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面積並不大,只有24.4萬平方公里,與我國的廣西相當。但英國卻又分為四部分,即英格蘭、蘇格蘭、威爾斯、北愛爾蘭,其中英格蘭、蘇格蘭、威爾斯加起來就是大不列顛,所以英國的全稱是「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
事實上,我們所說「英國」其實是用「英格蘭」代指整個「聯合王國」,而且與我們想像的不同,蘇格蘭和愛爾蘭併入英國的時間也並不長。這一點從英國國名的不斷變更便能看出來:
- 英格蘭王國(927-1707)——只有英格蘭
- 大不列顛王國(1707-1800)——吞併蘇格蘭
- 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1801-1921)——合併愛爾蘭
- 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1922—今,1927年正式改國名)——南愛爾蘭獨立,即今愛爾蘭共和國
同時,還有英國國旗隨時間的變化而不斷變動:
接下來,我們便來梳理一下蘇格蘭與英格蘭千年來的恩恩怨怨。
1、凱爾特人與日耳曼人
在英國的四大板塊中,英格蘭是日耳曼人,蘇格蘭以及威爾斯、北愛爾蘭是凱爾特人。
日耳曼人、凱爾特人,還有斯拉夫人曾被羅馬帝國並稱「三大蠻族」,他們都屬於印歐語族,廣泛的分布在羅馬帝國的北方。與我國的秦漢時期相比,我們可以把他們與漢朝北方的匈奴、鮮卑、烏桓類比。
凱爾特人曾廣泛的占據歐洲西部,包括今日的法國、西班牙、英國等地,日耳曼人則分布在德國和北歐。隨著羅馬的不斷擴張,生存空間首先受到擠壓的是位於法國的凱爾特人,這便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凱撒遠征高盧(即法國),時間在公元前58-前51年。
凱撒征服高盧後,羅馬大軍接著揮師北上,進入了大不列顛島,但這次入侵併未成功。之後又經過長時間的戰爭,直到公元43年,羅馬皇帝克勞狄一世率軍征服了不列顛,從此不列顛成為羅馬帝國的「不列顛尼亞」行省。
從文明史的角度來說,是羅馬帝國將不列顛帶入了文明時代。不過羅馬並未占領不列顛島全境,其占領的地區大致就是今日的英格蘭地區,北方以哈德良長城與凱爾特人為界。
羅馬對不列顛的征服,進一步壓縮同時也奠定了了凱爾特人的生存空間——也就是今日的蘇格蘭、愛爾蘭、威爾斯。
2、日耳曼人進入大不列顛
對於大不列顛來說,日耳曼人其實是後來者。
歷史進入公元4世紀,日耳曼人在匈人的驅動下不斷南下侵擾羅馬帝國。為了抵抗北方「蠻族」的入侵,公元409年,羅馬帝國將不列顛的駐軍全部撤離。
羅馬軍團的撤離,給了不列顛島北方的凱爾特人機會,他們開始出兵打擊依然生活在不列顛島上的羅馬人。羅馬人抵抗不了凱爾特人的進攻,於是開始招募僱傭軍,這便是盎格魯撒克遜人——日耳曼人的一支。
無數的歷史事實證明,請神容易送神難。盎格魯撒克遜人擋住了凱爾特人的進攻,同時也將自己變成了大不列顛的主人。
至公元7世紀,這些盎格魯撒克遜人在今日的英格蘭地區相繼建立了七個王國:
- 諾森布里亞,東盎格魯王國、默西亞王國——盎格魯人所建
- 薩塞克斯王國(南撒克遜)、韋塞克斯王國(西撒克遜)、埃塞克斯王國(東撒克遜)——撒克遜人所建
- 還有一個肯特王國——朱特人所建
朱特人也是一個日耳曼人部落,但人數較少,所以不能與盎格魯撒克遜人相提並論。
七國時代
公元7~9世紀,是英格蘭歷史上的「七國時代」,也是英格蘭逐漸形成的時期。
3、蘇格蘭和英格蘭的形成
公元843年,大不列顛北方的蘇格蘭王國形成。
注意這個年份,這一年在歐洲大陸,查理曼大帝的帝國一分為三——西法蘭克王國、中法蘭克王國、東法蘭克王國,並奠定了法國、義大利、德國的雛形。
但英格蘭的形成卻並沒有這麼快。
公元8世紀至公元11世紀中期,近三百年的時間是西歐歷史上的「維京時代」。
維京人,也就是北歐的「斯堪的納維亞人」,也就是今日的丹麥、挪威、瑞典人,同樣是日耳曼人的一支。如果說羅馬時期凱爾特人和日耳曼人是「蠻族」的話,那麼在中世紀,「維京人」——海盜便是文明世界眼中的「野蠻人」,他們的「龍頭戰船」曾是西歐各個國家的噩夢。
公元1016年,維京人——丹麥人克努特大帝奪取英格蘭王位,成為「全英之王」,這個海盜帝國的克努特大帝還是丹麥國王和挪威國王,他在位期間是北歐海盜的鼎盛時期,也是英格蘭第一次形式上統一。
維京人退出不列顛之後,英格蘭自身統一的進程加速,可是最終統一英格蘭的卻並非「七國」中的任何一國。公元1066年,法國諾曼第公爵威廉率軍入侵英國,同年10月進入倫敦,加冕為英王威廉一世,史稱「征服者威廉」,這便是英國歷史上的諾曼王朝,威廉也被視為第一位真正意義上的英格蘭國王。
不過,維京人也好、諾曼人也罷都是日耳曼人,諾曼人本身還是維京人的一支,所以二者對英格蘭的入侵併未改變英格蘭本身的民族屬性。
至此,不列顛島上的英格蘭和蘇格蘭全部形成,二者一南一北,從此征戰不休。
4、蘇格蘭和英格蘭的合併
公元1072年,征服者威廉在占領英格蘭之後便隨後北上入侵蘇格蘭,蘇格蘭戰敗臣服。
從此,對於蘇格蘭來說,如何避免被英格蘭吞併是頭等大事;而對於英格蘭來說,其實英法爭霸才是永恆的主題。
公元1290年,蘇格蘭王國絕嗣,英格蘭國王長腿愛德華一世趁機出兵占領蘇格蘭。好萊塢電影《勇敢的心》的背景便是這一段歷史,電影中華萊士是蘇格蘭的民族英雄,一聲「freedom」燃起了蘇格蘭反對英格蘭統治的熊熊火焰。
為了對抗英格蘭,蘇格蘭長期與法國結盟,戰爭一直持續到公元1603年。這一年,英格蘭女王伊莉莎白一世逝世,其指定的繼承人是蘇格蘭在位國王詹姆斯六世(他是伊莉莎白的甥孫)。從此,英格蘭與蘇格蘭形成共主聯邦(Union of Crown)。
至公元1707年,蘇格蘭王國與英格蘭王國正式合併為大不列顛王國。
所以,蘇格蘭正式併入英格蘭也不過312年的時間而已。
蘇格蘭與英格蘭在歷史上本就是兩個國家,蘇格蘭是凱爾特人,英格蘭是日耳曼人,數百年的戰爭使二者成為「生死冤家」,歷史上蘇格蘭便曾經爆發兩次獨立戰爭,獨立意識也可謂「源遠流長」。
西方文明的民族自決制度是一把雙刃劍,二戰後一個個民族國家如雨後春筍般誕生,蘇格蘭的民族意識也由此被喚醒。不過單看從2007年開始的蘇格蘭獨立運動的話,其實與「北海油田」的發現也有關,蘇格蘭不想與英格蘭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