飯圈整治,槍響之後無贏家|編輯部特評

2021-05-10     娛樂產業

原標題:飯圈整治,槍響之後無贏家|編輯部特評

作者 / 莉莉安

內娛選秀「倒奶打投事件」在霧裡看花將近一周之後,飯圈整治終於出擊了。

5月8號,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新聞發布會上,國家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網絡綜合治理局局長張擁軍對飯圈亂象提出看法,一些組織群體為了自身利益誘導青少年無底線追星,造成的結果是青少年在網上謾罵、互撕,包括人肉搜索、造謠攻擊、不當消費。

今年「清朗」系列專項行動,不僅再次重申了處置職業黑粉、惡意營銷、刷量控評等由來已久的飯圈頑疾,還提到要壓實平台的主體責任,堅決處理縱容亂象的網站平台,屢教不改的從嚴從重處罰

隨即,人民日報也追加評論:平台在「飯圈」病態生長過程中,對營銷號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唯恐「粉絲」不撕,一心只考慮平台流量,甚至有意推波助瀾,從中尋覓商機,為「飯圈」亂象提供了最好的溫床。

好傢夥,這次終於開槍瞄向「巨龍」。

只不過,一檔選秀節目可以在總決賽前夜戛然而止,但飯圈文化中的「病態」,在這個已經勾連太多利益共同體的娛樂生態里,恐怕就不能僅通過「整治」,藥到病除。

飯圈整治,從未停歇

常說,天下苦飯圈久矣,但圍繞飯圈相關的整治政策,從未間歇。

在今年3月全國人大召開期間,就指出私生飯、粉圈互撕等行為屬於「無底線追星」,「飯圈文化」已超出邊界,要大力整頓。

同樣是「清朗」網絡環境專項活動,去年7月份,國家網信辦也就此發布通知,重點整治誘導未成年人無底線追星、飯圈互撕等價值導向不良的信息和行為。

針對偶像養成節目,在2020年2月,國家廣電總局網絡指導、中國網絡視聽節目服務協會制定《網絡綜藝節目內容審核標準細則》就提到,選秀及偶像養成類節目,不得設置「花錢買投票」環節,刻意引導、鼓勵網民採取購物、充會員等物質化手段為選手投票、助力。

在今天看來,或許在節目組眼中,這份標準細則就如同雞肋。很多秀粉已經對《創造營》《青春有你》的打投助力機制已經見怪不怪,還因這些節目連續被蒙牛旗下產品贊助,買奶投票的方式被大家稱為 「奶票」。

而與飯圈相關的政策,則可以追溯得更久些。早在2019年3月1日,國家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正式實施《網絡信息內容生態治理規定》,規定明確指出,網絡信息內容服務使用者和生產者,平台不得開展網絡暴力、人肉搜索、深度偽造、流量造假、操縱帳號等違法活動。

事實上,相關部門對飯圈的打擊政策由來已久,效果當然有,在今年3月,就打擊掉某應援APP,將「輪博」、「刷量」等話題搬上檯面討論。

如果說,刷量是粉絲們甘願為偶像們創造的「數據盛世「,那麼那些觸及根本的,像集資、打投、應援等,依然屢禁不止,並層出不窮。

或許是在此之前相關部門已經出台過多項整治,成效雖有,但並未打到「七寸」。這次整治活動出台後,有不少聲音,「不要每次把責任推向粉絲,說白了背後是資本」「趕緊整改,口號聽累了」……

或許,苦飯圈太久的網友們不再想聽「狼來了」的故事了。

法律是武器,破局在人心

時至今日,飯圈文化已經成為年輕人群體生活的一部分。

據《2020年中國粉絲經濟市場發展規模現狀及未來前景分析報告》顯示,90后里追星群體占比僅26.78%、95後為50.82%、00後則接近70%,學生黨是粉絲中的核心群體,占比過半。

在消費上,00後當中,超過60%在關注偶像團體,14.89%每月追星花費超5000元,其消費多集中於應援、購買代言或推廣產品、打榜投票、購買周邊等。

偶像市場的巨大消費空間,讓國內偶像選秀應接不暇。從《偶像練習生》開始,國內選秀成團已歷經4年,累計有超千位藝人通過偶像選秀綜藝被推到市場上,從中參與的平台、製作方、品牌方甚至明星本人,都在這條利益鏈上站穩腳跟。

可單從綜藝製作平台這個切口來看,它們作為偶像選秀的中轉站,以偶像夢想之名,一面可以通過集資打榜來獲得真金白銀,一面既當裁判,又可當選手。誰來保證公平呢?

其中,各個娛樂平台也儘可能來掘一捧金,類似偶像粉絲最大的聚集地微博,其自身的「偶像+商業服務」模式,就是「鞭策」飯圈吐金的供應地。

在娛樂產業中,雖然被推到聚光燈中的是偶像明星,圍繞在其中的各方勢力也盤根錯節,但並不均等。粉絲作為消費者,雖然數量龐大且形態參差,但是在與節目、平台、經紀公司的對峙中,大多數情況下,也還是屬於被動接受方。

結合當下事態走向來看,譬如,針對粉絲應援中可能存在的詐騙行為,相關組織應當主動公開應援帳目、明確資金流向等管控。

但整治飯圈文化,絕不單單只是粉絲盲目追星這一個痛點。更重要的是打破商業閉環,斬斷利益鏈條上的暗箱操作。

就今天上午,《青春有你3》節目組宣布總決賽取消錄製,或許這次政策上對飯圈的整治,將會起到殺雞儆猴的效果。

回到當下,這次飯圈風暴來的如此猛烈,且行動迅速,也是飯圈文化走到今日必然承擔的結果。或許這次叫停偶像選秀,對於已進入疲軟期的選秀綜藝而言,也是一件好事。

平台和經紀公司可以思考,在優質偶像藝人被市場消耗殆盡後這筆帳是不是划算;粉絲可以去思考追尋偶像與生活的平衡。也讓想成為偶像的年輕人想想,自己到底適不適合這條路,畢竟,槍響之後無贏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wyF_VXkBrsvY2_UuyW_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