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需要辨證準確,不能被普通流感的類似症狀所迷惑

2020-02-14     崆峒養生匯

本文為中醫思維+熱心讀者撰寫,授權發布。作者:賀榮增

本值佳節,忽遇瘟疫來襲。大敵當前,形勢嚴峻。作為中醫人,未能赤膊上陣。略作小文,也算盡些綿薄之力。


中醫自古就有預防瘟疫的經驗,先聖大家分辨詳細。我輩更應為弘揚中醫這塊瑰寶而敢於擔當,勇挑重擔。


辨證論治


中醫的核心是「辨證施治」,按照中醫的辨證要求,需要對患者通過望聞問切等進行診斷。尤其是「同病異治」或是「異病同治」,都要首先依賴於診斷的正確。溫疫之發往往與「五運不及和太過」有關係,但現在是「急則治標」,控制瘟疫流行為要。那麼我們中醫人首先要拿得出可行有效的治療方案和應對措施。不是做一些華而不實、故弄玄虛的文章。


對於近期某些「醫家」所給出的對「溫疫」的中醫解釋,或是某些治療處方,不要以此為唯一標準。當下奮戰在臨床的中醫人,千萬要搞清楚「瘟疫」的致病病機和病因。要靠經典,要用經典,即使臨陣磨槍,也能不快也光。當下疫情初發症狀頗似傷寒,就是與普通病菌或其他病毒引起的感冒症狀非常相似,所以有因發熱而疑似病人被隔離。這個叫「症同證不同」,這是當前臨床醫生需要特別細心甄辨的地方。



溫病大家吳鞠通在 《溫病條辨》凡例中指出:「若真能識得傷寒,斷不致疑麻桂之法不可用;若真能識得溫病,斷不致以辛溫治傷寒之法治溫病。」


葉天士《溫熱論》:「溫邪上受。首先犯肺,逆傳心包。(症與傷寒類似,治與傷寒不同)。傷寒多有變症,而溫熱雖久,在一經不移。此為辨。」


宋代許叔微:「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然留而不去,其病則實。「蓋邪之人也,始因虛。及邪居中,反為實矣。」並強調:「仲景傷寒脈不可與雜病脈同日而語。傷寒以大、浮、數、動、滑為陽。沉澀微為陰。雜病各見一脈,傷寒必兼眾脈而見。」


處方用藥


歷代大家多有強調,一定要臨證機變,「不可執方」。所以治病是有定法又無定法的。好像孫子兵法十三篇,用起來卻變化無窮。至於前人所立處方,或是現代的方劑學,都是入門嚮導之意,不能生搬硬套,止於此步。


明代名家劉純說:「醫,意也,臨病立意以施治也。」「前人立論制方,有於《內經》意合者,有穿鑿者,有立意偏者,有因病而以病人之虛實、形氣、脈證而制方者。病之變化無窮,人之行志苦樂不一,地土所宜,證有相似,治有不同。」


當今中醫之所以被動艱難,就是沒有掌握好中醫的精髓 ——靈活運用。而只是在處方形式上刻版追求,用藥也企圖像西醫一樣來個「一方定乾坤」。殊不知世間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何況活生生的人呢?中醫的「因人因病立方」反被用西醫的思維來認定為不科學,這實際上也違背了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科學觀。


就目前某些官方公布的治療方子,遠遠滿足不了防疫的需要。如果單用那幾個方子即使對症,也會收效甚微。因為用量也要因人因病而調整。《溫病條辨》序中說:「夫病多方少,未有甚於溫病者矣!」另序又說:「醫,仁道也,而必智以先之」,就是說治病首先要靠智慧,而不是靠方子。所以預防瘟疫的中醫人,要擺脫多年來的窠臼,在辨證準確的前提下,以參考經典為基礎,敢於因病立則,因則立法,因法立方,因方遣藥。爭取做到立竿見影,藥到病除,這也是當前的形勢任務所要求。


李可配伍用藥附子用到二百克,普通難病白芍多在五十克以上,所以有起死回生之效。所以日本人說「中醫的不傳之密是用量。」因為用量是個變數,也沒法傳,全在中醫人臨證酌情。藥輕病重,藥不勝病;病輕藥重,傷及無辜。 其實所以高手能夠臨證機變,用藥嫻熟,還是中醫基礎深厚,熟知藥性。因為處方的基礎是「藥」,熟悉了每位藥物的性味歸經,就為立方打下基礎。所謂「十八反」有的也不是絕對的。處方可以變化多端,藥性卻是萬變不離其宗。



這次公布的處方之一《玉屏風散》,防風,白朮,黃芪都是溫性藥。就是側重於防治寒濕的。近日有人提出武漢陰冷潮濕,「要少用寒涼藥」。把瘟疫流行的病因定調於「寒濕」,這個也許就有點片面,值得商榷。因為應當以臨床辨證為用藥依據。所以有那麼多疑似病人,很可能是傷寒與瘟疫同期發生。但「暖冬」才是瘟疫發生的大背景,是「本」。老百姓都知道冬天不冷,愛鬧瘟疫。是傷寒?還是瘟疫?需要辨證準確,不能被普通流感的類似症狀所迷惑。公布的又一個方子《銀翹散》,則是比較典型的溫病處方。連翹,金銀花都是清熱解毒的。按吳鞠通的觀點,治瘟疫則側重於「清熱解毒」。所以兩者似乎矛盾,需要去偽存真。也可能因為受涼感冒又感溫疫。所以不能簡單地推斷「少用寒涼」藥或是多用溫熱藥。


不管啥時候,治療啥病,別忘了人體「以氣血為本」,「以通為用」,這就抓住了治病核心。所以「攻補兼施」「扶正祛邪」就是常用的手段,當前的應急之下,首先還是要細心研究《溫病條辨》,作為指導綱領。其次參考葉天士等溫病大家,結合臨床隨證變通。


這是最近武漢確診患者的舌象,從中可以看出差異。所以處方不能完全一樣。(配圖見解只供分析參考,不能作為臨床依據)

這個舌象舌尖紅,反映心肺熱甚。苔黃,厚膩,說明素有積滯,脾胃有熱。邊上略有齒痕,舌質底下蘊含青色,說明肝鬱。

這個舌象就沒有前者紅,舌質青,苔黃膩。微有齒痕。病情要輕些。


這個舌象青紫,瘀堵嚴重,舌苔灰黑而焦燥,為熱極津枯。臉色脹滿,病情較重。


這個舌象微青,瘦薄,中間苔厚膩,有裂紋,為有內熱,氣血不足。


綜上所示,同是瘟疫感染,症狀卻有差異。其共性是外邪入侵,首先犯肺。從舌象上看,除了治肺,應該重用白芍等調肝之品,先安未受邪之地。其次鞏固脾胃。因為「土生金」,加大健脾益氣之力度,對肺系給於強大的援助。這個應該是總的原則。


關於疑似病人


中醫強調「治未病」,就是預防為主。對於疑似病人,完全可以按照中醫理論給於及時治療。沒有必要等到西醫的「確診」。這樣才能做到「未病先防,既病防變」。《黃帝內經》指出:「氣在高下,病有遠近,證有中外,治有輕重,適其至所為故也」。《傷寒論》:面對錯綜複雜的證候變化,要「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



給普通人的預防建議


除了相關部門公布的措施,本文提些簡單實用的預防辦法。


一,保持室內通風。新鮮的空氣最殺毒。現在幾乎都在家「各自安好」,所以要防止「閉塞」。我們人需要無時無刻地呼吸,而這個就是「吸入精氣,呼出濁氣」。把需要的「正氣」吸進來,把體內的「濁氣」呼出去。良好的空氣有足夠的「正氣」、「正能量」,就相當於「吸氧」。正氣充足,能夠保證人體的正常新陳代謝,人就抗病。因為《黃帝內經》有言:「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為啥同樣面對病毒,有的人不發病,就是他們自身的正氣很足。保持室內空氣流通,就是防止我們自身把空氣污染了。


二,適時增減衣物。古語說「服藥不若勤著著」。天氣、室溫、體況都是隨時在變,我們也該適當調整,不要貪懶圖省事。因為瘟疫也是「趁虛而入」,《黃帝內經》上說「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我們首先做好自身的防護,做到「籬牢犬不入」。不感冒,就是不給病毒有可乘之機。


三,合理飲食,按時起居。適逢春節,家人團聚,難免斛光交錯、杯盤狼藉。又因疫情動少靜多,切記不可過於肥甘厚膩,像《黃帝內經》上說的「不知持滿」「務快其心」。以致損傷脾胃,造成正氣不足。要合理搭配,饑飽適度,五味適合。至於休假期間,少受時間約束,或可隨心所欲,更容易陰陽失衡,造成人體生物鐘紊亂。隨之而來的便是免疫力下降,給病邪入侵造成機會。所以正值防疫高峰,按規律作息,養好精氣神,比平日更應加倍重視。


四,喝綠豆湯。民間有話說「綠豆解百毒」,綠豆是藥食兩用之物。煮湯簡便易行,收效快捷,而且安全,幾乎家家具備,便於普及覆蓋。當年有人利用「綠豆湯」斂財,那和綠豆本身沒關係。我們也不能因此而小視。《本草綱目》:「綠豆,肉平,皮寒,解金石、砒霜、草木一切諸毒」。本人用此多次治療藥物食物中毒,效果神速。只是居家用此防病,需要注意用量適當。


五,生甘草泡水。甘草稱藥中「國佬 」,《圖經本草》:「能解百藥毒,為眾藥之要。」孫思邈論云:「有人中烏頭、巴豆毒,甘草入腹即定。」(疫情嚴重,所以向普通人推薦此物,與平日用藥另當別論)。因為甘草味甜,人們容易接受,沒有脹滿浮腫基礎病的都能用。每次3至10克,適時適量。本人平時用於調和藥物,防治藥物性皮炎、霧霾和空調等造成的過敏性疾患,都能藥到病除。


總之,兵來將擋,水來土掩。中醫藥人一定會與全國人民一道,齊心協力,共奏凱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vsOkRHAB3uTiws8KBOQ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