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印象:娟娟出素手,銀鐲腕生香

2020-06-30     淮北綜合廣播

原標題:淮北印象:娟娟出素手,銀鐲腕生香

濉溪老街的銀樓在淮北是出了名的!成色足,質量好,價格不高,因此,本地人喜歡,有些外地的人也慕名而來。老街銀樓是名副其實的銀樓。銀鐲子,銀戒指,銀項鍊,銀筷子,銀碗,銀杯。還有給寶寶戴的銀項圈銀鎖,應有盡有。

老街銀樓里沒有營業員,看店的通常只有一個人,既是老闆,也是銀匠師傅。師傅看到客人進店,並不會招呼,只是忙自己的,客人看中哪款,會說,我看下這個。師傅聽了便不緊不慢地打開櫃檯,取出來交給客人。客人接了,先會拿在手裡看看花紋美不美,做工精緻不精緻,然後再戴上看看好不好看,最後還會放在手心裡掂掂,看分量沉不沉。師傅看到這一幕,便會說,放心,我家的銀子成色足,都是3個9的,925的也有,價格比這便宜,純度就差點了。客人聽了這番話,便說,我要3個9的,要就要個成色好的。講究的客人還會再問:這都是手工打的嗎?師傅很實在,說,有的是機器批花,有的是手工打的。你看這邊的,這樣的都是我手工打的。說著用手指著幾款銀項圈,銀鐲子和銀戒指,說,你看,這樣的,我都能打出來。客人把眼光轉到那幾件銀飾上,發現一對漂亮的銀鐲子,沒有花紋,不開口,俗稱:推拉鐲。客人眼睛一亮,說,這個好,給我打一隻這樣的。我就要手工打的,機器做出來的總覺得少了點味道。師傅笑著說,你眼光真好,這鐲子是實心的,看著普通沒有花紋,打起來可是費工夫。你要多重的?你戴的話40克以內就夠了!客人說,那就給我打吧!

在老街銀樓打銀子須得沉住氣不能急。手工打造一件精美的銀飾並不是個簡單的活兒。從融銀、鍛打到成品,需要師傅的精雕細琢。

單說鍛打,就很費時費力,把一根短短的長方形銀條變成一隻圓鐲,那得師傅用小錘一錘一錘敲出來,直到把銀條敲成圓柱狀,經過上千錘的敲打,一個手鐲的雛形才算完成。這一步看似簡單,其實絲毫馬虎不得,打成圓柱體是最考驗基本功的,如果打的不圓就會影響手鐲的整體效果,手鐲表面也會不平滑,所以,必須得敲出那份精細,鍛打這一步才算完。後面還得用銼刀一點一點地銼磨,直到銼得表面平滑沒有一點突起才能圈成圓形。接下來還要清洗拋光,每一個步驟都得仔細,師傅很投入地制,客人等待也不覺得枯燥了,往往被這一道道工序吸引,覺得師傅的手藝真好真高!直到把銀鐲子套在手腕上,看著那一抹素白的光在腕間疏離地游移,臉上露出笑容,這才滿意地離開。

娟娟出素手,銀鐲腕生香。在濉溪老街的銀樓里,始終有這樣一群人,他們在機器文明大潮的衝擊下,並沒有丟掉傳統技藝,他們一錘一錘地用真誠和匠心堅守著一份執著。把精、氣、神都傾注在手中的銀子上,和著鐺鐺的敲打聲,他們製成的銀飾被賦予了靈魂,也就有了生動的光華。這匠心製作的每一件作品都是值得擁有與讚美的。

監製:耿艷秋 丁偉

編輯:姚弘

朗讀者:葛蔚蔚

合成:姚靜

微信編輯:柳倩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wGZfA3MBd4Bm1__YxFZ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