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變遷,老包頭人為你講述九原區70年的華麗變身

2019-07-23     包頭網

70年的時間裡,從一個默默無聞的郊區到現在華麗變身一座現代化城市,城市變遷,回憶摺疊……如今的九原,相較於過往,早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包頭市九原區文史資料》中記錄:1971年包頭市同意郊區革委會獨立新建治所,位於建設路4—5公里以南,面積2.8平方公里。1972年正式開始建設,建築全部為平房。1973年各機關逐步開始入駐辦公。1980年之後,逐步修了柏油馬路,蓋了政府辦公樓。一頁頁翻閱著九原歷史的文史資料,似乎看到她曾經的身影,依稀回憶起她舊時的模樣。

作為在九原生活長大的我來說,書中提到的每一條街道、每一個建築、每一個小區都不陌生。曾經的建新街,如今的橫豎街,那條不長不短的街道,是以前常跟爸爸去遛彎的地兒,也是我上學時的必經之路。如今經過改造成為遠近聞名的「網紅街」,寬敞許多、熱鬧許多。橫豎幾排古樸典雅的店面,撲面而來一股濃濃的文化意蘊,昔日的泥濘、繁雜難尋蹤影。一條橫街東西867米,一條豎街南北215米,濃縮了西北民俗、蒙元文化之精華。橫豎街共有商鋪270戶,其中餐飲85戶。橫街定位以品牌正餐為主,豎街定位以休閒小吃為主。每到傍晚,華燈初上,漫步其中,仿佛從記憶中穿梭,一條街的華麗變身,承載著九原韻味,傳承著九原文明。

黃金小區,滿載著無數50後、60後的生活軌跡以及80、90後的兒時記憶。我,也不例外。黃金小區形成於1990年,別看現在它處於九原的重要位置,但在經濟尚不發達的當年,那裡可是妥妥的「城邊邊」。

而今,地處中心位置,並與綠地國際新都、富力城、萬達廣場「一路」之隔。近30年,老、舊、破是歲月留給她的痕跡,她的樣子顯然已「配不上」九原這座飛速發展的城市。下決心要為她「整容重塑」,算上黃金小區,九原區投資4.6億元,對60個老舊小區實施了既有建築節能改造工程,同時還對其中的27個小區實施綠化提升工程、15個小區實施二次管網和硬化改造工程,改造面積207萬平方米,她們一起舊貌換新顏。黃金小區緊挨著210國道,建成初始,小區西面是及其寬闊的一片沙土地,西北風一刮,黃沙把整個小區籠罩其中。如今,作為九原的「新城區」,210國道以西,80%的市級行政單位坐落其中,奧林匹克公園、國際會展中心、包頭大劇院、城市規劃館、城市展覽館等文體設施,赫爾辛基國際幼兒園、包九中分校、西北地區最大的三甲醫院—包醫國際醫院等生活設施,萬達廣場、天福廣場、復正大廈等商業設施,把九原變得高大上且現代感十足。

90年代,雖然已經有了百貨大樓這類商場,但在大家的荷包都不算豐厚的當時,逛商場還是比較奢侈的事。所以,自由市場才是更多老百姓購物的正確「打開方式」。當年坐在爸爸自行車後面逛自由市場是我認為人生中最幸福的事。從早到晚,一條100多米長的小道兩側林立著各個小攤位,有現蒸的包子、饅頭,有從農村地里直接摘下的蔬菜果子;有五顏六色的新衣服、新鞋子;也有開學要用的新書包、文具盒;還有家裡用的筷子鏟子、碗盆鐵鍋......亂鬨哄卻熱鬧鬧。斗轉星移,世事變遷,往日的自由市場早已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6000多平米的農貿市場,米、面、油、水果、蔬菜、海鮮、土產、調料、乾果應有盡有,明碼標價、安全放心。天賦農貿市場、九郡農貿市場、永盛成超市萬達店、特百惠超市九原店這些便民配套設施,為百姓打開方便之門。「自由市場」在童年的記憶中隨著時間流逝漸漸模糊,但作為九原人,我很榮幸,見證了她的新舊更替、日新月異。

每個城市都有屬於自己的城市記憶,而每個時代,城市的記憶又不盡相同,但不論怎樣,每個變遷都有其獨特的意義,它們各自承載著一代人的回憶,也見證著一座城市的發展。

來源:九原發布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w_hwKGwBmyVoG_1ZeWN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