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拿1萬兩銀子給家鄉賑災,卻只出400兩銀子接濟三女兒

2021-05-10     勇哥讀史

原標題:左宗棠拿1萬兩銀子給家鄉賑災,卻只出400兩銀子接濟三女兒

1869年,正是同治八年,湖南發生了一場特大洪災,導致千萬災民流離失所,慘不忍睹。

當時,左宗棠正在以欽差大臣、陝甘總督的身份,在西北地區用兵。左宗棠雖然遠離湖南,卻經常關注家鄉的情況。聽說家鄉遭遇洪災後,左宗棠憂心如焚,當即從養廉銀里拿出1萬兩銀子,捐給家鄉抗洪救災。

當年的臘月十六日,左宗棠寫信給留在家鄉的長子左孝威等人,提到了這件事:「今歲湖南水災過重,災異疊見,吾捐廉萬兩助賑, 並不入奏。」家鄉發生洪災,左宗棠一次性就拿出1萬兩銀子賑災,這絕對是一筆巨款,放在今天相當於幾百萬元。可是,左宗棠沒有像別人那樣到處表功,也沒有奏報朝廷知曉,以求表彰,只是告訴了家人,讓他們知道這件事情。

左宗棠從小就立志高遠,不願苟活世間。左宗棠對家鄉人民,一直有著深厚的感情。1848年和1849年,家鄉湘陰發生罕見洪災。那時候,左宗棠用教書所得積蓄約900兩銀子,在柳家沖置田70畝修建了柳莊,沒有多少余錢。但是,左宗棠面臨這場洪災的侵襲,沒有置身事外,而是積極賑濟鄉鄰。他和妻子周詒端拿出所有的儲藏,購買了一批糧食和藥品,在柳莊發放給過往的災民,保全了許多人的性命。

左宗棠在給子左孝威的家書中說:「回思道光二十八九年,柳莊散米散藥情景如昨,彼時吾以寒生為此,人以為義可也;至今時位至總督,握欽符,養廉歲得二萬兩,區區之賑,為德於鄉亦何足雲?」

在左宗棠看來,當年自己家境貧寒時,拿出錢財購買糧食和藥品賑災,大家都覺得這是一種義舉。現在,自己作為陝甘總督,一年有2萬兩銀子養廉銀,拿出區區1萬兩銀子出來賑災,並不是一件多麼了不起的事情。

為什麼呢?

左宗棠認為,自己還是一個讀書人的時候,住在老家湘陰,手裡沒有什麼權力,家裡沒有什麼財產,能夠救活一個人,就功德無量。現在,自己是總督級別的封疆大吏,屬於高官厚祿,肩上擔著數萬、數百萬、數千萬人的生死安危,對於自己的要求更高了。只要有「求活未能、欲救不得」的人,就是自己的罪過,是自己工作沒有做到位,哪裡敢以此作為自己的功勞?

這時候的左宗棠,身上已經散發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為民情懷,「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的廣闊胸襟,以及「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仁人之心。許多朋友喜歡將左宗棠與李鴻章進行對比。我認為,光是左宗棠這一段話,就是李鴻章遠遠達不到的高度。他們怎麼比?

左宗棠在這封家書里,還提到了一件事。

左宗棠一共生育了4個兒子4個女兒。這些年來,兒女們紛紛長大,除了次女左孝琪外,都已成婚。其中三女左孝琳嫁給了自己的好朋友、江南道監察御史黎光曙的幼子黎福昌為妻。結婚後,左孝琳、黎福昌生活非常困難,舉步維艱,以至於達到了「典盡押絕」的地步,家裡揭不開鍋了。

左孝琳無奈之下,只好寫信給父親,請他伸出援手,幫助自己渡過難關。

女兒左孝琳的求救,讓左宗棠輾轉難安。經過反覆考慮,左宗棠給左孝琳寄了400兩銀子,作為幫襯。400兩銀子,不算小數目了,許多中等家庭的年收入,都達不到這個水準。不過,400兩銀子比起1萬兩銀子,相差甚遠。左宗棠也深知,400兩銀子無法改變女兒家的命運,只能指望外孫長大後改變家庭命運。

為什麼左宗棠願意拿出1萬兩銀子來給家鄉賑災,卻只願意拿出400兩銀子幫助女兒呢?

這是因為,左宗棠向來對子女嚴格要求,希望他們通過勞作來維持生活,一定要自食其力。如果一味地拿出很多錢財來幫助子女,只會讓他們變成沒有任何生存能力的紈絝子弟。自己能幫助他們一時,能幫得了他們一世嗎?

正是基於這種理念,左宗棠在子女長大後,就極少寄錢回家。1869年這一年,左宗棠沒有給家裡寄去一分錢。只是到了年底時,左宗棠給二哥左宗植寄去了200兩銀子,供他過年使用。早年,左宗棠父母早亡,在二哥左宗植的拉扯下長大。左宗植對他有養育之恩,自然要謹記在心,永生不忘。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wyH_U3kBrsvY2_UuLz8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