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三源里菜市場管理部門的芬兒姐說,來這裡工作前沒想到這麼累,一個菜市場的工作能有多忙叨?
她本想著也就是定時下去遛幾圈巡查,喝喝茶聊聊天,處理日常問題,結果菜市場火了,每天都有「意外」的狀況和額外的任務。
芬兒姐說,11月寶馬和騰訊新聞聯合推出「三源里叫板三里屯」活動後的一周,來拍攝的媒體「大陣仗」就來了三波,在我進門的前腳剛走了新華社的記者和一波老外,當然還有數不清的拿著自拍杆直播、拍照的網友們。
「每天光盯這些來拍攝的就盯不過來,自個兒拍東西不礙事的咱也管不了。但有時候進來好幾十口子,一下就把菜市場道兒給堵了。」說到這芬兒姐皺著眉頭吸了口煙。
「上回來了一堆人說是學生拍作業,我瞅著一個都40多歲留鬍子了。總之市場有自己的原則,要不拿學生證,要不拿媒體函,不然這麼多人和機器擋著我們還怎麼賣菜?。」
除了大量慕名而來的拍攝者、媒體以外,菜市場也時不時地接到通知。像「xx國家領導人、大使點名要來菜市場逛逛」、「xx負責人今天可能要路過進來看看」,菜市場的工作人員們聞訊都要立刻忙活起來確保一切正常運行,保潔都得提高清掃地面的頻率。
用芬兒姐的話說,這就是「人怕出名豬怕壯」,不是有人來要做面子工作,而是怕一點沒做好就被放大。畢竟三源里菜市場太火了,大家都zei著你。
一個被過度營銷的菜市場
從移動支付、到湧現出的各類平台為傳統菜場提供完整供應鏈、配送、流量等各種工具和服務。網際網路包圍下的傳統菜市場正在接受一波風生水起的數字化洗禮。
作為第一批被升級的三源里菜市場,網際網路在這裡產生的效應不只是革新了工具手段這麼簡單,得天獨厚的先天條件,讓三源里和其他菜市場相比,它的功能性可能不止是賣菜。
毗鄰使館區,讓市場吸引的流量來自世界各地;貨品種類國際化,使得交易面向更寬闊的市場;30年的資歷,讓零售商戶擁有黏性超強的客戶群。
這些得天獨厚的條件被網際網路滲透得更符合消費環境的同時,三源里菜市場也升級為一個曝光度極高的流量平台,這讓其同類菜場望塵莫及,自然吸引了有了營銷需求的企業或公司。
換句話講,並不是三源里菜市場賣的東西其他地方買不到,也不是這裡賣的東西價格划算品質最高,而是因為這些東西擺放在三源里。
前不久,就有一家燃氣灶找上門求合作,被市場管理部的芬兒姐給pass了。這幾天某維電視的人又不停給她發信息。
還有想在菜市場做潮流文化的,說要搞個60人唱歌跳舞的快閃,芬兒姐明確告知對方:6個人都不行。
「我知道大多品牌都是衝著『三源里菜市場』這幾個字來的,他們把這裡當成打廣告的平台,做點什麼就有曝光度。」芬兒姐說。
其實在三源里菜市場做過的跨界合作活動不多,2013年、2015年這裡舉辦過關乎吃和生活的兩次文創藝術展,18年知識付費平台「得到」在菜市場做了《薛兆豐經濟學講義》新書首發,開設了一場菜市場遇見經濟學的主題展。
被跨界的命運不只降臨在三源里菜市場的頭上,這兩年「製造菜市場」營銷正是一個流行的風口。
2019年3月支付寶在菜市場搞了次文案主打的廣告營銷;地產品牌融創將書店開進了杭州翰林農貿市場,快閃活動現場還提供休息座椅和懶人沙發,可免費取閱圖書;新銳智慧型手機品牌realme開了一家「很嗆的店」,把手機和洋蔥大蒜陳列在一起,試圖將科技產品與菜市場結合,加深用戶品牌認知。
品牌方都盯上了菜市場這塊寶地,一是這個人情味、煙火氣十足的場景更易於製造反差營銷的效果,再一個其獨特性能讓消費者形成強烈的記憶。
更特別的是,隨著傳統菜市場逐漸消失和生活網際網路化,更讓這裡成為一種情感寄託,「尋找生活的氣息就去菜市場」成為現代城市人治癒人生的信條。
我問芬兒姐,三源里菜市場這麼紅,作為管理人員對合作的活動把控是不是很嚴?她說絕大部分是,「畢竟菜市場就該有菜市場的樣子。」
還有一部分來自菜市場的倔強,芬兒姐告訴我,很多合作方提的方案讓她搞不懂這些品牌營銷為何非要擠到菜市場。「三源里還是更傾向公益、生活化的活動,太高端的東西不合適。還是那句話,這裡就是賣菜的地方。」
「那菜市場這次怎麼和寶馬這樣的豪華車品牌合作了?」我不禁好奇。
「唉,主要還是因為騰訊新聞找過來。」她停了幾秒接著說,「我個人是覺得之前那次藝術展挺好,和我們菜市場挺搭,也確實吸引來不少人。」
一個被網際網路頻繁入侵的菜市場
與其說三源里菜市場是第一個響應並成為無現金支付的菜市場,不如說它是被攻破,且成為移動支付展開爭奪的戰地的。到現在,手機支付已經從當年菜市場的「最流行」,成為了如今全覆蓋、最普遍的交易方式。
而這只是菜市場「觸網」的開始。
2019年1月,從選品到支付全部自營的「美團買菜」App和小程序上線;3月,餓了麼聯手叮咚買菜,要將買菜業務推進至全國500城;4月下旬,蘇寧小店App平台上線蘇寧菜場功能模塊,同月盒馬App也上線「平價菜場」頻道。
隨著城市裡菜市場外遷和拆除,和迅速成長的新零售生鮮行業,網際網路賣菜的風又刮到這裡。
三源里菜市場就是北京地區接入餓了麼平台的幾大菜市場之一,市場的三個入口每天都有外賣員蹲點。一位外賣小哥告訴我,他每天到晚上7點菜市場關門前都只盯這裡的單。市場裡的商家有穩定的客戶源,訂單數量有保證,最多一天能有十幾單。
81號主營調料、配料的商鋪老闆Kavein說,除了來自巨頭外賣平台的訂單,他自己還給一家名為「JSS錦食送」的App供貨。這家垂直外賣平台主要面對外籍客群,主打中高端外賣送餐和購物需求。
以上APP中,怎能沒有微信的身影?三源里菜市場的老客戶們也常用微信直接從商戶那兒下單,然後藉助閃送收貨。
「除了固定發貨的餐廳大客戶,常來的中國或者外國的客人都成了朋友。他們把想買的東西微信發給我,就算我們家不賣的東西也能在市場裡代買。」市場裡一家賣菜大哥一邊以最快的速度給剛下的訂單備貨,一邊掏出手機給了我他的微信二維碼,說買菜微信叫他就行。
一個難以復刻的菜市場
「百度一搜三源里菜市場,能有2700萬張照片。門口10個人6個人都在舉著拍照,我尋思這門頭怎麼就這麼好看。」芬兒姐感慨道。
自帶流量絕對是市場天生的福氣,三源里在媒體的大量曝光下流量積累越來越大,不過很可能已接近一個峰值。它在國內擁有可以「買遍世界」的美名,在世界上也算得上是數一數二貨品全、小而美的菜市場。
由於屬於國企,攤位租金比一般早市便宜,一年下來也就幾萬塊錢,不少零售商戶時不時向芬兒姐打聽,試圖在市場謀個攤位,享受一下「天時、地利、人和」。但菜市場100來家商戶幾乎沒有過變動,品類夠全,客戶群和渠道也發展的夠穩定,想分一杯羹很難。
114號商鋪老闆王文巧在菜市場賣菜20多年,她覺得三源里從一個破破爛爛的菜市場發展成現在的樣子,除了被大使館和飯店包圍的地理環境,外國客戶帶來的機遇以及幾十年積累的高粘性客戶源,也少不了各家零售商的用心。
「你看有的攤子把水果擺的漂亮,包裝的精美。我不在意這些,就放在塑料袋裡,但我保證我的貨最新鮮、價格最划算。有的賣調料的就是到處找貨,我們市場基本你想買什麼都能找到。」王文巧分析道,「北京很難再複製第二個三源里。」
其實這說到底,三源里菜市場絕大程度上一直在做零售業最本質的事,就是商品和服務本身。技術是讓它更便捷的手段,要說模式的話還有點遠。
某商戶回憶,大概5月份左右,有人想趁著電商的熱度給三源里菜市場做個線上市集,結果沒多久就黃了,平台的二維碼現在還掛在市場裡沒摘掉。
當時她就覺得這事不靠譜:「說最簡單的,這麼多賣菜商戶,你拿誰家的貨合適?而且我記得當時說這個平台是頭天下單,第二天送貨。現在都閃送了,誰買隔夜的啊?」
在網際網路時代火了的三源里菜市場,誰都想在風口看準時機薅一把羊毛,但不能盡往一頭羊上薅。
菜市場火了,儘管瑣事多、任務多,但芬兒姐和市場裡的人終究還是開心的,畢竟提起三源里幾個字,菜市場界沒有人不夸一句牛的。
隔壁菜市場的工作人員總問芬兒姐,你們家菜市場怎麼就那麼火,全世界都在誇你們,芬兒姐總是一臉苦笑地回答說不知道。
不過她總覺得還是要做點什麼,比如上網專搜差評,嚴查門口商家的攤位有沒有超過戒線,督促商戶的安全衛生情況等等。
她還覺得,半年多沒更新的三源里菜市場官網真的還是要找兩個人好好打造一下才是。
芬兒姐說,「網紅」菜市場三源里之後的命運或許跟其他菜市場真沒什麼兩樣,未來它會變成什麼樣,亦或是消失了都是說不準的事情。
至於三源里的流量效應能持續多久,芬兒姐和市場裡的人都不知道,他們大部分人只是覺得,你搞你的,我賣我的,賣菜就該有賣菜的樣子。
來源:PingWest品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