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靳清華
柘皋中學校園裡有一株棠梨樹,據說有幾百年樹齡。如今,年逾六旬的柘皋中學解散了,名分已成為過去。然而,校園裡那棵棠梨樹依然挺立,根深葉茂,使曾經在此工作學習過的師生久久難以忘懷,惦念有餘。她的花開花落,見證了時代變遷。曾記否,她不知為多少莘莘學子迎來送往,遮風避日;不知與多少師生朝夕相伴,共度時光。幾度風雨,幾經滄桑,那斑駁的樹紋與環環年輪,記述著多少校園往事及難忘的故事。
與校齡差不多的學子們都邁入退休之年,六十年代未七十年代初母校正直青少年,年輕力壯,士氣軒昂。那時,十里八鄉的求學人,能在古鎮上這所最大的中學讀書,是一件嚮往的幸事,因為,該中學是當地建校最早、區域最好的學校,無論是教學與環境條件,還是師資力量等,在縣區中學都能排得上靠前名次。五六十年代,縣區小學考初中,也是學生優選學校之一,所以學校就有一些來自縣城和各區的學生,一度校名為「巢縣第二初級中學」。時光荏苒,往事歷歷,離校四十多年,也在其他幾所學校上過學,唯有在柘皋中學幾年學習的情景總是揮之不去,常常憶起,浮現在眼前,尤其是那事、那人、那樹。
柘皋中學校址在柘皋古鎮西街街頭,離鎮中心十字街大約有兩里路,主校區毗鄰鎮郊農村,輔校區有幾處,最大的一處離主校區大門向東200米左右,中間有一座水泥小橋,一條河溝將學校分成兩半,輔校區實際上是生活區,基本上是鎮上的老舊平房,連成一片,院落圍牆臨街道北側,主要是教職工宿舍和學生寢室,寢室里都是上下鋪木床,幾處大約能住七八十學生,在對面過街不足百米就是食堂,主要是供應住校生與單身教職工就餐,後來大禮堂後邊也建了一個食堂,主要為學生蒸飯提供方便。
走過河溝水泥橋就到主校區了,校園地形基本上是呈凵字形,從主道進校門走大約2米寬石子土路,順著右側青磚帶垛圍牆大約100米就到了主校區大門,路左側一條土埂,埂內是農田菜地。印象中,圍牆上寫有「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八個白底紅漆大字,正好有序占據整個牆面,格外醒目。校園大門呈八字形,兩側牆面凹框內寫有毛體的題詞「提高警惕,保衛祖國」,之後也適時更換了其他內容的標語。
校園坐北朝南,大體分前段和後段兩大部分,進校門從前到後有一條兩米左右的磚石路,路兩側栽有1米多高的冬青樹圃,這是校園內最長最整齊的主路,這條路可視為校園的中軸線。進門前面東側主要有傳達室、小操場和大禮堂等,西側四排教室,前排西頭也有一排,每排兩個班級教室,中間設有一間教研室。房子是磚木結構平房,青磚黛瓦,連帶1.5米左右的外走廊,教室內平水天花,日光燈,每個教室有四十多個座位。西側中間是大塊空地,設有兩排男女公廁。幾排教室前後間隙地帶較寬,也是學生課餘活動的地方,樹木茂盛,有洋槐、梧桐、泡桐、冬青等。在居中一棵大樹丫上拴著一個上下課的鈴子,拖著長長的繩子,屆時有專人敲打。
棠梨樹在校園的中軸上,與大門直線相望,校園後段以其為起點。樹臨一口環形池塘,塘對面有一排青磚平房是實驗室(臨時做過教室與教研室),房子兩頭是實驗教具庫房,塘的周邊設有四五個石凳。西側不遠坎下也有一口池塘,也有一排後建的設有兩個班的教室,實驗室隔塘後面東側有幾幢宿舍,最後就是大操場,面積有三四個足球場那麼大,設有環繞一周的兩百米跑道。大操場邊緣水溝外就是農田,沒有圍牆,隔村相望。那時,學生活動最多的地方除教室外,就是大小操場即運動場和大禮堂。
六七十年代,貫徹執行「教育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方針,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學校主要圍繞這個主線開展教學,以學為主,兼學別樣。學工、學農、學軍,也要批判資產階級。剛入學時沒有定型教材,基本上都是試用課本。語文和數學比前略有增減,有《工業基礎知識》《農業基礎知識》簡稱《工知》和《農知》,還有化學、歷史、地理等,書也不厚,更沒有輔導閱讀材料。開設的英語課,起初沒有課本,老師刻版油印幾頁發給大家,主要靠課堂記錄,但是一學期之後陸陸續續增補了課本。
然而,雖然教課書缺乏或不完整,但教學別開生面,有聲有色,受益匪淺,至今難忘。比如,為提高英語口語教學和學習興趣,胡月英、李長林老師自編英語話劇《半夜雞叫》,讓學生擔任戲中角色,英語對話,在同學中產生共鳴,極大地增強了學習英語信心,從而提高了教學質量,一段時間後,班上有好幾個同學能夠看懂英語版《北京周報》。化學老師萬福成、顏文傳以玩魔術的方式,將化學實驗課搬上舞台,表演"粉筆炸彈"、"紙花變色"等,親自表演與學生互動並講解,精彩紛呈,氣氛熱烈。物理老師胡維剛、趙華多老師也把電學、力學用實具破解給學生觀看。在農知方面,趙華綏、劉茹玉老師結合課堂教學有時帶領學生到田間地頭,指導怎樣棉苗帶土移栽、打頂心、捉"地老虎",以及農作物施肥與田間管理;有時到由他們主辦的「九二O」菌種廠及試驗田觀摩,對農業基礎知識的學習起到良好的效果。學工方面,學校還與鎮上幾家工廠聯繫,如酒廠、農具廠、軋花廠等進行短期學習。學軍方面,學校曾駐有新兵集訓營部隊,當時學校與駐軍聯繫,派員對每班學生進行基本操練和整訓,參觀駐軍軍事化訓練和營房;另外,課餘還組織部分學生到肥東闞集軍用機場,觀看飛機起降,以增強國防意識。
初三開始教學上推廣「蘇州經驗」,學生按成績在班上排名次,晚上有自習課,上高中需要考試(全區中學通考),也有名額與年齡限制,由於這樣教學有爭議不斷,一兩年後,排名和通考也就沒有堅持下去了。高二下學期,嘗試年級分成學習文科班和理科班,為了走向社會的適用性,針對性較強,文科班也叫「四員一土」班(即:宣傳員、廣播員、講解員、記錄員和土記者);理科班主要是學習工知、農技和醫衛方面。
在"教育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方針指引下,除每周有半天勞動課外,學校班級適時組織學生參加集體生產勞動,寒暑假或農忙"雙搶",家住農村的學生回鄉勞動,城鎮的學生組織分期分批支援農村。學校有一個校辦農場沿合浦公路向西離校大約四里遠,在合浦大隊小蔣村斜對面。農場有專人管理,田塊都分到班級,大都是旱田,有時運糞積肥,勞動委員在校後勤倉庫借來工具分發給大家,收工後集中返還。田裡主要有棉花、小麥、黃豆和油菜等農作物,從種到收不缺環節,農村同學在班上占多數,也是主要勞動力。也有學校安排的校外突擊性或指令性任務,例如1972年柘皋玉欄橋拆建及河道疏浚土方工程等,各班級輪流上陣,挑燈夜戰,按時完成了交給的任務。在農場或校方集體組織的勞動,雖然是義務的,但只要是突擊性誤餐,學校就安排飯菜。校農場養了耕牛以備耕,食堂還養幾頭豬,屆時宰殺,提供及改善伙食。主要是米飯和黃豆燒肉等,都是學校自產自銷。此外每次到農場勞動,學校按人頭髮給三兩糧票,予以補助。
文體活動常年不懈,精彩紛呈。學校在各班挑選文藝骨幹,組織排練宣傳節目,經常在大禮堂匯演,有的還參加縣區調演,節目有歌舞、革命現代京劇選段、小品、相聲等,比如話劇《半塊銀元》的演出,受到師生和觀眾好評。學校還開設了音樂、美術、體育課程。音樂教簡譜樂理,美術教臨摹寫生,寒暑假學校邀請縣文化館書畫老師為書畫愛好的同學集中講課,並觀看縣書畫家創作與書畫展。校廣播站和宣傳欄按時開放與更新,都有選調班級學生擔任編播與編辦。
體育課按部就班,每周都有,球類常規有籃球、排球、桌球;田徑有單槓、雙槓、跳高、跳遠和跑步,課間做廣播操。學校田徑隊、籃球隊等,都從各班在校生中選拔,參加課餘訓練。經常年級班級進行比賽,賽場上觀看比賽的師生們吶喊助威聲此起彼伏,好不熱鬧。學校還承辦或協辦縣區組織的運動會,包括田徑賽、球類賽。學校中學生運動員,在縣區獲獎為數不少,其中王家樹同學曾在全省中學生運動會上獲田徑一個項目好名次,該獎項來之不易,全校歡騰,為之自豪,這是在校領導重視和師生的支持是分不開的,我們更沒有忘記王修玉體育老師的辛勤工作。
幾年間老師調進調出,工作調動不斷,哪裡需要哪裡去。那時,為補充師資力量還聘用若干「老三屆」為代課教師,除學校原有的老教師外,剛從大學畢業分配來了不少年輕教師,陸續到崗授課,年富力強,印象較深的有:李長林,胡月英,彭守英,唐述道,李定國,顏文傳等。在校幾年間,李雪亮、黃詩豪、肖開選三位老師是我班主任,還有很多授課老師都是我們敬重的好老師,由於時間久遠,有不少老師的名字記不全了,在此就不作逐一列名了。至此,我默默地想起《好大一棵樹》這首歌詞「頭頂一個天,腳踏一方土,風雨中你昂起頭,冰雪壓不服,好大一棵樹,任你狂風呼,綠葉中留下多少故事……」
2006年10月,不少同學老師久別相聚,參加五十周年校慶,言不盡意。校園已是舊貌換新顏,陌生的教學樓,陌生的校園環境,唯有那棵棠梨樹佇立在那感到格外親切,象是久違的故知,站在樹下抬頭仰望著,低頭扶摸著,久久心潮難平。為此,寫了一首《青玉案 · 棠梨樹下》詞,以表達對母校和老師的思念和感激之情:
曾經蔭下人無數,坐石凳、讀名著。
暑往寒來學子路。
頂風冒雪,泥淋無助,唯有她呵護。
離群遠去登高處,遙望鄉關似孤鶩。
遊子兩鬢霜已駐。
而今拜謁,恩情不負,桃李來擁簇。
2019年12月29日於蕪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