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宋揚 來源:中國礦業報
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西南項目辦近日組織專家對中國地質調查局礦產資源研究所承擔的「西藏班公湖-怒江成礦帶銅多金屬資源基地調查」二級項目進行終期考核,最終結果為優秀。
2016~2018年,該項目由資源所牽頭,中國地質調查局成都地質調查中心、地質力學研究所,西藏地勘局、四川省地勘局、吉林省地調院、福建省地調院、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吉林大學、成都理工大學、加拿大拉瓦爾大學、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大學、美國俄勒岡州立大學等協作,取得以下系列重要成果。
一是理論創新指導找礦取得新突破。以斑岩-淺成低溫熱液-矽卡岩型銅多金屬礦為主攻礦床類型,建立了「多龍式」斑岩銅礦成礦模式和與早白堊世島弧型中酸性火山岩-淺成岩組合有關的銅金銀成礦亞系列,新發現深部靶區2處,進一步夯實了多龍銅礦基地資源基礎。
以銅、金、鎢、鉛、鋅等為主攻礦種,新發現礦產地9處,初步確定了尕爾窮銅金資源基地及外圍資源潛力。通過公益性地質調查,高保約地區獲得西藏自治區找礦專項基金跟進,找礦潛力巨大。此外,亞熱、角西、鐵隴貢瑪、商旭、亞卓、亞龍等礦床入選西藏自治區地質勘查規劃。
二是成礦背景基礎地質調查取得新進展。跟蹤地質調查新成果和新發現,梳理正式岩石地層單元102個、構造地層單元29個,新編1∶50萬班公湖-怒江成礦帶系列地質圖,厘定了班公湖-怒江帶岩漿演化序列和古地理格局,進一步查明了蛇綠岩雜岩帶的時空分布規律,為研究班公湖-怒江洋形成演化提供了新視角。
三是技術革新取得新成效。成功在海拔5000米以上進行無人機地質填圖的實驗性飛行。在世界海拔最高的藏北雙湖縣拍攝了全景照片,並提交當地政府。探索了多元信息預測技術、高光譜短波紅外斑岩-淺成低溫熱液礦床的精細蝕變分析技術、可攜式近紅外野外快速勘查技術、基於深度學習的地質信息提取處理技術;建立了多龍地質、勘查地球物理、勘查地球化學和短紅外光譜勘查模型。
四是成果產出和團隊建設取得新成績。依託地質調查和研究成果,獲省部級一等獎3項、二等獎1項,實用專利2項,成功申請國家自然基金8項;在《岩石學報》《地球學報》《地質通報》組織專刊3期,出版專著1部,發表學術論文169篇,12篇被SCI錄用,1篇入選中國百篇最具影響國內學術論文,3篇入選「中國精品科技期刊頂尖學術論文——領跑者5000」;綜合研究成果支撐了中國地質調查局礦產資源成礦規律與成礦預測研究中心建設,促進了自然資源部西藏主要成礦帶大型-特大型礦床勘查評價創新團隊建設。
2016~2018年,項目參加單位26家,年均投入人員超過500人。項目組克服了高寒缺氧、氣候惡劣、環境艱苦等困難,以野外調查和實驗獲得的第一手數據為基礎,以解決制約找礦突破的關鍵性科學問題為目標,為進一步完善青藏高原中生代形成演化理論、建立班公湖-怒江成礦帶銅多金屬礦資源基地和我國藏西有色金屬資源儲備基地提供了大量基礎地質信息和理論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