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能夠流傳千古的書法作品,必然是的書法名家所做。所以我們普通人就甭想著寫幾個字就流芳百世。不過大家知道嗎?可能詩仙李白也沒想到,自己的真跡竟然能夠流傳千百年,如今李白的《上陽台帖》正完好無損地在中國故宮博物院裡呢,價值連城,這種老祖宗留給中國人的寶貝是無法用金錢來衡量的。
我們熟知李白,就是因為李白的詩句,詩仙太白應該還有個名字叫做酒仙,對於李白來說,詩酒不分家。幾杯好酒下肚,好詩也就在腦海中了。李白遺存下來的一千餘首的詩作中,有很多收錄在課本中。李白一生踐行浪漫主義,他將自己的情感融入祖國的好山好水中,可以說李白就是中國人對於浪漫詩句的代名詞。
當然,李白不只是在詩歌方面有才華,他劍術出眾,更加有建樹的是書法領域。雖然李白真跡只遺留了《上陽台帖》一幅書法作品,但《上陽台帖》的確是經歷了多次轉手,也經歷了多次戰爭,終於能夠在太平盛世得以見真顏。
其實《上陽台帖》只有二十五個字。全文如下:
山高水長,物象千萬,非有老筆,清壯可窮。十八日,上陽台書,太白。
卻得到了歷朝歷代的收藏家的賞識和認可,這其中就包括乾隆皇帝和宋徽宗,這些收藏家們在《上陽台帖》真跡上蓋了大大小小的章,甚至為了證明自己看過以及對字帖的喜愛,還在旁邊題字。
《上陽台帖》受到無數人讚賞的確是有原因的,字體飄逸洒脫,不拘一格,洋洋洒洒,充分發揮出每一個字的風韻。但是同時小編也為沒有看到更多的李白書法真跡而遺憾。
這首《上陽台帖》的創作背景更是一段故事,話說李白與好友打算去陽台宮尋訪多年不見的故友。可是到了卻發現故友司馬承禎已經去世,陽台宮已經易主,李白在感傷之餘,寫下了《上陽台帖》。
經歷了風雨飄搖,幾經轉手後,宋徽宗趙佶得到了這幅《上陽台帖》。宋徽宗最擅長的不是治理朝政,而是他的瘦金體書法。他十分喜愛李白的這幅《上陽台帖》,甚至喜愛到要親筆題字留念。
乾隆一看宋徽宗已經捷足先登,自己這個蓋章狂魔也不能落後,立馬題字蓋章一條龍。不僅如此,歷代有緣能看到《上陽台帖》真跡的文人雅士都想著題幾個字,蓋幾個章。真正的主題只有二十五字,可周圍卻提了幾百字了!
當然也不怪人家太激動,要是你你能不激動嗎?那可是李白存於世的唯一墨寶啊!透過這幅無價之寶《上陽台帖》,我們仿佛看到盛唐風韻,看到那個曾經鼎盛的時代。
要說李白的傲氣,不僅在詩詞中,更在他的書法中。李白曾經嘲諷當時的一些所謂的書法家過於中規中矩,就像是是書法的奴婢,過於循規蹈矩。李白認為書法就應該是張揚放肆的,從《上陽台帖》就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