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大二院骨科在我省首次自主完成髖臼周圍截骨術(PAO)

2019-07-30   蘭州大學第二醫院

DDH)患者自主實施髖臼周圍截骨術(PAO)。術後患者恢復良好,現已康復出院。

患者一,年齡33歲,女性,雙髖疼痛1年左髖加重3月。近期步行超過200米後因髖關節疼痛而不能繼續行走,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工作。患者二,年齡41歲,女性,雙髖疼痛3年右髖加重1年,步行超過100米後疼痛不適導致行走功能障礙。入院後完善相關檢查,醫務人員針對患者傷情的特殊性反覆研究、詳細計劃,在獲得家屬及患者同意下,實施髖臼周圍截骨術。

本次手術是在患者自身的髖臼周圍做截骨後進行旋轉調整,糾正覆蓋不良,增加臼頂負重面積的同時減小負重壓強從而改善患者髖關節功能,消除疼痛症狀。它相較人工關節置換術而言,具有以下三點優點:一是保留了患者自身的骨/關節囊和韌帶組織,術後髖關節活動功能不受限,有更佳的本體感受性;二是可以達到終生避免或推遲人工關節置換10-15年的臨床效果;三是整體手術花費較低,患者經濟負擔小。

據悉,髖臼周圍截骨術(PAO,舊稱Ganz截骨術)由國際骨科內固定協會(AO)前任主席、瑞士骨科專家Ganz教授於上世紀80年代發明後逐漸開展,90年代後期由張洪教授引入我國並在2010年後逐漸大量開展,專門針對在幼兒時期未得到正規治療或漏診的8-50歲患有髖關節發育不良的患者。但由於髖臼周圍截骨術(PAO)術中出現大出血及重要神經損傷風險極高,術後骨不癒合及畸形矯正丟失等併發症眾多,技術難以掌握,我國大多數省份目前還未常規開展。當面對這些青年患者時,大部分醫生只能無奈地為患者施行髖關節置換術,繼而使患者在餘生必須承受多次人工關節翻修的不良結果。

我省地處西部不發達地區,新生兒髖關節發育篩查未全面普及,是髖關節發育不良的高發區域,基層醫生對該病也存在認識不夠的現象,大量患兒被漏診或接受不恰當治療最終導致後期致殘接受關節置換。這些患者髖臼窩對股骨頭的覆蓋不足,負重面積遠小於常人,常年的負重活動導致患者在青少年或中年期逐漸出現髖痛/跛行和活動功能障礙而極大的影響生活質量,進而使關節軟骨磨損加速,最終致殘形成髖關節骨關節炎。

本次手術的成功實施,為中青年髖關節疾病患者提供了更加理想的保關節治療方案,標誌著我院骨科診療技術能夠緊跟國內領先水平,醫療技術更上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