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羅,丁丁上線啦!
今年以來,A股畫風大變,2017年漲幅驚人的50指數在2018年前八個月下跌了14%,很多藍籌股像格力電器、貴州茅台、伊利股份等,今年都出現了20-30%的下跌。
而2017年跌得慘不忍睹的科技股,在今年漲勢生猛,特別是國產晶片概念、人工智慧概念等股票,出現了很大漲幅。
很多受2017年大藍籌風格影響從創業板割肉追藍籌股的股民,今年又被市場教育了一頓,左右各挨了一記耳光。很多股民自嘲說:剛剛揮刀自宮準備做太監,突然大清朝沒了,民國來了。
還有更多股民開始經受不住誘惑,琢磨是不是要把手中的績優股換成科技股、換成創業板股票。今天丁丁想和你聊一聊科技股真是牛股集中營嗎?為了這個研究,
丁丁拉了一下A股十倍股,發現那些漲幅超過十倍的公司中,真正屬於科技股的並不多。在過去十年里,十倍股最多的是消費股,如格力電器、伊利股份;其次是醫藥股,如恆瑞醫藥、華東醫藥;當然,還有地產股,因為過去的十多年是中國房地產的黃金時代,像萬科這樣的公司漲幅也非常驚人。
反過來看科技股,從最早1999年的網絡股行情到2015年的「網際網路+」、「AR、VR概念」等,大多數概念炒作到最後都是一地雞毛。這裡邊有幾個非常有名的科技股,像同方股份、京東方,曾經都是基金經理和股民的愛股,身披高科技公司的光環,但投資回報卻都是乏善可陳。同方股份,2007年時最高股價是15元,十多年過去了,現在股價是9元;京東方,2007年時最高股價是10.2元,十多年過去了,現在股價是3.7元。
為什麼科技股看上去很性感,但卻未必是好的投資標的呢?丁丁總結了一下,原因大概有:
第一,單純的技術公司的護城河不深,需要落地為產品能力、營銷能力才能構成很深的護城河。
企業有了一定的領先技術,並不代表他們有能力把技術轉化為企業盈利,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科大訊飛,有一定的技術領先優勢,但是盈利能力並不強。科技公司如果沒有盈利能力,就很難保持自己的技術領先優勢,因為技術領先需要投入、投入就需要花錢。
反過來,一些有著超強盈利能力的科技公司,能夠憑藉自己的充裕資金,重金投入研發,甚至重金挖團隊,快速實現技術趕超。譬如在人工智慧領域,雖然有很多技術公司暫時處於領先置,但隨著BAT這樣的公司在人工智慧領域的發力,這些技術公司很快就面臨生存危機。
第二,技術本身的疊代很快,科技公司的領先優勢往往很短暫。
丁丁經常開玩笑,今天還是高科技,明天就是落後產能了。這樣的例子很多,譬如當年顯像管顯示器被液晶顯示器取代,LCD被LED取代,LED又要被OLED取代。每一次技術更新疊代的代價,都是曾經叱吒風雲的「高科技公司」的沒落甚至死亡。昔日的科技巨頭諾基亞、摩托羅拉、柯達,現在都已風光不再。
但消費品行業不是這樣,一旦消費品公司建立起強大的品牌和營銷網絡,競爭優勢會持續很長時間。這就是為什麼消費品行業容易出長期大牛股的原因。
第三,科技股的估值往往很貴,A股對科技股的選美標準。
在於「性感」——概念的市場是否足夠大,還在於是否足夠的「朦朧」——難以證偽。越是性感、越是朦朧,估值就給的越高。A股曾經炒作過的高科技題材數不勝數,像最近的晶片概念、區塊鏈等等,這些公司的共同特點,就是一個字「貴」,市盈率動輒五十倍六十倍,甚至上百倍。但因為估值太貴,基本上這些概念股給投資者留下的都是一地雞毛……
第四,我們的科技企業,不少在商業模式上稱雄,但在核心技術上往往受制於人。
譬如我們A股有一家著名的基因測序公司,其實公司並沒有太多技術壁壘,因為基因測序行業中,最有價值、最有壁壘、也是最賺錢的,是生產測序儀器的供應商,現在主要被幾家國際廠商所壟斷。所以有專家評論:「基因測序行業在中國就是勞動密集型行業,賺個加工費,大頭利潤都被國外的測序儀廠家拿走了。」沒有核心技術,是我們很多科技公司永遠的痛。講了這麼多,當市場又開始從價值、基本面轉向概念、題材的時候,
丁丁只是想提醒你,當你要投資科技股的時候,
你要想一想以下三個問題:
第一,這家科技公司有沒有把領先技術轉化為產品、轉化為銷售,最終落實為企業盈利?
第二,這家公司的技術領先能否持續?有沒有潛在競爭對手超越他?有沒有潛在新技術顛覆他?
第三,更重要的是,這家公司的估值是否合理?動輒上百倍的市盈率是否已經完全透支了公司的美好預期?
想清楚了這些問題,再投資科技股,你的勝率就會大大提高!
如果你有任何疑問可隨時聯繫丁丁,丁丁會在第一時間給你答覆,堅持原創不容易,你的關注和分享就是丁丁創作的最大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