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師雷茜:尋找自我,找回自我

2019-11-29     築客HOME

與中國一衣帶水的日本,在東西方文化的交融中行成了自己獨特的、享譽全球的設計文化,在建築、工業、時裝、平面等設計領域大師輩出。

這次非常有幸能來日本,以一個設計者的身份觀摩它。我們參觀了幾個非常著名的地標性建築,它們的建築空間規則給了我很多思考。

雷茜 設計總監

西寧雲尚裝飾公司

表參道——東京時尚設計中心的代名詞

參道之丘(Omotesando Hills)位於日本東京原宿,是在「同潤會青山公寓」舊址上所進行的都市再開發計劃。因位於東京著名景點之一的表參道而得名,其由建築大師安藤忠雄所設計。

建築位於道路旁邊的狹窄細長區域,此處地形斜坡,不能建造高層建築,可以說,是很難處理的建築腹地。

設計師利用一整排的樺木樹,和分三階段漸次降低的建築樓層來調和複雜地形。

走在東京的表參道,映入眼帘的是無數國際奢侈品大牌旗艦店,「他們」高傲的坐立在最顯眼的地方,令人矚目。

這條大街最搶眼的當屬安藤中雄先生設計的《表參道之丘》,其全長250米,一道長長的玻璃牆是表參道最靚眼的「仔」。

這位「靚仔」彙集、展示了奢侈品品牌的品類和設計內涵。與其他單體「帥哥」相比,「他」更像是「國際超模」,吸引著我們走向前方,一探究竟。

現代化的時尚魔都,背後隱藏著「後續」的延伸。人的一生有多種色彩。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輪迴。建築也是這樣,表參道為我們打開了日本建築設計界的大門。

伊勢神宮的千年「常若」物語

此次日本行,有幸聽到東京藝術大學橋本和幸教授介紹伊勢神宮時所提到的「常若」現象。

常若在日本已有1300年的歷史,「它」一直保持著獨有的新鮮感。每座神宮旁邊都有一片空地,其用來「遷移、仿造」原有的神宮,最近一次伊勢神宮遷移是2013年,下一次遷移2033年(20年一次遷移)。

「常若」讓建築保持了原有、長新,傳承「它」的文化,日本也培養了很多設計、修建宮殿的人才。

日本神宮建築大部分材料以木材為主,這就要求國家每年都要種樹,10年在種樹,100年、200年、300年依然再重複。有了大量的綠植,就有了良性循環,有水流入大海、流入稻田,因此,就有了新鮮的魚蝦、稻穀。

人類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自然界蘊含著世間萬物,感恩大自然造就了我們生命,感恩大自然給了我們豐富的生活所需,陽光、空氣和水。日本人用這樣一種方式表達「循環」,也正是我國文明5000年中因果輪迴的一部分。

此次日本行,滿滿的感動、感恩。回望當初自己做設計時的夢想,讓我再次拾起信念:設計作品時要有長遠考慮,物體與物體相互關係,物體與自然界相互影響,不破壞自然界,不鋪張浪費,傳遞正能量,才是我們作為設計師的責任,也是我們努力的方向。更是我們的使命!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wSGiuW4BMH2_cNUgXyY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