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非遺有約公益演出
新華文旅發布
時值「冬至」傳統節日,冬至又稱冬節、亞歲、長至節,是二十四節氣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節氣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新華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展館「非遺過大年、文化進萬家」系列活動也正式拉開帷幕。
這個冬至,讓我們身著傳統民族服飾,約會非遺,以沉浸式的演出方式演繹非遺。這是我們對非遺保護成果轉化一種新的嘗試。
石家莊市新華區文體和旅遊局局長劉斌、非物質文化遺產展館館長王昭、河北省手工創意產業促進會常務副會長曹磊、副秘書長李璟一起見證這一盛會。
活動從石門漢韻的《大明市井》漢服場景拉開帷幕,
趙陵鋪火流星傳承人與石門漢韻顏顏鼓樂一起讓流傳在民間500多年的「火流星」登上聲光電打造的現代科技舞台。
身著漢服的長樂司帶來舞蹈《長城之下》,歌頌歷經千年歲月萬里山河的長城
2006年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古琴,在古韻龍吟劉寧的《普庵咒》聲中,令人自然進入清凈空的境界,猶如天地人相互交融。
接著 柳穎帶來的歌曲《天仙子》江湖兒女的俠骨柔腸,又仿佛帶我們進入了一個江湖世界。
俠骨柔腸之後的刀光劍影猶如歷史再現,演繹了新華區非遺項目古兵器修復技藝閆民、閆鵬父子的各種古兵器,與觀眾互動,講解古兵器的前世與今生。
陽關寫盡千古別。唯有紙箋寄相思。剪紙藝術傳承人郭現強老師古韻龍吟王蕾老師的《陽關三疊》,書法家路延偉和小朋友賈博涵將高雅文化與民間藝術融合
風采童模學院的孩子們演繹石家莊傳統服飾手工技藝娟子老師的作品,讓非遺融入現代生活。
相聲演員劉富寬,龔占虎帶來的傳統相聲《打燈謎》
張煊明帶來的京劇《甘露寺》選段《勸千歲》讓整場活動更加豐富多彩。
讓時尚與傳統碰撞,讓古老與未來交融,這是一次有意思的嘗試,是一場精彩紛呈,別出心裁,勇於創新文藝匯演,是寓教於樂,讓非遺成為國潮的新體驗。
活動得到了廣大民眾的認可,這種觀賞性強、有樂趣的沉浸式感受,真正實現了寓教於樂的把非遺帶給百姓。最後活動在《我和我的祖國》聲中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wdfoLm8BMH2_cNUgX2P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