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丹福媽媽:不要用物質獎勵孩子

2019-06-13     每天好習慣

史丹福媽媽是誰?相信大家都聽過她的事跡,陳美齡,從歌手變身成為了史丹福媽媽,育兒專家。

不僅自己是史丹福大學的博士,還將自己的3個兒子也送進了史丹福,是不是想請教她的育兒秘笈?

看過她的採訪,她說過家長絕對不能做的10件事中,其中就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那就是不要用物質獎勵孩子

她說,對於禮品,孩子有需要的時候就買,不必以考試考好為由才送,不想養成孩子的功利心。

而物質獎勵正是當下很多父母喜歡採取的一種方式,陳美齡說,不要再用物質獎勵孩子了。

物質獎勵不利於長期激勵

物質獎勵有用嗎?有,不可否認,它短期內能極大地激發孩子的興趣。

當孩子不願意吃飯時,你說,吃完了就給5塊錢;孩子聽到這個兩眼放光,立馬把飯吃完了。

但是,這種激勵方式會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失去效果,等第十次勸孩子吃飯時,你說給5元,對他已經沒吸引力了。

美國行為心理學家伯爾赫斯.斯金納做過一個物質激勵的實驗,他製作了一個箱子,然後把一隻飢餓的白鼠放了進去;小白鼠在箱子內亂跑亂爬時,按壓到了操作杆,這時一顆食物丸子被送進了箱子。幾次按壓之後,小白鼠便學會了主動按壓操作杆獲得食物。

之後,小白鼠只在飢餓時才會去按壓操作杆,不正好說明了,物質獎勵只在短期內爆發出效果。

這種外在驅動力的獎勵,讓孩子只看到了獎勵,而不注重獲取的過程看不到自己的努力,也稱利益驅動型。

就像你用繩子掛著一個玩具,在前面走著,孩子在後面跟著;他開始能跟上你的腳步,是因為他想要那個玩具,而不是自己想走;等時間久了,他發現玩具也就那樣,吸引力不大了,自然就不願意走了。

你再想讓他走,就得拿出更有吸引力的東西出來了,那以後怎麼辦呢?

我們需要培養的是孩子能主動進步,而不是靠物質獎勵來進步。

物質獎勵的危害

物質獎勵容易讓我們失去對孩子的控制。

有一位爸爸告訴我,他們家做家務採取報酬制,洗一次碗獎勵1元;有一次,爸爸叫女兒洗碗,女兒說「1元有點少,能不能給我5元啊?」爸爸生氣地說「就是1元,多的沒有」,女兒聳聳肩說,那我不洗了。

你是不是經歷過類似的場景?一開始小小的獎勵能讓孩子高興,到後面孩子的胃口越來越大了。

所以,物質獎勵的危害你得知道。

1、滋生孩子的功利心

第一次你用物質來鼓勵孩子,他就會等著你第二次來鼓勵他,然後第三次、第四次;這不正是告訴他,有了勞動,才有報酬嗎?雖然話沒錯,但是傳遞的價值觀是錯誤的。

孩子小時候應該傳遞的是,不管是做家務還是寫作業都是自己應該做的,物質獎勵是激勵措施,而不是報酬,這不是交易行為

這樣出來的孩子,肯定有功利心了。

2、削減孩子的內部動機

人的行為動力來源於兩大動機,即外部動機和內部動機,而物質獎勵會讓人的內部動機削減,最後只能依靠外部動機行動,否則就會喪失行動的動力。

內外動機是個此消彼長的過程,你外在動機強了,內在動機就弱;而往往使孩子變得優秀的是內在動機,所以,物質獎勵也相當於降低了孩子優秀的標準。

尤其是老人家,隔輩的人比較親,也比較寵,看到孩子不吃飯,不寫作業,就喜歡說你做好了,就去買吃的;本意是好的,奈何老人家的理念不同,對孩子的影響卻很深。

這一點,家長們要注意。


鼓勵孩子,你得這樣做

有的家長就疑惑了,孩子剛開始的動力不都是從物質獎勵開始嗎?

沒錯,物質獎勵沒錯,但是家長要隨機應變,把孩子從「要我優秀」變成「我要優秀」,少不了家長們的觀察。

1、不定期的驚喜

如果把實驗中的操作杆換成不定期的出食物,那小白鼠是不是得經常去壓操作杆?

商場裡的玩具機不正是不知道能中的機率是多少,才吸引人嗎?

父母先告訴孩子,做家務就是做家務,沒有交換條件;當孩子做的好時,突然來個驚喜,並明確地告訴孩子獎勵的原因。

也就是要變換物質獎勵規則

2、獎勵的是行為,不是結果

肯定孩子的具體行為,其實就是強化孩子的內在動機。

就像不表揚孩子聰明,肯定他的努力一樣,才能讓孩子知道,是自己的努力才拿到了獎勵,沒有努力就沒有獎勵。

「你這次寫作業很用心,所以我決定給你獎勵」,每次獎勵父母把孩子具體的進步說出來,有利於孩子的進步。

讓孩子看到了行為,才能正確認識獎勵的原因。

3、多用精神獎勵

美國心理學家Edward Deci建議過,想要刺激孩子的「內在驅動力」,就是讓孩子覺得「我能做到」。

「進步」、「優秀」「成為更好的孩子」...都是自我驅動力。

孩子考的好,學校會發獎狀是屬於精神獎勵;老師的誇獎也是屬於精神獎勵。

林則徐的父親,有一次帶著學生和兒子上山,他讓大家用「山」和「海」對對子,林則徐脫口而出「海到天邊天作岸,山登絕頂我為峰。」林父細細品味,大讚好對子,讓林則徐大受鼓勵,獲得了自我驅動力,此後,更加努力,為的是上不愧對父母,下不辜負前程。

物質獎勵是低級的,而自我價值的實現是最高級的,就是所謂的精神鼓勵。


不得不說,做家長的挺累,本想好心地激勵孩子,卻不想物質激勵會養成孩子的功利心。

所以,父母這個職位不是那麼容易的,孩子就是你的成果,這成果如何,就需要你不斷地學習,納新去陳。

家庭教育這條路,任重而道遠。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vt4rPWwB8g2yegNDcTZ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