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後男性胸悶憋氣、活動後加重,CT提示雙肺間質性改變,初步診斷為間質性肺炎,但臨床多項輔助檢查均未能明確間質性肺炎的病因及分型。在診治陷入僵局時,同在一所醫院住在血液科的患者兒子引起了醫生們的注意,為什麼醫生會悄悄的問患者母親:兒子是親生的嗎?這位患者的診治為何從兒子的身上找到了突破口?這位80後患者到底得了什麼病?
內容來自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舉辦的第二屆「呼吸系統疑難、少見病臨床診治浦江論壇」,現場病例分析可戳文末「了解更多」觀看。
患者,男性,33歲,入院日期:2014-02-20,主訴:查體發現雙肺陰影半年,活動後胸悶憋氣3月。
現病史
患者半年前查體行肺CT檢查示:雙肺慢性炎症,部分呈肺間質纖維化,於當地醫院住院治療,給予應用「左氧氟沙星、頭孢西丁」抗感染及「氫化潑尼松(10mg/日)」12天,複查肺CT示肺部陰影較前無明顯吸收,出院後未規律治療。3月前感胸悶憋氣,活動後加重,無胸痛,無喘鳴,咳嗽咳痰少,無發熱、盜汗,無口乾眼乾,無關節疼痛等不適,為進一步診治收入院。
既往史
無高血壓、糖尿病史,「汗皰疹」病史多年(未正規診治),無藥物過敏史。
個人史
從事電工工作,曾有建築工地工作史3年;吸煙史7年,35支/天,10年前已戒;少量飲酒,無特殊藥物服用史。
家族史
父親健在,母親患有「哮喘」,1姐2妹均體健,否認家族遺傳病史。
查體
T:36.8℃,P:94次/分,R:20次/分,BP:115/70mmHg
青年男性,神志清,全身皮膚散在分布色素沉著及色素脫失區域,口唇無紫紺,鎖骨上淋巴結未觸及腫大,雙下肺聞及少許velcro囉音,心率94次/分,律齊,腹軟,肝脾未觸及,雙下肢無水腫,無杵狀指(趾)。
輔助檢查
胸部CT:雙肺胸膜下見斑片狀磨玻璃影、模糊小結節灶及纖維網格狀影,似乎和我們常見的肺纖維化IPF不太一樣,以雙上肺為主。右下肺外基底段片狀影,邊界模糊,局部支氣管略顯增寬(本院,2013-10-12)。
初步診斷:間質性肺炎,汗皰疹?
輔助檢查
血常規:白細胞計數4.31×10^9/L ,血紅蛋白127g/L,血小板4.31×10^9/L 。CRP:0.45mg/L(0-5);血凝常規、D二聚體:大致正常。尿常規:陰性。血氣分析:PH7.44,氧分壓90mmHg,二氧化碳分壓46mmHg,氧飽和度95%。
血沉:12mm/;甲功五項:無異常;巨細胞IgM抗體:陰性;真菌G試驗:陰性;結核抗體:陰性;腫瘤標誌物:無升高;ENA、ANA、ANCA、風濕檢測:陰性
2014-02-21(入院第2天)胸部CT:
發現與2013-10-12胸部CT相似,主要還是以雙上肺和胸膜下為主的網格狀影,其次右下肺有片狀影,可看到充氣支氣管征。
肺功能:輕度限制型通氣功能障礙和彌散功能障礙
支氣管鏡檢查:鏡下管腔通暢,無異常。
灌洗液病理:(右下後基底段灌洗)塗片內見數個核略大細胞,性質不易確定,請結合臨床,建議必要時再送痰液檢測。
由於右下肺有結節,我們認為不排除腫瘤的可能性,所以做了PET-CT。
PET-CT(2014-03-04):肺間質改變,右下肺結節,SUVmax1.3。SUV小於3.5惡性腫瘤可能性小,故不考慮惡性腫瘤所致間質性肺炎。
> 青年男性,職業電工,既往吸煙史,從事建築工作3年;
> 發現肺部陰影半年,活動後胸悶憋氣3月;
> 影像學示雙肺多髮網格影;
> 肺功能:限制性通氣功能障礙及彌散功能障礙;
> 感染性指標:陰性;
> 血清化驗(自身免疫學指標)陰性;
> 氣管鏡灌洗液病理見數個核略大細胞,性質不易確定;PET-CT無陽性發現;
> 診斷間質性肺炎:病因?分型?
從胸部CT看,右下肺病灶小葉間隔分布,初步印象是淋巴管引流障礙相關性疾病?
從皮膚的表現來看,有沒有可能是全身性的疾病累及到肺?
目前來看,這個年輕男性從影像學上可以排除一些疾病(如職業為電工,有可能會出現焊工塵肺),應該是遺傳性、先天性疾病?
吸入因素:職業(有機/無機)(可能吸入一些電焊氣體)、環境(包括家居)、愛好(鳥/寵物)(無)、少量反覆誤吸
膠原血管疾病、血管炎(無)
肉芽腫疾病:結節病、PLCH(不像)
感染:病毒、PCP、非典型病原體(均無證據)
腫瘤:肺腺癌(肺泡細胞癌)、癌性淋巴管炎?(做過PET-CT;SUV值僅1.3,無證據)
某些特異性疾病:肺泡蛋白沉積症(PAP)、肺淋巴管平滑肌瘤病、慢性嗜酸細胞性肺炎、醫源性(藥物/放射)(不存在)
繼發於其他系統疾病:消化、腎臟、循環等(有皮膚病,其他無)
遺傳因素:家族性IPF、結節性硬化、神經纖維瘤病、代謝儲存病(無)
特發性間質性肺炎(IIP)(均不符合):主要的IIP:慢性致纖維化性IP(IPF、NSIP)、急性/亞急性IP(COP、AIP)、吸煙相關性IP(DPB、RBILD);少見的IIP:特發性淋巴細胞間質性肺炎、特發性胸膜肺纖維彈性組織增生症;不能分類的IIP:急性纖維素性機化性肺炎、氣道中心性間質性肺炎。
以上條件均不符合,無法確診疾病,我們如何尋找突破口?
1、仔細反覆詢問病史,既往史、職業史、家族史,對於間質性疾病而言,病史的詢問尤為重要
2、認真詳細的查體
3、血清化驗、胸部影像學、肺功能、支氣管鏡檢查
4、做有創肺活檢嗎?TBLB、經皮肺活檢?胸腔鏡肺活檢還是開胸肺活檢?能給我們提示嗎?
5、反覆閱讀,仔細推敲患者輔助檢驗檢查結果
6、查閱文獻
1、鬚髮灰白、指甲薄如蟬翼
查體:患者僅33歲,頭髮、鬍鬚就都是灰白的;全身皮膚改變(手指比較細長;手心和手背皮膚有改變,主要為色素脫失和色素沉著交替存在,部分有脫屑);粘膜改變(口腔粘膜改變、舌體白斑);指(趾)甲改變(腳趾指甲變形,手指指甲有開裂、變薄、缺失);
診療經過
皮膚科第1次會診:PE:患者全身皮膚大理石樣改變,無自覺症狀,雙手掌部可見皮膚粗糙,乾燥脫屑。考慮:1、皮膚異色症(全身皮膚)2、濕疹(掌部)可能;建議真菌鏡檢。
輔助檢查:真菌鏡檢:
發現菌絲陽性,於是皮膚科第2次會診,會診意見:患者雙手部皮膚粗糙乾燥脫屑,真菌鏡檢(+)。考慮「手蘚」可能,建議必亮外用Bid。
2、兒子患再生障礙性貧血
病史:
既往史:幼時(8歲起)指甲變薄,開裂,脫落,眼睛頻繁流淚;
職業史:電工,建築工地工作史3年;
家族史:兒子患再生障礙性貧血,目前反覆在我院兒童血液科治療。
這裡思路可能就清楚了許多,我們再次進行了臨床診斷分析
臨床表現:肺纖維化(主要);青年男性:灰白頭髮及鬍鬚;皮膚粘膜改變:全身皮膚大理石樣改變,色素沉著與脫失交替分布,掌心皮膚乾燥脫屑;口腔粘膜白斑;指甲改變 :指(趾)甲發育不良,萎縮變薄,變尖,變細,無指甲;流淚:鼻淚管阻塞。
家族史:兒子患再生障礙性貧血。
那麼患者的肺纖維化和他兒子的再生障礙性貧血有什麼關係?是不是遺傳性疾病?基因檢測有必要嗎?
我們順藤摸瓜,正好患者兒子在我院兒童血液科住院,翻看孩子的病例,這個患者的診斷一下清晰明了!
患者兒子目前12歲,4歲時診為「再生障礙性貧血」,常規治療效果不佳,9歲時就診於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病醫院,行骨髓細胞學及骨髓病理學檢查,基因檢測示:TINF2基因的一個雜合變異(c.849:缺失G,來源於父親),符合常染色體顯性先天性角化不全症3型。診斷為「先天性角化不全」,10歲時在北京某醫院行異基因造血幹細胞移植,此後反覆在我院兒童血液科治療。
最終診斷:先天性角化不全症
隨訪:活動性呼吸困難逐漸加重,出現了氣胸
由於兒子反覆治療的花銷已經很大了,這位患者診斷後沒有特別治療,曾去過多家醫院,考慮過肺移植,但由於是遺傳性疾病只好作罷。隨後在我院隨訪,呼吸困難逐漸加重,間質改變越來越嚴重,原來是上肺比較明顯,後來下肺病變也加重了,再後來右上肺出現大泡,最後出現氣胸,反覆住院,這個患者後來再也沒有來了……
胸部CT(2017-07-11):
胸部CT(2018-02-22):
胸部正位片(2018-03-01):
胸部正位片(2018-06-01):最後一次
1、概述
先天性角化不全症(簡稱DKC)也叫做Zinsser-Engman-Cole症候群,是一種罕見的進行性骨髓失能症候群。
這個疾病主要有三種特徵:
網狀皮膚色素沉著過多;
指(趾)甲營養失調;
口腔黏膜有白斑。
於此疾病中可發現染色體端粒酶功能不良、核糖體缺乏和蛋白質合成功能異常等現象。早期死亡的原因常與骨髓失能、感染、致死的肺部併發症,或惡性腫瘤有關。
2、遺傳模式
目前發現,導致DKC的各種端粒酶相關基因突變,主要包括DKC1、TERC、TERT、NOPl0、NHP2、POTlb和TINF2等。近年國外較大樣本數據顯示,上述基因突變約涵蓋60%的患者,存在X染色體隱性、常染色體顯性和常染色體隱性等3種遺傳模式,另有約40%的致病基因尚未明確。
3、症狀特徵
先天性角化不全症患者通常在10歲左右,會開始出現典型症狀,常以皮膚色素沉著和指(趾)甲異常等先表現。表皮黏膜的典型的特徵,通常在5~15歲時出現。皮膚網狀色素沉著過多、指(趾)甲營養失調和黏膜白斑症為先天性角化不全症三個主要的典型症狀。
4、臨床表現
1、皮膚:主要是皮膚不正常色素沉著,可見雜色班紋狀或是網狀的黑到灰色的暗色斑塊或是淺色色斑。主要發生在上部軀幹、頸部和臉。其他症狀,包括頭皮、眼眉和睫毛的脫髮症;過早灰白髮;掌心皮膚角化過度。
2、指(趾)甲:有90%病患會有指(趾)甲營養失調的情形,通常手指先發生。指(趾)甲開始先隆起而後縱向裂開,並持續萎縮、變薄和翼狀化,最後導致指甲變小或消失。
3、黏膜:約80%患者會有典型黏膜白斑症,通常發生在口腔黏膜、舌頭和口咽部。其它黏膜,如食道、尿道開口、龜頭、淚管、結膜、陰道、肛門等,也可能受影響。這些區域發生收縮和狹窄,最後導致吞咽困難、排尿困難、包莖和淚溢。
4、骨髓失能:約有90%的個案會有外周血細胞減少情形。有些病患會以此為最初表現的症狀,通常在10歲左右開始出現。骨髓失能是造成死亡的重要原因,約有70%是因為骨髓失能而造成出血和機會性感染。
5、肺部合併症:約有20%先天性角化不全症的個案會有肺部合併症,肺部纖維化和肺部血管系統的異常。患者應避免服用會產生肺部毒性的藥物;並且在骨髓移植期間,保護好肺部。
6、增加惡性腫瘤的風險:患者較高的惡性黏膜瘤發生率,特別是鱗狀上皮細胞癌,如口腔、鼻咽、食道、直腸、陰道或者子宮頸。這些地方經常發生黏膜白斑病。皮膚的鱗狀上皮癌的流行率也會升高。其他惡性腫瘤包括何杰金氏淋巴瘤、胃腸道的腺癌和支氣管和喉頭癌。通常在30歲左右開始出現惡性腫瘤。
7、神經系統:患者會有學習困難和智力缺陷的問題。
8、眼睛:有80%先天性角化不全症患者會有結膜炎、眼瞼炎及淚管狹窄導致的溢淚。
9、骨骼系統:患者可能會有下頷骨發育不全、骨質疏鬆、無血管的壞死和脊柱側彎。
10、胃腸系統:包括食管曲張、肝脾腫大和肝硬化。
11、生殖泌尿系統:Hypospastic睪丸、尿道下裂和輸尿管狹窄。
12、女性帶因者:先天性角化不全症的女性帶因者也許有少數的臨床症狀。一項最近研究表示,20位女性帶因者中有三位有臨床症狀,包括:單一營養不良的指(趾)甲、淺色色素斑、或輕微黏膜白斑病等臨床症狀。
5、診斷
1、典型表現(三聯征):皮膚色素沉著:彌散性棕褐色或灰褐色、斑點狀或網格狀的色素沉著,可融合成片。常始發於面部和頸胸部,可逐漸擴展至全身。黏膜白斑:舌面和頰黏膜增厚性白斑。指(趾)甲發育不良:指(趾)甲逐漸生長緩慢、增厚變形或萎縮,直至最終脫落。
2、皮膚活檢:表現為角化過度或角化不全,表皮萎縮;真皮層黑素顆粒沉著及噬黑素細胞聚集。
3、相關基因檢測:端粒酶相關基因檢測。
6、治療
血細胞下降是DKC的嚴重表現和主要致死原因,故為目前國內外藥物治療研究重點。
小劑量雄性激素可促進端粒酶活性,有效率可達60~70%;
小劑量糖皮質激素,可聯合雄性激素,有效率約70%左右;
allo-HSCT,移植成功可獲得造血功能重建;
外源性TERC療法,實驗研究發現採用外源性TERC治療DKC1和TERC突變者,有助於恢復端粒酶活性和端粒長度,但其可行性有待臨床;
因為DKC與獲得性再障的免疫介導發病機制完全不同,所以不能採用IST治療。
7、預後
先天性角化不全症為一多重複雜的疾病其預後不佳,平均存活年齡為30歲。大部分的死因與感染、出血和惡性腫瘤有關。有紀錄的先天性角化不全症約有70%個案死亡是因為骨髓失能或其合併症所致,這些個案死亡的平均年齡為16歲。
1、遺傳性疾病:患者兒子基因檢測結果明確,為常染色體顯性先天性角化不全症,那這個患者的遺傳方式是什麼?他的父母及兄弟姐妹身體都沒有特殊疾病,而且還私下詢問了患者母親,確證是具有血緣關係的母子。既然是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為什麼患者的父母、姐妹都未患病?患者有2個孩子,兒子患病,另一個4歲的女兒目前狀況良好,那以後會不會發病?
2、家系圖的繪製:血樣採集
3、治療:再生障礙性貧血可以進行幹細胞移植,肺纖維化可不可以肺移植呢?移植後還會不會再發病?
間質性肺疾病是一組異源性疾病,病因眾多,臨床表現各異,診斷和治療均存在困難。在分析具體原因時,注意影像學形態、分布,需要把常見的病因逐一考慮、排除;對於找不到原因者,還需要考慮少見情況,不要輕易下「特異性」定義。詢問病史、查體也很重要,這樣才能「山重水複疑無路,柳岸花明又一村」。
來源:第二屆「呼吸系統疑難、少見病臨床診治浦江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