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友們大家好~我是史中,我的日常生活是開撩五湖四海的科技大牛,我會嘗試各種姿勢,把他們的無邊腦洞和溫情故事講給你聽。如果你特別想聽到誰的故事,不妨加微信(微信號:shizhongmax)告訴我。
天貓精靈,一個智能助手背後的「大設計」
2017年夏天,快遞小哥遞給我一個不大的盒子。
拆開一看,一個帶按鈕的圓盤,按下去,一個小姐姐的聲音蹦出來:我在,你說。
這是來自阿里巴巴的一個發布會邀請函,我望著窗戶想破腦袋也沒猜出來他們要發布希麼。直到我在會場看到了「天貓精靈」。
這件事兒非常反常。
阿里巴巴我當然很熟悉,但是淘寶、支付寶、閒魚什麼的都一直躺在電腦和手機螢幕里。活了這麼大,這是我第一次看到阿里巴巴發布一個看得見摸得著的實體硬體。
2017年的阿里巴巴,做硬體絕對不是他們擅長的領域,但是他們不僅花了很多錢做出了」智能助手「天貓精靈,還在接下來的」雙11「中直接把價格殺到99,以低價補貼的姿勢鼓勵大家購買。
不到一年的時間,天貓精靈熱銷300萬台,成為了中國第一、世界第三的智能音箱。(如果還有不知道神馬是天貓精靈,推薦你看 《天貓精靈被調戲了》 。 )
我家的天貓精靈(左),和它的朋友手紙君。
事出反常必有妖。
就在大家還沒想明白「妖」在哪裡的時候,中國的網際網路巨頭紛紛跟進,推出自家的智能助手——小米的小愛同學、百度的小度音箱、京東的叮咚音箱、騰訊的9420,掀起了一波排山倒海的「智能助手」浪潮,頗有攻占每一家客廳和臥室的態勢。
大佬們雖然有錢,但相信中哥,越大的佬越不會亂花一分錢。
這背後,明顯有一個「大設計」。
讓我們調轉鏡頭。就在天貓精靈火速成為人們寵兒的時候,平行時空發生了一件看上去無關的事情。
時任阿里雲總裁胡曉明在2018年的雲棲大會上,突然宣布了阿里巴巴的一個新戰略,此戰略名為「IoT」,翻譯成普通話叫「物聯網」。
啥子是物聯網?其實大名鼎鼎的比爾蓋茨在他1995年出版的書《未來之路》里早有預言:
當你走進機場大門時,你的袖珍個人計算機與機場的計算機相聯就會證實你已經買了機票;而你所遺失或遭竊的照相機將自動發回信息,告訴用戶它現在所處的具體位置,甚至當它已經身處不同的城市的時候……
簡單來說,物聯網的奧義就是:不用麻煩人,機器和機器之間自己「喊號」,就能齊心協力完成複雜任務。
菜鳥物流倉庫里的搬運機器人組成了 IoT 世界。
回到我們的故事現場。當時阿里巴巴放出狠話:要在未來5年,連接100億台設備。
當然,像這樣的狠話阿里巴巴以前說得也不少。為了讓這次的狠話「比狠更狠」,他們破釜沉舟地加了一句: IoT 將成為和淘寶天貓、螞蟻金服、菜鳥物流、阿里雲並列的「第五條賽道」。
IoT 有多牛,大伙兒沒感覺。可是它的四個哥哥有多牛,大家是知道的。這就像葫蘆娃,大娃二娃三娃四娃都很牛,那五娃也肯定是個狠角色。
觀眾們眼裡閃著星星,感覺此刻與過去不再相同。
當場,IoT 的負責人亮相,他就是庫偉。
人們沒猜到,庫偉就是那個被阿里巴巴雪藏多時的新賽道掌門人。人們更沒猜到,兩年之後,庫偉將帶領團隊上演一波讓吃瓜群眾恍然大悟的騷操作。
庫偉
看到這,你可能有點暈。沒關係,坐穩扶好,聽中哥慢慢講阿里巴巴的「棋道」。
(一)第一招棋:人-機
我們先來開一波腦洞。
《黑客帝國》你看過吧?雖然裡面各種角色的恩怨情仇頗為複雜,但是這些角色設定歸根到底只有兩個屬性:人和機——尼奧不做個人,就得做個機。
這像極了我們的現實網際網路世界。
網際網路世界也只有兩類東西:你我這樣的都是「人」,手機、電腦、智能音箱、空調、電視、汽車這些都是「機」。
明確了「人」「機」這兩個角色,世界上的溝通問題就都可以歸為這三類:
第一類:人-機溝通問題;
第二類:機-機溝通問題;
第三類:人-人溝通問題。
你猜這裡頭最難解決的是哪類問題?以中哥的人生經驗,絕對是第三類「人-人溝通問題」。。。看看燈塔國的新聞就知道了,人和人之間想說明白點事兒有多困難。
這超出了中哥能力範圍,本文只討論前兩類:「人-機溝通」和「機-機溝通」。
好,先把這個腦洞放在這裡,我們回頭來看「天貓精靈」。
天貓精靈這幾年鉚足了勁,其實就在處理第一類問題,「人-機溝通」。
為了等會能讓你更好地感受到技術浪潮的脈搏。這裡不要嫌中哥囉嗦,聽我給你詳解一下天貓精靈的技術。
先多說一句。「人-機溝通」不是近幾年才誕生的學問,它是一個歷史悠久的領域:
最傳統的方法就是用身體溝通,例如你開汽車,必須手腳並用,才能指揮汽車前進;
後來人機溝通就不上腳了,主要是用手,例如你敲電腦發微信打遊戲,都是用手;
直到近些年,人機溝通的方法變成了嘴,例如你想讓天貓精靈告訴你今天的天氣,直接開口問它就行。
之所以能用語言實現人機溝通,是因為「人工智慧」(AI)技術的進步,具體來說,是遠場語音識別和自然語言處理(NLP)技術的進步。
聶再清
這位和藹的大叔,是天貓精靈的首席語音科學家,聶再清。
聶再清是人工智慧界的大咖,曾經在微軟研發了「人立方」搜索和自然語言理解平台 LUIS,「讓機器人聽懂人話」這件事兒,從學生時代至今他乾了快30年。2017年,就在第一代天貓精靈發布之後,他正式加盟阿里巴巴。
聶再清給我講了很多他們正在研發的黑科技,不過他是從科學家嚴謹的角度為我講述的。為了科普,我還是犧牲一定的準確性,翻譯成淺友們能理解的話來講給你。
提高「人-機語音溝通」的效率,攏共分三步:
第一步:聽清;
第二步:聽懂;
第三步:拿不準的時候,比劃比劃。
下面,我們來分別解釋一下。
第一步:聽清。
在天貓精靈的體內,有一堆麥克風,他們排排站,專業術語叫「陣列麥克風」。這麼多麥克風的作用,主要就是把你的話從周圍的背景噪音里提取出來。這有點像手機處理照片時「背景虛化」的過程。
你在家裡和智能音箱說話的時候,往往不會湊得很近,這就像是在照片里你的人很小,系統還必須精準找到你。
另外,真實的環境中還會有很多強幹擾:例如你可能開著電視,電視離天貓精靈比你還近;例如你家的小朋友正在發出熊孩子的怒吼;例如你女票正在旁邊給閨蜜打電話。
而且,在天貓精靈本身說話或者播放音樂的時候,你也很可能和它說話,這時天貓精靈自己的回聲也會大大影響識別的準確率。這就像你在KTV里唱歌時,很難聽清別人跟你講話。
針對上面每一種典型情況,陣列麥克風都要和特定的算法合作,才能保證最大限度聽清你的指令。
在聶再清的團隊里,專門有一票科學家負責研究降噪算法,就是保證你家無論山崩地裂狂風海嘯,都能把你的聲音「撈」出來。
第二步:聽懂。
聽懂的技術最複雜,人工智慧大牛們幾十年都在解決這個問題。這裡,我只挑選兩個最重要的步驟講給你:1、實體連結;2、意圖識別。
1、實體連結。
實體連結的意思就是,找出你說的一句話里主要指向的東西,一般會是個名詞。
舉個例子,你說出指令:「天貓精靈,我想聽陳奕迅的《聖誕結》。」
這裡面,「陳奕迅」和「聖誕結」就是實體。把這兩個詞和「知識圖譜」里的歌手陳奕迅還有歌曲《聖誕結》對應上,就叫做實體連結。
實體連結很重要。假設天貓精靈對於你其他的詞彙一概沒聽懂,只聽懂了「陳奕迅」和「聖誕結」這兩個實體,那麼它接下來的動作大機率不會錯,就是給你放這首歌。
其實這和人類說話時的策略很相似。假如你在街頭碰見一個老外,他衝上來對你嘰里咕嚕說了一長串,你都沒聽懂,但是只聽懂了一個詞「天安門」,那你估計會猜測,他是想問去天安門怎麼走。
但是,把實體連結做好可並不容易。
還拿這個指令來說,如果你不是陳奕迅的歌迷,聽到「shengdanjie」這個音,你想到的肯定是聖誕節。如果天貓精靈把「shengdanjie」給連結到了「聖誕節」這個實體上,那就不會給你播放想要的歌曲。。。
實體連結失誤的情況在「人-人交流」中都經常發生,把「為你而死」聽成「喂你耳屎」的事兒比比皆是。
針對實體連結的問題,天貓精靈的大牛們研究出了一種「音素級的實體連結」技術,聽到「shengdanjie」這個詞,不著急把它翻譯成文字,而是把這個音和句子裡的其他音一起考慮。因為句子裡還有「聽」「陳奕迅」這樣的詞彙,所以經過綜合計算,「shengdanjie」這個音,指向《聖誕結》這個實體的可能性更大。
在某些情況下,例如使用者口音很重的時候,天貓精靈實體連結的能力其實是要超過人的。下面有一個對比視頻,你感受一下。
2、意圖識別。
意圖識別的意思就是,找出你說的一句話里主要想做的動作,一般會包含動詞。
舉個例子,你說出指令:「天貓精靈,我冷。」
這時,文藝的天貓精靈也許會說:「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逗比的天貓精靈可能會說:「冷?誰讓你穿這麼少?」
普通的天貓精靈會說:「需要我幫你把空調打開嗎?」
我不知道你怎麼看,反正我需要那個普通的天貓精靈。。。
你看,這背後就是「意圖識別」在發揮功效。你的話里根本沒提空調的事兒,但是它能判斷你說冷的意圖就是希望變熱,變熱的方法就是開空調。(寫到這,我突然發現很多直男的意圖識別能力還不如天貓精靈。。。)
要想增強「意圖識別」的能力,天貓精靈需要對大量的人類對話做學習。聶再清告訴我,幸好天貓精靈是中國最先達到千萬級用戶的智能音箱,從2017年到現在,積累的人類對話已經像大海一樣,這些不知疲倦的學習訓練已經幫助天貓精靈識別很多角度刁鑽的意圖。
聽到這我恍然大悟。為什麼情場老手的渣男能那麼精準地判斷女生的意圖,而半次戀愛都沒談過的直男卻連女生化沒化妝都看不出來。無他,唯手熟爾。這就是數據和學習的力量。
當然,孔子有云:學而不思則罔。學習要講究方法。
人在和天貓精靈的對話里,經常有上下文的語境。例如你剛才讓天貓精靈開了空調,後面又說:「調高一度。」
這時,天貓精靈就必須知道,你是指把前面提到的空調調高一度。
這對於人來說是很容易理解的,但是人工智慧卻需要專門學習才能掌握上下文語境。
於是,天貓精靈的科學家們又專門對這種上下文的對話進行專門訓練。三年來,天貓精靈的意圖識別能力才一點點接近了"情場老手"的水平。
第三步,拿不準的時候,比劃比劃。
這是各大語音助手最近都在攻堅的一個技術。簡單來說就是,在語音控制的同時,你還可以用動作、手勢、眼神給天貓精靈發輔助指令。例如,三個人站在天貓精靈面前交談,但是只有你是看向天貓精靈的,它就會知道你在和他說話。
反過來說,你查詢了今天的天氣,天貓精靈也可以一邊對你說話,一邊用顯示屏給你展示天氣信息。
這個技術用專業術語來講,就叫「多模態交互」。
其實這種方法在人類交流過程中並不新鮮:我對你說過來的同時,可以向你招手;老師給你講課的時候,會邊說邊畫圖;聽不清你說話的時候,我會看你的嘴唇動作輔助我聽懂。
這裡就不展開具體的技術了,你可以看下面這個視頻感受一下。
講真,看了以上兩千字,你就已經能在飯桌上給朋友們吹牛講清楚目前人工智慧領域最前沿的課題了。
2017年至今,在硬核科技的加持下,「人-機交互」的體驗越來越好;隨著產品設計的改進,天貓精靈還專門為孩子的課業輔導和老人的陪伴開發了很多貼心的功能。
我找了一張天貓精靈教育場景的宣傳圖片,你感受一下媽媽那期待中帶著殺氣的眼神。
但是平心而論,這種水平距離科幻電影《2001漫遊太空》里的 HAL 9000 那種對答如流甚至會耍心眼的人工智慧還有十萬八千里。而且,相信中哥,以目前人類的科技水平,短時間內是造不出科幻電影里那種人工智慧的。
這未免讓人備受打擊。
可是,反過來看天貓精靈卻幹勁十足,推出了十幾款性價比特別好的智能語音助手,不帶螢幕的、帶螢幕的、小螢幕的、大螢幕的。現在問題來了,用三年時間,這麼認真地做智能助手,難道只是為了讓大家體會「人-機交流」的樂趣嗎?
當然不是。在文章開頭我就瘋狂暗示,天貓精靈代表的「人-機交互」可以看成是阿里巴巴大戰略里的一招棋。
好,現在跟著中哥來一個急轉彎,來看阿里巴巴的另一招棋:「機-機交互」。
(二)第二招棋:機-機
「人-機交互」和「機-機交互」,別看就差一個字,那背後的技術可差了十萬八千里。
差在哪呢?
我記得有一位大佬曾經說過一句精闢的話:在海外判斷一個人是不是中國人,不要看他的長相,你只需要對他說:「床前明月光。」如果他脫口而出:「疑是地上霜。」那就是友軍無疑。
你看,雖然中國14億人千差萬別,但所有人都說中國話,所有人都保有同樣的價值觀和文化認同,所以研發「人-機交流」技術的時候,機器面對的其實是一個抽象的中國人。用到的技術都圍繞著一個「單點」。
然而機器之間的溝通就沒這麼簡單了。
即便只是在中國的土地上,機器的種類也是千差萬別。
例如:城市裡有水錶、電錶、煤氣表,路燈、井蓋、垃圾桶;社區里有門禁、電梯、攝像頭;醫院裡有醫療設備、監測儀、定位器;工廠里有機器人流水線、質檢、運輸器;農業大棚里有水質檢測儀、空氣處理器、溫度濕度監控儀。
這些設備涉及的領域太廣了,各個製造商之間也少有交流,只是按照自己的思考來製造,使用的通信協議和協作標準都千差萬別。
經典科技讀物《聖經》里早就說過這個故事。
為了防止大洪水再來洗劫大地,人們聯合起來要「舉大計」——造一座通天塔。上帝一看人類這波操作很挑釁自己的權威,於是決定小小懲罰一下人類。他用的方法不是直接毀滅通天塔,而是把人們說的語言變成了各不相通的「部落語言」。於是人們相互不理解,就再也沒辦法繼續合作修塔了。
現在的 IoT 世界就和《聖經》里描述的很像,一派雞同鴨講的局面。
阿里巴巴 IoT 團隊為了實現「機-機交互」,首先要做的,就是讓所有機器都可以說同一套語言。
於是他們挽起袖子,開始做準備:
他們開發了一個叫做 AliOS things 的物聯網設備作業系統,任何一台設備,只要安裝了這套開源作業系統,就都可以使用相同的語言對話,這些語言包括:LoRA、NB-IoT、低功耗藍牙、Wi-Fi 等等。
這個系統是完全開源的,誰來使用都是免費的。
但是一入 IoT 深似海,要想推進劇情,阿里巴巴發現自己要首先解決另一個問題:AliOS things 要跑在支持它的晶片上。
於是在2018年,阿里巴巴拉來了高通、聯發科、展銳等幾十家晶片廠商,一起發布了支持 AliOS things 的晶片。截止到2019年3月,支持 AliOS things 的晶片就賣出去了1億套。
但晶片這件事兒,你懂的。別人家的千般好,也不如自家的一點紅。2018年秋天,阿里巴巴突然宣布收購中國自主晶片公司中天微,火速改組為自己的晶片公司,這就是大名鼎鼎的「平頭哥」。(平頭哥是晶片波瀾壯闊大歷史中的一朵浪花,推薦你去看一下 《中國人用30年望見了計算力的珠峰》 。)
平頭哥第一個推出的晶片架構叫做「玄鐵910」,這個晶片,正是專門為物聯網設備使用的。
這裡明確一下,平頭哥的晶片夢想當然不止局限於 IoT 領域,只不過目前看來 IoT 晶片對於中國晶片產業來說是一個絕好的突破口。平頭哥的戰略,等有機會的時候,中哥詳細給你們講。
好,回到我們的 IoT 故事。
有了晶片、作業系統,才終於搞定了這套「機-機交互」的底層語言,接下來就要幫助各行各業建造他們的物聯網了。
最需要「機-機互聯」的領域大概有這麼幾個:智慧城市、智慧社區和智能製造。
於是人們紛紛放飛想像,在未來,每個城市的樓宇都會根據天氣情況自動調節空調和照明,交通燈會根據車流大小自動切換;每個社區都可以刷臉進入,開車進地庫自動抬杆,車停好的一瞬間,電梯已經為你打開,你走到門口,家門自動解鎖;你從網上下單一件商品,可以自由選擇參數,下單之後工廠開始為你自動生產,天上飛的地下跑的全是機器人,直接把你想要的東西送到家。。。
人們想像的未來城市,有點像《哈爾的移動城堡》。
然而,幾年過去了,人們發現這些改變雖然正在發生,但是速度似乎比想像中慢一點。
在我看來,慢倒不是技術不到位,而是「機緣」不到位。例如,很多社區會覺得,建設一套智能門禁系統比幾位朝陽大媽的工資高多了,卻並不一定能獲得更好的效果。說到底,很多事情用人力解決的效率還比機器高。
這就有點像種田,如果只有後院的一畝三分地,老爹帶上兒子和一頭牛就能搞定秋收。只有在廣闊的平原上擁有千頃良田,才會動用聯合收割機。
由此看來,只有一些超大型企業才有動力進行物聯網改造。
如果廠房裡沒有人,甚至都不用開燈,被稱為「黑燈工廠」。
於是,阿里巴巴 IoT 事業部東擋西殺,幫助很多大城市部門和大型企業進行了物聯網改造,例如和步科自動化、佛山照明合作,建立了全套的工業物聯網體系。不過這樣一個大企業一個大企業地改造,很是辛苦,卻很難讓普通人真切地感受到科技進步帶來的改變。
以至於當初幻想未來生活的那些人,又紛紛開始懷疑萬物互聯的 IoT 時代到底是不是真的會來。。。
就在這時,阿里巴巴帶著尷尬而不失禮貌的微笑,不慌不忙地走出了第三步棋。
(三)第三招棋:人-機-機-機-機
在圍棋中,經常有這樣的操作:兩處看似被包夾的棋子,被棋手三下五除二巧妙地連接起來,兵合一處,就突然變得戰鬥力爆棚。
2020年1月1號,阿里巴巴突然發布公告,庫偉同時擔任 IoT 事業部和天貓精靈事業部的負責人。直到這時,人們才看清楚,原來阿里巴巴正是玩了這一手「合圍戰術」。
天貓精靈代表了「人-機交互」技術,而 IoT 代表了「機-機交互」技術,這兩套系統融合,就是「人-機-機-機-機交互」。
對應在真實世界是這樣的:人只需要和天貓精靈交互,而天貓精靈作為「助手」,負責和一群機器交互。這群機器,有可能是空調、電視、洗衣機,也可能是手環、眼鏡、按摩儀。
我親眼看到,家用設備 IoT 化的速度是非常快的。2019年年中,國內某個生產家用電器的大品牌就要求從2020年1月1日起生產的所有產品都要智能化,必須具備 IoT 連接功能。
庫偉說。
中國的家電一般是以「產業帶」的形式存在的,就是一個城市或者周圍的幾個城市都共同生產同一類產品。從2019年開始,浙江慈溪電暖風扇產業、廣東中山照明產業、福建福安按摩儀產業還有浙江嵊州廚電產業的很多廠商都陸續轉向智能化。
例如浙江億田智能廚電,基於天貓精靈開發了一套智能集成灶,用語音就可以控制發酵、蒸魚、調溫、定時;例如佛山照明,推出了可以被天貓精靈控制的各種智能燈具。中哥順勢YY一下,感覺下一步潮汕功夫茶產業帶就要開發出智能茶具了。。。
雖然無數家用智能設備正在出現,但顯然阿里巴巴還嫌速度不夠快,他們想讓更多的智能設備快點誕生。關鍵一點:還要誕生在阿里巴巴的 IoT 網絡中。
於是,2020年5月,天貓精靈突然揭幕了一個厲害的東西:妙物平台。
這是個啥呢?簡單來說就是,全世界大大小小的團隊,都可以和天貓精靈一起合作,開發出在天貓精靈物聯網中的智能硬體。
庫偉放出豪言,要花100億,而且是今年就要花完100億,孵化出100款銷量在千萬級的智能產品。這個架勢比當年阿里巴巴補貼銷售天貓精靈的陣仗有過之而無不及。如果阿里巴巴真的按照這個計劃執行,估計在未來一年,我們應該能買到很多質量上乘,又便宜到離譜的智能產品,例如智能冰箱、智能電飯煲、智能檯燈。當然,這些設備都會天然和天貓精靈相連接。
這個妙物平台,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另一個平台,那就是小米的「米家平台」。
在米家平台上,有很多小米自產的家居設備,也有很多合作夥伴的設備,他們都可以通過背後的物聯網相互連接,使用過小米產品的淺友們應該都很熟悉。
在我看來, 妙物平台的初期會和米家平台有點像,都會是家庭場景中用到的東西。但是,根據我對阿里巴巴的理解,他們這樣做雖然看起來直指小米,但絕對不會在智能家庭這個領域跟小米長久死磕。
妙物平台上的無數設備,很可能是在為阿里巴巴 IoT 戰略的第四招棋做準備。
(四)第四招棋,人-機-機-機-機-人
我們可以按下快進鍵,從此時此刻飛奔向未來。
假設在幾年後,妙物平台上的爆款設備有幾百種,城市裡很多人家裡都有一台天貓精靈,會出現什麼情景呢?
在所有設備的背後,會出現一張非常強韌的物聯網,設備與設備之間用同樣的「語言」交流,哪怕相距萬里也可以實時調度,相互連接。
這張強韌的物聯網才是阿里巴巴想要的東西。它有兩個目的:
1、讓天貓精靈背後的物聯網具備工業級的連接能力,作為「樣板間」,對各行各業形成示範。
2、在天貓精靈服務個人用戶的過程中,等待中國人工成本的進一步上升,國家政策對於物聯網基礎設施的進一步傾斜,直到城市、社區、工業領域黃金時機的全面來臨。
到了這個時候,接入物聯網的設備,就可能不只是各個家庭的冰箱、彩電、洗衣機,而是更多的樓宇電力、醫療儀器、工業生產線。這個級別的物聯網,才真正把每個人的生活和這個社會的根基:工業製造、健康醫療、城市治理聯合起來。
這就是一個「人-機-機-機-機-人交流」的世界。
如果這個構想實現,你再回望2017年阿里巴巴在 IoT 領域下的第一顆棋子——天貓精靈,才能完整地體會到老司機們橫跨一個世代的謀篇布局。
不過,有一件事很值得思考:科技人下這麼一盤大旗,克服無數難關,一點點推進 AI 和 IoT 技術,把人和萬物都連在一張網裡,究竟為了什麼呢?
聶再清的一句話給了我啟發。
我們做這些事情,最根本的目的是「延展人的生命」。
從人類文明誕生以來,有一個巨大的趨勢從未發生變化,那就是: 人的「生命」和「時間」變得越來越寶貴。
人的生命變得寶貴,意味著任何人的犧牲都是要避免的。
2011年,福島核泄漏發生,無數工程師冒著生命危險返回輻射區域進行搶修;2020年,湖北爆發新冠疫情,無數醫護人員冒著生命危險進入武漢,治病救人。他們之中的一些人,幫助了別人,自己卻再也沒能站起來。
你我這樣的普通人,會被逆行者的可愛可敬而感動。但科技人卻會從另一個角度思考這個問題:如果把時間拉到無限長,危險一定會再次降臨。到那時,我們是否有更從容更安全的方式來應對?
一個 AI+IoT 的網絡,恰恰就是最佳的候選人。
如果在2020年的新冠疫情來臨時,一個強韌的 AI+ IoT 網絡已經就緒,我們就可以在醫院裡有病毒風險的病房和手術室里使用機器人護士,甚至可以讓醫生在安全的環境內通過遠程操縱醫療器械來為病人治療,而醫院日常的消毒和清潔工作,都可以交給樓宇機器人來完成。
這就是在疫情期間,樓宇內自動消殺機器人工作的場景。
人的時間變得寶貴,意味著老闆要為員工的每一秒鐘付出昂貴的對價。
在今天的中國,有無數崗位上最無聊和沒有創造性的工作,還在用人類實現。
這背後的根本原因,就在於人類勞動力的價格低於機器。
但是向遠處看,人的時間價格會在越來越多的領域超越機器。每一次超越之後,機器都會代替人「執行者」的位置,人會站在機器之上,成為更大的「戰略制定者」。
這樣的替代越多,「奇點」就越來越近。
這個奇點來臨之後,人口就再也不是國家競爭力的關鍵,科技會讓生產力以 Ctrl+C、Ctrl+V 的速度迅速複製。而像阿里巴巴、華為、百度這些公司的大戰略,正是讓這一天快一點到來,而某國拚命遏制中國的本質,正是在減緩我們向這個奇點邁進的步伐。
據此,AI+IoT 的未來,當然不僅僅是某個公司的「賽道」這麼簡單,它也是這片土地上人們的夢想之一。
為了這個夢想的到來,人們需要勇氣和堅持,也需要站在時間岸邊的一點點耐心。
再自我介紹一下吧。我叫 史中,是一個傾心故事的科技記者。 我的日常是和各路大神聊天。如果想和我做朋友, 可以搜索微信:shizhongmax
未來是一首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