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鏟」大家都知道,是探尋地下墓穴的工具,是洛陽小李村李鴨子(亞子)發明的,從媒體解析探鏟開始,都說李鴨子也是盜墓者,但最近人家後裔不幹了,出來闢謠:說老先生一生從未盜過墓…看來以後我們在介紹洛陽鏟的時候,得謹慎了,以免吃官司。
目前,洛陽鏟在國內名氣很大,實際這個名字不過幾十年,上世紀八十年代前,它應該叫:鏯鏟。洛陽人的發音是:鏯山。楞是把鏟念成了山,這個鏯字,新華字典已不收據,解析很困難,但我們還是找到了隻言片語:解釋為:三聲,刀鋒鋒利.....。
說到鏯鏟,我們得先說洛陽一工具:鏯杴,也叫鋼杴,它不同於鐵杴,長方形,直板,長大約300毫米,寬約250毫米,厚度有5-6毫米吧。是鏟硬土的利器,挖溝好用。在洛陽東關下園冬季儲存蘿蔔,大蔥,芹菜啊能看到這個菜農使用這個鋼杴:鏯。(我外婆家在下園)
在洛陽,「鏯」不僅僅是工具,還是幹活的動作,手持木把向下使勁發力的動作叫:鏯。鏯幾下,別開硬土,鬆散開後在剷出來。李鴨子當年應該是在鏯的基礎上把鋼「鏯」打成圓弧,便於深層提土,這就發明了:鏯鏟,後改名為:洛陽鏟。去過「小李村」見過生產洛陽鏟的人都知道,:機械化並不絕對適合生產這個工具,能讓「鏟提土」還需要師傅們的「鍛打」巧工藝,這個技能需要言傳身教。
把鏯鏟改叫:洛陽鏟也沒啥不對,挺好的,名字不是更大了嗎,但最近幾年,網絡上出現很多噴子,不了解歷史,胡亂譏諷洛陽人,好像洛陽人都是:盜墓賊似的。
我們得認知:洛陽鏟就是一工具,真的神能還是人,判斷地下墓穴需要看風水,看土質,死土與活土老師傅是能區分的,洛陽的很多考古工作者都有這個高超的技能。洛陽鏟從盜墓工具發展到探墓神器,這是一個歷史演變的過程,我們要正確的判斷人和事兒,解放後的國家大建設,洛陽鏟和洛陽師傅們可是彰顯了大才能,不管是建設大廠房或蓋摩天大樓,都離不開洛陽鏟和洛陽師傅呀,師傅們的技能和洛陽鏟的功效是很多儀器無法比擬的。我們目前看到的很多「打樁機」也是在洛陽鏟的基礎上出現的延伸產品.....
我的朋友老金,平時也就是在菜市場銷售「光雞」,今年我很少見到他,金夫人曰:被省考古隊請走啦,先去了西安,後去了河南東南部,也就是幫助當地搞建設的「探墓」....前幾天老金回來了,說:回家拿幾件秋、冬衣服,馬上就走。他說:有些「大墓」定位專家也吃不准,他和另一位夥計是去當「顧問」的。
老金在洛陽考古鑽探公司工作過,有很強的的探墓經驗......國家大建設,文物的挖掘保護,離不開鏯鏟(洛陽鏟),離不開老金這樣的老師傅.....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