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村浙江新昌 | 梅渚古村,臨水人家老街台門依昔美好

2020-01-22     古村記

浙江紹興,新昌,梅渚古村。

位於新昌縣城西南十公里處,始建於宋代,千年時光古韻悠悠。

這是一個讓人看不夠的露天「民俗藝術博物館」,古色古香的祠堂,韻味十足的古街,歷經風霜的老台門……江南古村的風韻尤其美好。

這裡是梅渚鎮第一大村,村內保留了宅前塘、更樓、庵堂、祠廟、民居、店鋪等大量明清、民國時期有價值的古建築,其梁架用材碩大,樓閣軒敞,飛檐雕梁,窗格花紋,雕飾華麗,獨具風格,堪稱是一座民間建築雕刻藝術博物館。

宋代名臣黃度的後裔黃良瑾(1297—1362),從縣城北門遷此,成為梅渚黃氏始祖。故成化《新昌縣誌·村墟》載:「梅渚村,去縣二十五里。宋黃宣獻公之子孫世居之,凡百餘家,仕宦不絕。」至於村名的來歷,民國《新昌縣誌》載:「其地古時多梅,聚落成片,故名梅渚。」而今,梅渚無梅,惟村中有400年生樟樹一株。

散步在村內,隨處可見靜美的明清和民國時期的古建築隱藏其間:明代建造的池塘,現在仍在使用;鵝卵石鋪成的古街,相當精緻考究;設計獨特的天井廂房、高牆圍護,技藝精湛的飛檐雕閣、窗欞樓台,處處都充滿韻味。

村內有明代古建築宅前塘、清代古建築下廟、黃大宗祠、旗杆台門、趙家祠堂和民國時期黃氏四房祠堂,以及有清代古建築楊家祠堂、志中台門、懷德堂、繭囪台門、懷仁堂、鑫達台門、下廟、永泠台門和民國時期蓮花庵等,算得上是新昌農村民居古建築的「博物館」。

其中黃氏大宗祠具有較高的文物價值。此為清代宗祠建築,現存正廳一進,面闊五間,椽上均用望磚鋪設,地面為條石墁鋪,廳內圓形四金柱通體石質至頂,有陰刻行書楹聯,其餘均用木質柱子。明間五架抬梁後帶雙步,八檁用四柱,前施卷棚廊。其餘穿斗式,分心前後雙步,八檁用五柱,前施卷棚廊。飛椽出檐牛腿承托撩檐枋。此建築為祀梅渚氏始祖黃良瑾所建,建築用材碩大,用料上乘,雕刻構件保存完好,內容豐富。

在村落的胡同里,藏著代代居民的歡聲笑語,這裡有二十六座老台門,每一座台門生活都不一,藏著二十六種生活。散步村間,做豆腐的老手藝人迎著黎明開始勞作,空氣中瀰漫著糟燒酒的綿香...眼中的梅渚,有著尤其美好古老的韻味。

在梅渚,總是會回想起那段童年的小時光。夏日的傍晚,端著小板凳,倚在門前,輕輕搖著蒲扇,遇見梅渚,遇見記憶里的那個童年。

漫步梅渚古村,手滑過歲月的痕跡,錯落有致的青石隱匿處,依稀可見久經風雨的粉牆斑駁脫落。推開一扇扇木窗,總能在每一個小小的事物中窺見生活的氣息。

村子很安靜,漫步在村裡的小路上,常能遇見小黃狗歡快地搖著尾巴,調皮的貓咪爬上樹枝,老人吃著家常飯卻很滿足...可能就是在就這樣的一瞬間,鄉愁猶然而生。

白牆青石的小巷,青苔漫漫。斑駁古巷流淌著時光的痕跡,訴說不盡的這古村情。

民間的剪紙又稱刻紙,最古老的民間藝術之一。剪紙是一種鏤空藝術,其在視覺上給人以透空的感覺和藝術享受。以紙為加工對象,以剪刀(或刻刀)為工具進行創作的藝術。剪紙在鄉間流傳極廣,歷史也很悠久。

煙雨中的梅渚,別有一番韻味,似淡淡的水粉,塗抹時光下的草木和巷子。

時光變遷,不變的是梅渚的水,繞著臨水居住的人家,靜靜守候風與景。

古村記整理自網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wVFm228BjYh_GJGVqeK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