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永不忘卻的紅色記憶
——駐駕村紅色舊址
在東平縣經濟開發區東北有一個古老的村莊,宋真宗趙恆封禪泰山時在此停留駐駕,故名駐駕村。這個村是千年古村落,也是抗戰時期的紅色聖地。
駐駕村內的古建築群有50餘間房屋,大多建於明清及民國時期,建築風格獨具特色。戰爭時期,老一輩革命家萬里、羅榮桓、陳光、崔宜平、劉仲羽、張敬濤等曾在此居住過、戰鬥過。在這裡發生的抗日故事有很多,至今仍被大家廣泛傳頌。
紅色陣地 點燃星星之火
青磚外牆,烏漆大門,幾處貌似普通的老宅卻將歷史恆久凝固。1938年至1943年,駐駕村是東平三區黨的主要活動陣地和辦公場所。1939年5月,駐駕村是全縣第一個成立婦救會、姊妹團、兒童團、識字班的村莊。共產黨員卜秀是全縣第一個婦救會主任,曾受到八路軍115師政委羅榮桓、代師長陳光的表揚。1939年底,駐駕村在全區率先建立黨支部,支部書記是許建民,全村黨員30多名。1940年春天,東平三區半數以上成立了農救會、青救會、村農會。
東平三區偽區長焦元紳以及他的爪牙展道符、劉元庚、李培正等依靠日寇長期駐紮三區,橫行霸道,無惡不作。1940年9月,焦元紳帶領區隊到清水坦村,逮捕了泰西總動委會副主任劉仲羽、東平三區抗日區長王耀珍等9名同志,並押送至日軍憲兵隊。1942年春,他先後到駐駕村抓捕共產黨員、農會幹部、游擊小組成員42人。這些人後經黨組織和群眾營救,才得以生還。
當日寇投降後,焦元紳等人為了逃避懲罰而流竄外地,區委派公安助理員王元江同志到泰安、肥城等地,配合當地政府將他們一個個抓了回來。然後,區委先後在宿城、尚莊召開了幾千人的訴苦大會,廣大群眾從四面八方走向會場。最後,人民政府根據廣大群眾的控訴和強烈要求,在尚莊西門外槍斃了這些與人民群眾不共戴天的罪人。
紅嫂故事 傳遞信仰力量
1940年下半年至1947年,日寇、漢奸搞反覆掃蕩和多次清剿,駐駕村的共產黨員和革命先烈前仆後繼,拋頭顱、灑熱血,在這片紅色的土地上書寫了可歌可泣的恢宏篇章。其中,紅嫂故事廣為傳頌。
革命烈士許慶芳同志出生在駐駕村一個貧農家庭,自幼過著「半年糠菜、半年糧」的貧苦生活。她婚後來到大羊村,仍遭受地主的剝削和壓迫。她對舊社會恨之入骨,恨透了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的豺狼虎豹。
1943年,她參加了革命工作,擔任村婦救會主任。在黨組織的領導下,她積極開展工作,發動婦女磨面、碾米、做軍鞋。在動員參軍參政工作中,她先後動員100多人參加主力部隊和黨政機關的工作。1945年,她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並擔任了東平三區婦救會副主任,工作更加積極主動。1946年,在「反奸訴苦」和「鬥地主、分田地」運動中,她帶領婦女群眾與階級敵人進行面對面的鬥爭。1947年8月,地主、還鄉團帶領蔣匪軍打進了大羊村。進村後,他們進行瘋狂報復,抓捕、拷打革命幹部和群眾。革命幹部和群眾與他們展開了艱苦的鬥爭。當轉移出部分家屬和幹部後,已經筋疲力盡的許慶芳不幸被還鄉團抓住。在審訊中,敵人施盡各種酷刑,但許慶芳同志咬緊牙關,一聲不吭。經過7天的審訊,沒有得到一點口供而氣急敗壞的敵人,殘忍地把年僅27歲的許慶芳推到深坑裡活埋了。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中華民族處於危急存亡的關頭,全國抗日救國的群眾運動如火如荼地展開,東平縣抗日烽火熊熊燃燒起來。這時,駐駕村的卜秀、李芳、谷秀清等人勇敢地走出家門,投入到抗日救國運動中來。這些人很快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是東平縣農村第一批黨員。這批婦女積極分子經過黨的教育,不但進步快、覺悟高,而且具有一定的工作能力。1939年七八月間,東進支隊(八路軍115師的一部)在尚莊召開軍民聯歡會。當時,羅榮桓、陳光兩位首長讚揚了婦女代表卜秀同志的發言:「這位農村婦女進步快、覺悟高,講得有水平,不簡單!」
在湧現出一批婦女積極分子的基礎上,根據上級指示,東平縣組建各級婦救會。當時,全縣婦救會組織是從下而上逐步建立的,首先是村、鄉、區,然後是縣。全縣村「婦救會」建立最早的就是駐駕村。在組建婦救會的基礎上,駐駕村還在全縣最早建立了姊妹團、識字班、兒童團。
李芳同志是駐駕村人,是東平三區區委書記許樹錦的愛人。在愛人的影響下,她在駐駕村向群眾宣傳革命道理,自身覺悟也得到了提高。許樹錦同志任東平三區區委書記時,因病導致下肢癱瘓只能躺在床上工作。作為許樹錦同志的助手,李芳同志積極當聯絡員,幫助愛人收藏黨的文件。她還積極參加婦救會的活動,對開展婦女工作起了很大的作用。1939年7月,李芳同志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紅色舊址 綻放耀眼光彩
位於駐駕村西側的紅色記憶紀念館,由戰爭年代的東平三區和駐駕村辦公舊址改建而成。該紀念館是歷史文化愛好者、共產黨員許洪勝利用自家老宅院,自費投資90餘萬元,自己設計施工的公益文化場所。
走進紅色記憶紀念館的展室,大量的實物、文字和圖片史料,將「初心」的溫度完好保存。
踏尋紅色足跡,接受精神洗禮。近年來,紀念館接待來自上海、濟南、泰安、東平機關單位、鄉村的參觀團隊30餘個,參觀人員達2000餘人。在這裡,大家重溫了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追思和學習了革命先烈崇高的品格風範,經受了一次靈魂的洗禮和升華,進一步激發了大家幹事創業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駐駕村是千年古村落,有多處保存完好的傳統民居,像是一座民間博物館。近年來,這裡拍攝了《東平湖的鳥聲》《東原烽火》《東平戰役》《東平老兵》等影視劇目,釋放了紅色文化的強大凝聚力和感召力。
「一個英雄就是一面旗幟、一座豐碑,是時代的楷模、價值的標杆、精神的坐標,如同一盞引人向前、催人奮進的指路明燈,時刻提醒著我們從哪裡來,該往哪裡去。」2018年7月10日,東平縣委宣傳部副部長尹燕勇在英雄烈士譜前向大家介紹說。
傳承紅色基因,厚植家國情懷。駐駕村是紅色的起點、紅色的聖地。我們要留住歷史文化根脈,守住民族之魂,讓大家從不變的初心中汲取奮進力量,始終保持永遠在路上的激情鬥志,在新時代新征程上砥礪前行。
推進精神文明建設
共譜文明新篇章
鐵血軍魂
榮耀致敬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w_qrxXgB9wjdwRpve_x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