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術已經做好11天了,8天前引流管就拔掉了,目前他全身情況穩定。」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肛腸外科副主任葉鋒介紹的,是腸癌中晚期患者劉大伯(化名)的情況,而最讓他感到振奮的是,劉大伯的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已經轉陰了。
腸癌中晚期、新冠肺炎危重型,單看任何一種情況都是個「大麻煩」,當兩種疾病「聯手入侵」同一個人,使本就複雜的病情更加「棘手」。前不久,做好防護措施,浙大一院的「拆彈專家」們開創先河,在之江院區負壓手術室為感染新冠肺炎的劉大伯完成了腸癌切除術。
轉運病人上了ECMO
不想卻揪出更大隱患
「他是1月29日從省內某地轉院來的,當時情況很糟糕。」哪怕已經過去一個月,綜合監護室副主任醫師俞文橋的回憶里,仍是「兇險」二字,62歲的劉大伯因為呼吸衰竭,接受了氣管插管後緊急轉院至之江院區。
儘管像這樣的危重患者,浙大一院早已通過遠程會診指導救治,對病情也有所了解,但情況比想像的還要嚴重。「他氧合一直上不去,最差的時候氧合指數低於100。」俞文橋介紹,經過19天的治療,病情沒有明顯好轉,2月17日用上了ECMO(體外膜肺氧合),「隱藏的炸彈」就是從這時候開始露出蛛絲馬跡。
通過抗凝方法使血液不凝固,是ECMO治療的一個基本原則,但2月19日劉大伯出現了便血的現象,而且還是鮮紅色的血液。「患者體內肯定有出血點,必須要儘快止住,否則會危及生命。」俞文橋說,劉大伯緊急接受了腹部增強CT檢查,結果高度懷疑結腸內有一個腫瘤,如果確診,無疑給新冠肺炎的治療雪上加霜。
另一邊,浙大一院黨委書記梁廷波教授和專家組進行了多次MDT討論,認為當務之急是先要明確診斷結果,並制定了詳細的「三步走」診療方案。
一時間,浙大一院各大學科的優勢力量在之江彙集。
A計劃
內鏡先遣隊率先除障控制急性出血
「我是19日14點多接到電話要求會診,16點30分到達之江院區參與專家MDT,當天傍晚接受防護培訓後就直接進去了。」消化內科副主任、消化內鏡中心主任季峰精準地說出幾個關鍵節點。
腸鏡檢查不僅能明確劉大伯的腫瘤位置及生長情況,還能確認出血是否由腫瘤造成,能不能通過腸鏡控制出血,因此季峰的第一步工作非常重要,「考慮到他新冠肺炎合併腸道大出血,直接手術可能會加重病情,所以保守治療仍是首選。」
19日晚上18點30分,之江院區5號樓4樓重症監護室,床邊腸鏡開始。
儘管對病情有過預估,但腸鏡一做,季峰就知道:情況不容樂觀。腸鏡在視野不清情況下經過肛門進入20多厘米後,就發現巨大腫瘤沿著腸壁廣泛向腸腔內部生長,使腸腔變窄,「就像四車道突然變成單車道一樣,導致排泄物『堵車』引發腸梗阻。」季峰解釋,這個8厘米大小的腫瘤,甚至連劉大伯和他家屬都從未發覺。
季峰(右一)正在腸鏡操作
腸鏡擠過狹窄部分進入充滿糞液的腸腔,「我們大概吸出了3000毫升渾濁的糞液,他膨隆的肚子一下子癟掉了,腸梗阻就解除了」。在現場密切配合的消化內科副主任醫師沈哲和護士吳昕回憶,由於腫瘤表面組織壞死,整個瘤體表面廣泛滲血,其中多處滲血明顯,就用多枚止血鈦夾把出血最凶的地方控制住。
解除腸梗阻及暫時控制急性出血後,也為後續治療贏得了寶貴時間。20時左右治療組馬上將情況彙報給專家組,要想完全止血只能啟用「Plan B」。
B計劃
介入特種兵上場,栓塞止血
一切都像電影快放鏡頭般快速推進,專家組討論後,當晚21點,放射科副主任彭志毅的電話響起。幾秒鐘後,掛斷電話,他召集早已在之江院區待命的放射介入團隊開始作準備。此前,他們早已根據劉大伯的情況制定了詳細的預案,他們需要通過介入栓塞技術給腫瘤血管「澆水泥」封堵。
很快,監護室的醫護人員將帶著ECMO的劉大伯護送到之江院區門診1樓的放射介入導管室,彭志毅主任醫師、應世紅副主任醫師、劉光寶技師穿戴好防護用品,再穿上20多斤重的鉛衣,又套上一層手術隔離服,操作開始。
消毒、鋪巾、穿刺一氣呵成,但劉大伯的髂動脈和腹主動脈非常迂曲,這就使得微導管很難找到真正出血的血管,好在醫生經驗豐富技術嫻熟,順利找到了腸系膜下動脈的開口,並將微導管一節節分支,一直找到了腫瘤的供血動脈,這樣精細的操作可以防止找錯血管,引起誤栓。
「造影,好,染色明顯。」術中造影顯示,剛剛找到的出血位置正確,與局部內鏡留置的鈦夾位置也一致。「我們把顆粒栓塞劑打到血管里進行了栓塞,就像澆水泥那樣把血管堵住止血。」彭志毅介紹,介入栓塞暫時控制住了出血,也沒有導致腸道缺血壞死繼發穿孔,劉大伯暫時安全。
C計劃
再發出血,「拆彈專家」手術室拆彈
但這顆被意外發現的「炸彈」,似乎跟醫生們較上了勁,2月21日術後第二天,劉大伯再次發生便血。不過醫院早有應對之策,隨即實施第三方案——外科手術。
雖然是第三方案,但在梁廷波書記的帶領下,包括肛腸外科教授、主任醫師林建江在內的MDT專家團隊早已制定了詳細的手術方案,所以整個過程一點都不慌亂。戴上護目鏡、穿好防護服、套上三層手套,頗有點「拆彈專家」風采的肛腸外科副主任葉鋒告訴我們,這台手術兩個秘訣:快、准,要在最短時間內把腫瘤切除。
「病人手術還帶著ECMO,儘管術前剛剛停用了抗凝藥,但仍有很多問題需要我們協調。」葉鋒介紹,一方面做ECMO時需要抗凝,停藥時間不宜過久,另一方面停藥後藥效仍有殘餘,手術創面滲血是一大難題。所有的因素都要求,手術要快!
「由於病人身上插了很多管子,還帶著ECMO,體型較胖,我們直接選擇平臥位,開腹手術。」葉鋒說,他們放棄了慣常的截石位,開腹後整個腸管色澤發暗,而且腫瘤巨大,肉眼觀察似乎已突破腸壁外膜。
「抓緊時間,快速分離,用手術器械離斷血管和腸管。」葉鋒下達命令。此時節約時間,可減少對病人全身情況的干擾,為接下來的搶救贏得更多機會。雖然多重隔離裝備影響了視野和手法操作,但是在助手、麻醉團隊、手術室團隊的配合下,不到半小時就完整切下了腫瘤,比平時節省了一半時間。
因為術後還要使用大劑量抗凝藥,手術操作必須萬無一失。助手王衛兵說:「我們還用多根可吸收線對手術創面進一步縫合,止血效果非常確切。」整個手術不到2小時完成。
術後第1天,葉鋒查房發現,造口血供良好,術後第3天拔出引流管,術後第4天開放腸內營養。術後病理顯示劉先生是潰瘍型中分化腺癌伴穿孔至漿膜下層,並且已經形成了癌結節。
目前,劉大伯出血得以控制,病毒核酸多次陰性,病情穩定。
一場尚不能有效破解的新冠肺炎疫情,一個隱匿狡猾的巨大腫瘤。碰上一家準備充足、綜合實力強大的醫院,制定最嚴密的方案,步步緊逼、環環相扣,讓病魔無路可走。
而事實上,這僅僅是諸多危重患者搶救過程中的一個片段,這樣爭分奪秒的「浙一速度」、險中求安的「浙一智慧」無時無刻不在上演。作為全省重型危重型患者的集中救治醫院,儘管大多數患者都合併有嚴重的基礎疾病,但醫院黨委書記梁廷波教授每天都會組織全院最頂尖力量進行兩次會診,為每一個患者制定個性化診治方案,充分發揚敢打必勝、團結協作的「浙一精神」,全力以赴,保衛人民群眾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