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新型冠狀病毒爆發之後,不少人感覺有強迫症了,一開門就擔心病毒進來,出門回來就全身噴消毒劑,甚至從頭到腳洗一遍。養成好的衛生習慣是值得提倡的,但有時候不必防護過當。即便沒有新型冠狀病毒,其實以前我們生活的環境中也是有各種病毒、細菌,各種有害物質的。但人體具有強大的免疫功能,可以把對人體有害的東西清除掉。
出門如果沒有去人群聚集的地方,沒有近距離接觸患者或疑似者,而且出門時間很短,頭髮上吸附新型冠狀病毒的機率是微乎其微的。而且頭髮屬於不吸水材料,帶病毒的飛沫即便沾染到頭髮上,病毒存活的時間是很短的。所以,不必表現得過於恐慌。如果是去醫院、去超市等等人比較多的地方,可以戴帽子遮擋一下頭髮,回家及時洗手才是最重要的。洗頭的頻率根據自己以前的頻率就可以了,反覆洗頭會傷頭皮,頭髮會變得乾枯,容易脫落。
在第五版新型冠狀病毒診療指南中,診斷標準有了一些改變,以前臨床表現中的一條為發熱,而現在改為發熱和(或)呼吸道症狀。實際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者中存在著大量不典型病例,有些人並沒有表現出發熱,而僅有咳嗽、咽痛等症狀,有些人為輕微的乏力、肌肉酸痛,還有一些病人為精神稍差、輕度腹瀉等不典型症狀。除了一些不典型病例,還有一些無任何症狀的帶病毒者,無論是新冠病人,潛伏期未發病者,還是始終無症狀的帶病毒者,都具有傳染性。
出現這些不典型病例病並不是說病毒進化變異了,迄今為止,還沒有任何證據顯示新型冠狀病毒發生了變異。不同的人感染病毒後有不同的表現,症狀出現有早有晚,個體差異較大,這個是與病毒量及個體免疫功能有關。免疫系統是人體內維持秩序的警察部隊,免疫系統要排除一切「異己分子」。如果病毒數量少,免疫系統強大,反應及時,可能症狀就會比較輕微或者完全無症狀。
所有的醫學生都會學一門學科,叫醫學倫理學。醫學倫理學是運用一般倫理學原則解決醫療衛生實踐和醫學發展過程中的醫學道德問題和醫學道德現象的學科。醫學倫理學的前提就是尊重生命,任何藥物、治療方案在臨床試驗中必須做到安全、科學、對所有人都公平。而醫學倫理的審查過程是由醫學專業人員、法律專家及非醫務人員組成的倫理委員會來完全。通俗的講,醫生是治病救人的,藥也是用於治病的,如果某種藥盲目使用於病人後,弊大於利,不僅起不到治病救人的作用,反而成了毒藥,那麼這個藥就是有違倫理學的。所以,任何藥物研究必須先在實驗室進行基礎的體外細胞實驗和動物實驗,初步確定有效之後才能考慮進行臨床試驗,而在臨床試驗開展之前,必須通過倫理委員會評估其是否能通過倫理學要求。
鍾南山院士說,新藥必須經過倫理審查,這體現了科學家嚴謹的一面,疫情難以控制,大家都心急如焚,恨不得馬上有特效藥直接用於臨床,心情可以理解,但不能因為疫情盲目的把病人當做「小白鼠」進行試驗,這是不道德,不科學的。
在武漢和湖北各地市封城的時候,大家的恐慌情緒蔓延,每天自媒體平台上蜂擁而至的諮詢,其實絕大多數都是內心恐慌式諮詢,稍有頭痛、腹瀉、鼻塞、喉嚨痛,就會立馬聯想到自己是不是染上了病毒。有專家說:「空氣中瀰漫的不是病毒的味道,而是恐慌的味道」。
雖然不能出門,生活節奏打亂了,但我們要有一個正確對待問題的態度,不能輕視,也不能過於惶恐。緊張焦慮於事無補,要知道過分緊張吃不好,睡不好只會削弱免疫功能,反而讓各種病菌有了可乘之機。古人說: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人也應該像天上的白雲一樣,做到「無心」,才能得到解脫,沒有煩惱,自由自在。不用上班、不用上學、在家吃喝就是對國家做貢獻,這樣的機會將來不會再有了,所以,坦然的面對疫情,平心靜氣,在家做點自己喜歡的事。宅在家裡,少出門,出門做好防護,病毒不會自己找上門的。
對於感染了新型冠狀病毒的人,更不要太緊張,國家舉全國之力控制疫情,所有的醫護人員沖在一線,不畏生死與病毒較量,要相信國家的實力,每天給自己鼓氣,一定能戰勝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