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大理文化游|大理九位皇帝為何出家?崇聖寺三塔千年前的故事

2019-09-29     閱雲南

你眼中的大理,是什麼樣子的?

大理,在很多人眼中,是巍峨延綿的蒼山,是清澈明凈的洱海,是南詔璀璨奪目的文化,是白族姑娘純樸甜美的微笑。

甚至於《還珠格格》中紫薇所說「家家有花,戶戶有水」的地方......它是許多人心目中嚮往的詩與遠方。

但我眼中的大理,卻是凝聚了大理諸多文化的崇聖寺三塔。

都說崇聖寺三塔是大理最富有內涵的地方,在大理地區地位崇高,其他的描述都不需要,首批全國重保這個招牌便足以證明。

且在新鮮出爐的「雲南最受歡迎景區」的排名中,崇聖寺三塔位列第五,這也足以證明它的受歡迎程度。

不難看出,崇聖寺在大理乃至雲南地區,地位崇高。若要究其原因,就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說起。

NO.1 歷史文化

歷史上的崇聖寺始建於唐開元年間,據史料記載「基方七里,為屋八百九十間,佛一萬一千四百尊,用銅四萬五百五十斛,有三閣、七樓、九殿、百廈」之規模,享「佛都」之美譽。

崇聖寺歷經千年滄桑和風雨剝蝕,毀於清咸豐年間,只有三塔至今屹立不倒,故,我們今天就重點來講講三塔。

三塔正中的大塔叫千尋塔,輪廓端莊素雅,外觀和西安小雁塔、登封永泰寺塔、洛陽白馬寺塔為同一類型。

千尋塔高度為69.13米,建於唐代南詔國時期,為十六級空心密檐式磚塔,自建成起,直到1985年的這一千多年中,一直是全雲南最高的建築。

南北兩小塔建於宋,均高42.19米,為十級密檐式八角形塔。三塔呈品字形鼎立,筆直入雲,傲世蒼穹。

千尋塔前,照壁一幅,上書「永鎮山川」,傳說大理當年水患肆虐,於是立塔以鎮蛟龍為禍。

而塔中更是保存有大鵬金翅鳥金像一座,是伏龍平水的神獸,現已是崇聖寺旅遊標誌。

三塔修建至今,經歷上千年的風雨剝蝕和30多次強地震,1514年和1925年的大地震,當時大理城幾乎都夷為平地,唯有三塔巍然屹立;

明代萬曆11年的大地震,千尋塔「裂一尺許,勢如破竹」,卻又「旬日而合......」

三塔歷經多次磨難依舊屹立不倒,愈顯得難能可貴。

NO.2 帝王文化與佛教文化

大理崇聖寺,是雲南古代佛教密宗的灌頂道場,也是大理國王室的內道場,所崇之聖是密教的聖觀音。

在佛教盛行的大理國時期,百姓不論貧富,家家戶戶都有佛堂;無論男女老少,都手不釋數珠,因此,當時的大理國有「佛國」之稱。

而佛教在當時的大理地區盛行,與當時的皇室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一千多年前,崇聖寺就是地方政權「南詔國」、「大理國」的「皇家園寺」。

南詔國時期的唐貞元十八年,驃國(今緬甸)國王雍羌和王子舒難陀,在南詔王異牟尋的陪同下到三塔崇聖寺祈拜敬香,因而崇聖寺三塔成為東南亞、南亞崇尚的「佛都」。

到了大理國時期,大理國第一代國王段思平酷愛佛教,《南詔野史》說段思平「好佛,歲歲建寺,鑄佛萬尊」。

公元1056年,星邏(今泰國)國王耶多曾兩次到崇聖寺迎佛牙,大理國王段思廉以玉佛相贈。

由於大力倡導,大理佛教非常盛行。

大理國二十二代國王中,有九位出家到崇聖寺當和尚。其中第二代王段思英,即位一年就到崇聖寺出家。

在金庸的武俠名著《天龍八部》中,段氏皇族出家的「天龍寺」原型,便是崇聖寺。

這些國王固然也酷愛佛教,但主要是在爭奪王位的鬥爭失敗後的一種出路,因而史書上有「遜位為僧」、「避位為僧」的記載。

縱觀歷史,為了奪位父子相殘、兄弟相戮的現象屢見不鮮,而大理九位國王禪位出家就避免了這種悲慘結局,而且也使諸多生靈免於塗炭。

明代傳抄的大理國時期的佛教經典《大灌頂儀式卷》,就記載了國王舉行灌頂儀式的複雜場面,這麼多國王出家,在世界佛教史上是獨有的奇特現象。

因而,吸引了內地香客和東南亞、南亞香客到崇聖寺「朝聖」,崇聖寺成了東南亞、南亞推崇的「皇家國寺」。

這座遠近聞名的「皇家國寺」,推動了藏傳佛教、印度密教和禪宗等宗教文化在南詔和大理國時期得以交匯和融合,因此,大理也被社會學家稱作「亞洲文化十字路口上的古都」。

然而,崇聖寺三塔的價值並未停留在歷史階段。

1978年-1981年,國家撥款對三塔進行了歷時三年的維修加固,在這次維修加固中,維修人員在塔中清理出佛像、寫本佛經等珍貴文物680餘件。

這是至今為止發現的最豐富的、最重要的一批南詔、大理國時期文物。這些文物成為研究南詔國和大理國的歷史資料。

而除了在塔內發現的文物之外,砌塔的塔磚亦是與眾不同的,塔磚上布滿了佛教密宗的各種各樣的梵文和漢文的經咒。

NO.3 民族文化

建在大理這個白族人民的主要居住地,崇聖寺三塔自然而然也就染上了一些民族文化。

崇聖寺佛像以《宋代大理國畫工張勝溫畫卷梵像》等為藍本按大理多元文化、佛教禪宗密宗兼容的特色布局雕塑589尊件佛像法器。

而這幅《張勝溫畫卷》,專家曾將它與同時代的《清明上河圖》譽為「南北雙絕」。現以劍川木雕的形式刻制出來,陳列在大雄寶殿。

崇聖寺的建築群落採用細白麻石和青草石進行牆地面鋪貼和台階踏步的支砌,柱礎佛台均用大理石漢白玉,整個群落石料整齊劃一恢弘大氣,體現大理石文化特色。

除此之外,崇聖寺三塔景區中供奉的大黑天神也帶有著濃烈的民族色彩。

相傳大黑天神原來不是那麼黑,它是為了解救生活在大理的民眾,把肆虐的瘟疫吞入腹中,所以才變成了現在的樣子。

大理白族人民為了紀念它,所以給它塑了雕像。這正是大理人民本主文化的體現。

以上便是崇聖寺三塔在大理地區乃至雲南地區地位崇高的部分原因,寥寥數語,不足以闡述全貌。

但崇聖寺三塔確實是一個寶藏景點,初見是一種體會,了解了它背後的故事,再去遊覽,又是另一種體會,此去大理,實在是不容錯過。

【編輯】閱雲南·阿九

【備註】轉載本文請註明出處,圖片未經允許禁止用作商業用途,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wQsagW0BMH2_cNUgTJL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