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里娜,和最愛的人拍最好的電影,卻無法走到最後……

2019-12-22   新歐洲

作者:皮皮蝦

上個周六,法國女演員安娜·卡里娜(Anna Karina)因癌症去世,享年79歲。

法國文化部長Franck Riester在推特上動情地說:「今日,法國電影成了孤兒,它失去了一位傳奇。

相信很多年輕的小夥伴看到安娜可能會一臉懵逼,這是誰呀?

今天歐洲菌就來介紹一下這位傳奇女演員。

對於安娜的第一印象,首先來自於她美麗,一對湛藍色的明眸牢牢吸引人的視線。

她有一點嬰兒肥,眼神清澈,整個人很明艷,但不帶有攻擊性,笑起來的時候,親和力滿分。

她也深知自己的優勢,化妝的時候用深眼線和假睫毛強調眼部,其他部分的妝容都很淡。

因為美麗的面龐,年輕的安娜深得廣告商的喜愛,眾多大牌廣告的邀請絡繹不絕,比如可口可樂,Pepsodent,Palmolive等等。

香奈兒女士很喜歡這個小姑娘,請她拍廣告的同時,還幫她取了藝名Anna Karina,她的原名叫Hanne Karin Bayer。

雖然被提及次數不多,如今的時尚圈,安娜的影響依然不小。

英國時尚博主鍾小姐曾說,對她打扮影響最深的電影之一,就是安娜飾演的《女人就是女人》。

拋開這本電影,波波頭、狗啃劉海,這些都是安娜曾經玩剩下的……

條紋衫、格子外套,這些最近又翻紅的復古元素,也是安娜當時的必備行頭。

大膽的紅藍撞色搭配,算是六十年代,安娜帶起來的一股風潮。

如今時尚圈裡,不少博主依然也喜歡這種強烈但不失和諧的搭配,比如法國博主Jeanne Damas。

當然,作為法國新浪潮代表女神,安娜本人可不止於好看的皮囊。

看她的表演是一種享受。僅僅一個眼神,就能傳遞出兇狠、悲傷等人物內心豐富的情感,可不是一般花瓶女演員可以比的。

安娜·卡里娜,和最愛的人拍最好的電影,卻無法走到最後……

而這種表演上的深刻,和她早年「疼痛型」的個人經歷是分不開的。

安娜出生在丹麥,家庭並不富裕。媽媽是個裙子店的小老闆,爸爸在她出生後不久,就離開了他們。

三歲以前,安娜被交給外婆撫養,四歲之後,甚至一度被交給寄養家庭。

回首往事,安娜說她小時候「極度渴望被愛」。

這種愛而不得,讓年輕的安娜很痛苦。17歲時,安娜和母親大吵一架,背井離鄉,南下來到了巴黎。

本以為巴黎這場盛宴總有自己的一個位置,然而到了巴黎後,她才發現生活並不容易。

由於根本不會說法語,最初安娜難以在這座城市,找到一份足以立足的體面工作,只能流落街頭。

但是可能上天也覺得,埋沒她的美麗實在是太過分,於是工作從天而降。

一天,她坐在雙叟咖啡館,星探被她的容顏吸引,忍不住向她要了幾張照片。

靠著幾張照片,她獲得了模特這份工作,開始為Elle,Marie Claire等知名雜誌工作,後來還認識了Pierre Cardin等時尚圈大咖。

模特的工作沒做多久,她再一次因為美麗的面容交了好運。

這次年輕的導演讓-呂克·戈達爾(Jean-Luc Godard)看中了她在肥皂廣告中的表演,希望她飾演自己電影中的一個小角色。

由於電影中需要裸露扮演,安娜義正言辭地拒絕了。

戈達爾詢問時,還回懟:「你瘋了嗎?我當時在拍攝時穿了泳衣的。只是在你想像中,我是裸著的。

戈達爾也不惱,三個月後,再一次找上了安娜。這次要她拍攝一部電影,特彆強調,沒有裸露鏡頭,是個政治題材片。

在很多年後,安娜的講述下,完全就是霸道總裁和小白兔的故事

他開門見山地說:「你被僱傭了,明天來簽合同吧。」

安娜說:「我還未成年,我不能簽

安娜·卡里娜,和最愛的人拍最好的電影,卻無法走到最後……

最終,為了讓安娜簽字,戈達爾付了她媽媽的機票,讓她來巴黎給安娜簽字。

很多年後,談起這段往事,安娜講述時還會嘴角含笑,時不時有點害羞,仿佛還是少女,記憶還是昨天發生的那樣鮮活。

這本電影就是後來的《小兵》,之後她又參演了戈達爾的《女人就是女人》、《法外之徒》、《狂人皮埃爾》等7本電影。

戈達爾的拍攝手法很是不同,音樂的使用、剪輯的方式等都很有創新性。

沒經過專業訓練的安娜很快適應了這種拍攝方式。她說,戈達爾作為一個有著導演和演員雙重身份的導演,很會操控演員,能讓情感看起來很自然。

這7本電影,每本都很經典,戈達爾和安娜相互成就。

戈達爾多年後被譽為新浪潮運動的奠基人之一,安娜也成為新浪潮電影的代表演員。

71屆坎城電影節海報製作時,用的元素還是當時安娜飾演的電影《狂人皮埃爾》的劇照。

他們的電影影響深遠,之後很多大導演也愛致敬他們拍攝的電影,比如昆汀《低俗小說》中的舞蹈,就是致敬《法外之徒》中的這個橋段

因為電影上的合作,生活中戈達爾和安娜很快在一起了。

在1961年拍攝完《小兵》之後,兩人喜結連理。郎才女貌的搭配被法媒《獨立報》譽為:「1960年代最登對的一對情侶。

雖然外人看似登對,但是這段婚姻背後卻並不和諧。

安娜常常生病,戈達爾常常一聲不吭地就閃人,結婚僅僅5年,兩人就離婚了。

離婚後,安娜和戈達爾再也不來往了。

後來採訪的時候,安娜說:「我們的確有個偉大的愛情故事,但是我們是如此不同。他比我大了10歲,他很怪,會突然離開,然後三周後回來。當時我是個年輕的女孩,甚至未滿21歲,我知道他不是想要傷害我,但是這的確傷害了我。他把我逼得有點瘋了。

雖然這樣,但是在老年的安娜口中,她沒有恨意,她說和戈達爾的合作讓她快樂,這些電影中的角色是如此不同,這是我喜歡的原因

在離開戈達爾後,安娜也參演了一些其他導演的電影,甚至出版了一些歌曲,但是成就始終沒有超過在和戈達爾在一起的時候。

她又嫁了幾次人,離了幾次婚,最終和第四任丈夫走到了最後。

回顧安娜的一生,對於外人來說,離開戈達爾之後的一切都無足道矣。

最會銘記的是她和戈達爾的相遇。

他們兩個就像彗星一樣,彼此都是那麼燦爛,碰撞的一刻,迸發出了巨大的能量,照亮了新浪潮電影,照亮了法國的60年代。

然而相遇總是短暫,兩顆同樣敏感、細膩的心靈,在一起久了就是容易受傷,分開是最無奈,也是最正確的選擇。

不過,他們曾經的愛情,曾經的電影成果會永遠被世人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