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國玉璽,國之重寶。秦之後,歷代帝王皆以得此璽為符應,得之則象徵其「受命於天」,失之則表現其「氣數已盡」。凡登大位而無此璽者,則被譏為「白版皇帝」,顯得底氣不足為世人所輕蔑。
以時限之下限來說,自宋元之後,傳國玉璽消失無蹤,從此再未出現,令人惋惜。以時間之上限來說,傳國玉璽來自於一塊世人皆知的珍寶——和氏璧。
相傳在春秋時期,楚人卞和有一次在楚山時,看見山中的青石上有一隻鳳凰在休息,根據「鳳凰不落無寶之地」的說法,他就認定那塊青石中必有寶玉。
於是,楚人卞和曾先後兩次向兩代楚王進獻這塊石頭,但兩位楚王均不識寶物,以為是塊石頭,並以欺君之罪先後砍去了卞和的左右腳,到第三位楚王上台,他依然執著的又將璞玉奉上。
這回楚文王沒有急著要砍他的胳膊之類,而是命人剖開石頭,一塊驚世寶玉果然出現在楚國君臣面前,為了表彰卞和的忠誠,寶玉被命名為「和氏璧」。
這段故事,最早見於《簡子·大略》篇,其學生在《韓非子·和氏》中記載很詳細:
「韓非子云, 楚人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獻之厲王,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為和誑,而刖其左足。厲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而獻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以為和為誑,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璞而哭於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淚盡繼以血。王聞之,使人問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溪哭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寶玉而題之以石,貞士而名之以誑。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寶焉。命曰和氏璧。」
這段文字至少給我們提供了以下信息:
1:這塊原石的皮子完全包裹著玉的,所以才有兩位楚王「以為石」的條件。
2:原石具有一定的體積和重量,這才需要「抱璞」;
3:原石產於「楚山」即楚國之山中;
後來的事兒大家都知道了:秦收六國,以和氏璧造傳國玉璽,稱始皇帝。
這些年的電視劇中不乏有和氏璧的各種形象,這些道具畫風完全不一致,比如有這樣的:
不好意思,放錯圖了,是這樣的:
有這樣的:
還有這樣的……
是不是感覺都不怎麼靠譜?那真正的和氏璧到底什麼樣子呢?
五代時,前蜀道士杜光庭《錄異記》卷七「異石」中,終於有了對和氏璧外觀的描述:
「歲星之精,墜於荊山,化而為玉,側而視之色碧,正而視之色白,卞和得之獻楚王,後入趙獻秦。始皇一統,琢為受命之璽,李斯小篆其文,歷世傳之」。
假設這段描述是靠譜的,那兒麼這就是歷史上第一次對和氏璧外觀的直接描述,以當時的物產條件來看,有這麼幾種寶石符合條件。
綠松石說
可能指數
「側而視之色碧,正而視之色白」。如此形容,與綠松石的外觀特徵有幾分相似。而且和氏璧是產自荊山,綠松石也產於荊山,與文獻對的上號。
綠松石在古代價值高昂,經常被用作於貴族們的美飾與鑲嵌物。但是有一點對綠松石說不利的條件:綠松石在荊山產量比較高,屬於較常見的玉石,不符合和氏璧「絕世珍稀」的描述。
綠松石項鍊 戰國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獨山玉說
可能指數
獨山玉的主要礦物質是斜長石,有很多種顏色,從正面來看是一塊白玉,而從側面則可以看到白玉,綠玉,紫玉等色彩。「側而視之色碧,正而視之色白」也許是指這個意思。
獨山玉產於河南南陽,但是記載中說和氏璧產於荊山,荊、楚同指今天湖北附近,二者地理上存在較大偏差。當然,卞和在南陽發現璞玉,然後帶回楚國的可能性也並非沒有。
拉長石說
可能指數
從和氏璧的外形上來看,傳說中和氏璧「歲月之精,墜入荊山,化而為玉。側而視之則碧,正而視之則色白。」說明和氏璧在不同角度顏色會發生變化,這是拉長石的特質。
從產地來看,我國湖北省曾經發現過拉長石的存在,與和氏璧的產地吻合,存在著很大的可能性。
和田玉說
可能指數
回到故事本身,和氏壁起初是一塊無人認可的璞玉,美玉藏在石頭之間,外表上看上去和石頭沒有區別,在玉石家族中,和田玉就經常表現出這種「石包玉」的特點。
從外表看,這就是塊石頭
這裡要澄清的一點是,和田玉在以前並不專指新疆和田出產的玉石,那是在清代將和田玉的供給線完全納入國家版圖以後的事兒。其實非出產自新疆的類似玉料,早在石器時代就存在了。
和田玉查海玉匕 新石器時代
今天在地質學上,把透閃石成分占98%以上的玉石都稱為「和田玉」而非以產地來論。在當時,這種廣義上的「和田玉」,可不是那麼容易發現的,所以符合和氏璧稀世珍寶的說法。
當然,以上內容也都僅僅是根據文獻所進行的一些合理推測,並不是說一定就是這四種之一。也許只有某一天,被確鑿證明是傳國璽的那件國寶橫空出世,才能真正終結和氏璧的材質之謎。
點擊圖片,或者識別圖中的二維碼即可進入「廣西衛視收藏馬未都」頭條號,觀看《寶物有故事》節目
註:我們致力於保護作者版權,本文部分圖文整理自網絡,無法核實真實出處,如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繫小編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