以靠設計過很多教堂,但由於教堂多是教友捐贈,成本有限,如何使用低廉的造價實現最佳的空間效果成了他擅長的事。
在豬舍附近建一所圖書館,算是其中最奢侈的一項項目,許多人也開玩笑說:「這是中國最有文化的豬圈」。
圖書館當然不是給豬看,而是服務於前來的遊客。
置身於蕎麥田中央的圖書館,長約40米的,「一」字形,暗暗的木板表面,遠處看,倒像一座質樸的穀倉 。
「我是故意把建築做得『難看』一點,像乾癟、黑乎乎「烤地瓜」,不是那種一看就討人喜愛的,但一撥開,必帶著驚喜。」
李以靠認為在鄉野間做一間圖書館,最重要的是關心使用者,室內的材料要舒適、親近人,外部則要抵禦自然侵蝕,相對粗糙一點。
圖書館的靈感來自李以靠的童年。「我在鄉下讀的小學,喜歡坐在教室窗戶邊,轉頭能看見窗外的田野,發個呆,春天是綠油油稻田,秋天則是金黃色稻穀。」
通往田中央圖書館經過一條竹廊,過道上鋪著鵝卵石,遊客和莊園田間勞作的工人都可以坐著歇歇腳,喝口水。
走進圖書館,整個空間更像是教堂和圖書館的結合體,拱頂的屋頂和一端的小窗,有點夾帶著教堂設計的「私貨」。
圖書館內,也最大限度地考慮到人,書架在最合適的位置,大人和孩子都能輕鬆拿到想要看的書。
人們坐在落地的玻璃窗前看書,可以望望田野,看看書,看累了,就發會呆,睏了可以躺在懶人沙發睡一會。
圖書館快完工那時正值冬季,地暖將房間烘的暖意融融,有工人在裡面睡了一覺。
伴著室內木頭傳來的紅雪松原木的清香,李以靠聽見工人說那是他睡得最好的一次。
03.
「做建築需要謙卑「
在建築師李以靠十幾年的設計生涯中,除了設計像豬圈等一些低造項目,還做過大型的商業綜合體、像酒店、辦公樓、教堂等,最近開業的良壤酒店就收穫不少好評。
良壤酒店
雖然平常設計最多的是教堂,但李以靠並非外人想的那樣嚴肅,日常里,他戴著一個圓眼鏡,說話慢又總是笑盈盈的。
出生浙江的他,在2003年大學畢業後,先後去了馬達思班和美國NBBJ建築事務所工作,5年後,便在上海創辦了以靠建築設計事務所。
談及為什麼要放棄體面工作自己創業,他則將自己比作一台電腦,「有時候就得重新安裝系統。」
不愛守著規矩活的李以靠,偶爾也會挑戰一下權威。
在華騰豬舍,讓大家印象深刻的飛豬雕塑,靈感就來自建築大師柯布西耶的鴿子手掌,李以靠將它改成了一隻會飛的豬。
圖片來自網絡
在設計觀念上,李以靠也走過不少彎路。
他曾在山西柳林修過一處教堂,耗費4年時間、歷經12稿方案,因為風格太前沿,同時耗資過大,當地神父和教友一直不太滿意。
第一輪效果圖:教堂的屋頂成了上山台階的延續
和神父反覆溝通中,李以靠堅持該方案,最後爭執不下中,他隨手翻開隨身攜帶的聖經,順著內心傳來一個聲音:「你設計教堂是為誰?是為自己還是教友?」。
「那時,我才明白自己是有『私心』的,原方案很有個性,但並不適合柳林,這件事讓我懂得了做建築要謙卑。」
柳林教堂位於山底下,當地煤炭資源發達,常常有各種運煤車經過,環境總是烏煙瘴氣的,考慮到維修成本,李以靠在材料上使用了牢固的水洗石。
同時造型上,他尊重了當地教友的意見,選擇了更有儀式感的方案。
教堂內,他還精心設置了琉璃玻璃,
哪怕是處在煤塵四起的環境里,人們進入教堂後,依然能被空間裡斑斕的彩色光洗禮,感受到耶穌光一般的清澈和神聖。
聊到自己日常生活時,李以靠直言自己是個「無聊」的人,偶爾看部電影,生活簡單而規律。
平時上下班,他就愛騎上那輛陪伴自己多年的捷安特,拂著風穿過上海大街小巷。
「不管工作多忙,日子都應該過得像口渴的小鹿喝水一樣,愉悅感要從心底慢慢地流出來。」
文、編輯 / 圈圈
圖片來源:良壤酒店拍攝者井旭峰,其它照片來自攝影師章勇
圖片由以靠建築事務所提供,版權歸原創作者
以上內容來自「外灘TheBund」(微信號:the-bund)
已授權律師對文章版權行為進行追究與維權。
歡迎分享,留言交流。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