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旦為什麼不願當皇帝?兩次主動禪位原因解析

2019-07-24     國哥說風水

唐睿宗李旦是唐朝第五位皇帝,武則天的兒子。李旦曾兩次坐上皇位,但最後都選擇禪位,這在歷史上實屬罕見。皇帝都想越當越久,李旦卻兩次選擇主動退出,這究竟是為什麼呢?實際上這跟李旦的性格有著很大的關係。李旦覺得自己禪位李隆基是天意,他相信傳德避災的說法。只是這次的禪位還伴隨了不小的風險,好在李隆基為人果斷,不然大唐李氏的血脈就又有危險了。

武則天逝世後,李旦被封為了安國相王,不久後他堅決「辭職」。唐中宗李顯又欲立李旦為皇太弟,但是,卻被其拒絕了。景雲元年,唐中宗駕崩,有人說是被韋皇后下毒殺害,而後,少帝李重茂繼位,改元唐隆,韋皇后則以皇太后的身份臨朝攝政。當年六月,李旦的三兒子李隆基發動御林軍入宮討伐,殺了韋皇后、安樂公主和上官婉兒等人。

而後,他們再此迎李旦入宮輔佐少帝。但是,李重茂迫於形勢,請求讓位於叔父李旦。此時,李隆基與太平公主一起擁護李旦繼位,並廢黜李重茂,改年號為景雲,史稱「唐隆之變」。同年六月,李旦在承天門樓復辟大赦天下。在與兒子李隆基一起除掉韋皇后等黨派的勢力後,李旦遂立李隆基為皇太子,安心當自己的皇帝。

李旦第二次在位的初期,李隆基與太平公主的鬥爭越來越激烈。

太平公主想除掉太子李隆基獨攬政權,彼時朝中有一半人依附太平公主,七個丞相有五個是太平公主舉薦的。而李隆基眼見著太平公主的羽翼日漸豐滿,他著急鞏固自身勢力,為繼位做好充足的準備。公元712年七月,李旦無法面對姑侄兩人的殘殺,乾脆選擇逃避,禪位與太子李隆基,自稱太上皇,每周在太極殿接受群臣的朝賀。

此時,看似他已把政權交到了李隆基的手裡,但是,他卻仍掌握三品以上官員的任命權以及重大刑案的裁決權。

可以說,睿宗一出生就受封親王爵位,而後還做了兩次皇帝,這樣的經歷,只有他的胞弟唐中宗李顯有過。相比於其他的李氏成員,他不僅做過皇嗣,還做過皇太弟、做過太上皇,這樣的經歷,歷史上恐怕找不到第二個人了。不僅如此,在所有的帝王中,父親做過皇帝的情況很多見,但是,他不僅有位做皇帝的父親,還有一位做皇帝的母親。

這樣的經歷,歷史上恐怕也就只有唐睿宗李旦和唐中宗李顯有過了。

李旦與其他皇帝不同之處還在於,他的三個哥哥都被武則天立過皇太子,可是,年長後也都沒能順利繼位。自己當上皇帝後,他的長子也沒能繼承皇位,反倒是三兒子做了皇帝,就是後來的唐玄宗李隆基。並且,在那個政權爭奪的多事之秋,睿宗每次都能保命並得以善終,從這點上來看,他一定是有著過人之處的。

歷史上,也有一些皇帝被稱為「睿宗」。比如:元朝建立之前的蒙古國,托雷就被稱為「睿宗」,且在唐睿宗之前的「睿宗」皇帝,後來都被位列太廟,這也可能是:撐得起「睿宗」名號的人,都是「睿智」之人吧。

還有一點值得一提,那就是:唐睿宗的兩次禪位,其情況大不相同:第一次是被奪取的;第二次則是他主動讓賢的。

第一次是名為皇帝,實為囚犯的,甚至,都不能去正殿聽政,只能被自己的母親囚禁長達6年之久。當然,能讓位給母親的唐睿宗,也是個心機之人,他在妻子被汙衊殺害之時,還能淡定從容。因為,他知道:如果自己展露一點異常的情緒,那麼,自己也不能保命了。

當時的武則天已經想冊立武氏之人為太子了,之後,因見到李旦並沒有因自己殺其妻子而遠離自己、記恨自己,於是,她就決定:將誣陷李旦的侍女給殺了,從而相信李旦。最終,在李旦多年的監禁生涯里,他教育兒女,撫養兄長遺孤,韜光養晦,最終成就了大器。

他第二次禪位,已是身居太上皇的高位,是真正的統治者。後來,因誤信讒言打算廢太子,最終,唐玄宗起兵包圍太平公主的府邸,自己再度遭遇軟禁,自此,才算是真正的隱退了。(圖文內容來源於網絡:趣讀歷史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xNKtMGwB8g2yegNDIYM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