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其實歷代皇帝都是披著儒家皮的法家

2019-07-06     夢露居士

夢露居士為你解讀國學經典,點擊關注閱讀系列文章。


先秦時代,秦國任用法家,國富兵強,以虎狼之師席捲六國,統一天下,結束了春秋戰國長達數百年的戰亂。然而秦朝並沒有存在太長時間便被漢朝取代了。漢武帝採納了董仲舒的建議,獨尊儒家思想,摒棄其他各家學說,被後人稱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自此儒術成為封建王朝的統治思想。

董仲舒


歷史真的選擇儒家而摒棄了法家嗎?其實並非如此,因為中國的統治之術從秦朝以來便是「陽儒陰法」,即表面上尊奉儒家,實際上實行法家那一套。

儒家與法家的區別,在於他們對人性的預設不同。

儒家認為,人性本善,只不過由於現實的誘惑太多,引起了人的慾望,帶壞了人心。儒家相信,只要經過正確的教育,任何人都可以變成好人。所以儒家重視對民眾的教育,重視個人的能動性與價值。

儒家認為,君主和臣子直接雖然有地位的尊卑差別,但卻不是赤裸裸的奴役與被奴役,而應該保持一種和諧的關係。孔子說: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論語•顏淵》)

首先要求君主像君主的樣子,然後才是臣子有臣子的樣子。孔子認為,統治者自身行得正,哪怕不下命令百姓也會追隨你;相反,如果統治者自身不正,哪怕下了命令,百姓也不會遵從。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子路》)

孔子

孟子也說,君主善待百姓,讓百姓能吃飽穿暖,百姓就會追隨君主,戰無不勝;如果君主剝削壓榨百姓,百姓就可以反抗君主的暴政。

法家則認為,人性本惡,人人都是為利而相互算計、相互傾軋。如法家人物韓非子輕視孝悌等價值觀念,他說:

父母之於子也,產男則相賀,產女則殺之。此俱出父母之懷衽,然男子守賀,女子殺之,慮其後便,計之長利也。(《韓非子·六反》)

也就是說,韓非子認為父母與子女之間只有利益的算計,而沒有感情。所以法家重視用法令賞罰去約束和規範民眾,讓人成為君主統一天下的工具。

韓非子指出,君主要掌握三種工具:法、術、勢。

法即公開的法令:

法者,憲令著於官府,刑罰必於民心,賞存乎慎法,而罰加乎奸令者也,此臣之所師也。(《韓非子·定法》)

術是不公開的權術:

術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責實,操殺生之柄,課群臣之能者也(《韓非子·定法》)

而勢則是君主尊貴的地位:

君持柄以處勢,故令行禁止。柄者,殺生之治也;勢者,勝眾之資也。(《 韓非子·八經》)

君主只有同時掌握了這三者,才能統御臣民。所以法家的統治術主要是三點:首先,塑造君主的絕對權威,把權力集中於君主之手;其次,頒布法令,獎賞那些君主鼓勵的行為,懲罰那些君主反對的行為,就能讓百姓服服帖帖的聽君主的話;最後,君主還得學習帝王心術,用種種權術手段來調教大臣們,比如在兩派之間居中制衡,拉一派打一派等等。

韓非子

大家可以看到,法家的方法是效率很高的,他們利用里人心的弱點,即趨利避害變成了忠心耿耿的奴僕,甚至是機器。這比只注重道德說教的儒家不知高到哪裡去了。所以採納了法家學說的秦國以虎狼之師席捲天下,掃滅六國,最終統一中國。

法家那一套確實有用,但是也有很大的問題。

法家只用賞罰來規範百姓的行為,就抹殺了百姓的道德感,把百姓變成了只知趨利避害的動物,即孔子所說的「民免而無恥」。

法家思想奠定了秦國人價值觀的基礎,秦國百姓的倫常與親情觀念一度十分微弱,漢代人賈誼記載秦時風氣:

借父耰鉏,慮有德色;母取箕帚,立而誶語。抱哺其子,與公並倨;婦姑不相說,則反唇而相稽。(《漢書》第八冊)

父親向自己接了農具,便常露出施恩的表情,母親拿了自己家的掃帚簸箕,便常惡語相向,公媳、婆媳之間也關係緊張,時常口角。這些描述雖然可能帶有文學性的誇張,但也可看出在法家的影響下,秦國百姓的親情淡薄到了一定程度,給漢代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秦始皇


有學者評價以商鞅為代表的法家政治理論:

根本背離了社會控制與整合必須是『大眾想法』或大眾共識的基礎的原則,背離了有效的社會控制與整合思想是作為一個社會人們的共同信仰、價值觀的基本特徵,儘管在戰爭情境下是有著一定效用的,但是這種以人為牲的立場,其缺陷也是顯而易見的。(李禹階主編:《秦漢社會控制思想史》)

百姓能因為利益而服從命令,就能因為利益而犯上作亂。而且法家強調君主的權威,又用法、術來捍衛君主的權威,這就給了君主以濫用權威的機會。如果君主是有為的明君還好,如果君主是無道昏君,就會肆意奴役、壓榨百姓,讓百姓不堪重負,揭竿而起。

其實,秦朝二世而亡,也是因為這個原因。當年劉邦進入關中,受到了關中父老的歡迎,說明就算是秦國人也早已不堪忍受皇帝的剝削了。

劉邦


所以後來的統治者們都學乖了,他們繼承了法家的政治學說,這被稱為「帝王之術」。但是他們又為法家的制度披上了一層儒家的外衣。一方面,統治者用改造過的儒家思想,如三綱五常,給百姓洗腦,讓他們自覺維護君主統治,不願犯上作亂。另一方面,君主又號稱自己遵守著儒家的教誨,以仁愛治天下,勤政愛民。

歷史真的選擇了儒家而不是法家嗎?

當然不是。統治者們只是在表面上尊崇儒家,但實質運用的還是法家的統治之術。所以朱元璋見到最純正的儒家思想——孟子的學說後,會大發雷霆,認為孟子鼓勵百姓犯上作亂。因而朱元璋把孟子搬出了文廟,還命令大臣刪去了《孟子》一書中批評君主的那些言辭。

朱元璋

一切有為法,如夢亦如露。我是夢露居士,為你解讀國學經典。點擊關注,閱讀系列文章。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wCKC7mwBJleJMoPMf9r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