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85歲的老黨員
17歲進入贛州石城縣大隊三連當通訊員
1952年8月編入中國人民志願軍
1958年轉業到山西大同建築公司
1962年放棄工作回到家鄉
做了10年村(大隊)黨支部書記
當了18年民辦教師
他是「戰鬥英雄」
赴朝鮮參加抗美援朝戰爭
在上甘嶺戰役中光榮負傷
他榮獲多次三等功
被授予「戰鬥英雄」
獲得「中朝友誼勳章」
「抗美援朝紀念章」
……
他把群眾利益放在首位
脫貧致富成為新戰場
從城市重返農村
放棄「金飯碗」端起「泥飯碗」
修通村裡的第一條公路
組織開辦了粉干廠
榨油坊、養豬場
……
飽經風和雨
深藏功與名
看淡功勞、看輕物質
站在精神高地數十年而默默無聞
清貧一生
這份樸素的堅守
生動詮釋了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
他就是石城縣抗美援朝老英雄廖學經
讓我們一起走進他的傳奇人生
老英雄張富清無私奉獻的事跡被媒體報道後,全國掀起一股學習老一輩革命家精神的熱潮。在石城縣,也有這樣一位甘於平凡、默默奉獻的老英雄。他,就是抗美援朝老戰士廖學經。
今年85歲的老黨員廖學經,榮獲多次三等功,被授予「戰鬥英雄」,獲得「中朝友誼勳章」「抗美援朝紀念章」等。他17歲進入石城縣大隊三連當通訊員;1952年8月編入中國人民志願軍21軍61師183團炮兵營二連二排,赴朝鮮參加抗美援朝戰爭,在上甘嶺戰役中光榮負傷;1958年轉業到山西大同建築公司;1962年放棄工作回到家鄉,做了10年村(大隊)黨支部書記,當了18年民辦教師。
飽經風和雨,深藏功與名。他,用實際行動踐行共產黨員的初心,令人為之動容——
自豪:永不褪色的軍功章
「我的丈夫,是從抗美援朝的槍林彈雨中走過來的。」9月14日,廖學經的妻子鄧建秀,從房間裡捧出丈夫的功勳徽章,眼中閃著淚花。泛黃的勳章,似乎在訴說著當年的崢嶸歲月。
1950年,歷時3年的韓戰爆發。前線需要力量,廖學經第一時間報名參戰。在江蘇太倉訓練中,廖學經榮獲21軍61師的通令嘉獎,不久就隨部隊趕赴前線。
第一次上戰場,廖學經就在「三八線」附近的五聖山,帶領戰士成功擊退敵人。後來,他參加上甘嶺戰役,持續鏖戰43天。1953年2月,由於兵力不足,廖學經所在炮兵營臨時負責運輸任務。3月,廖學經在運輸物資過程中遭敵襲擊,子彈從後背打進腹部,被送往後方急救。經過3個月的治療,沒有完全康復的廖學經,又執意歸隊繼續參戰。廖學經隨部隊回國後,才將體內的子彈碎片完全取出。
「在戰場上受這點傷根本不算什麼,最偉大的是在炮火中犧牲的戰友。」在記者的再三懇請下,廖學經掀開衣服,撫摸著傷疤說,「戰友們的英魂最偉大,那是一座座不倒的豐碑。」回想起光榮犧牲的戰友,廖學經的眼眶濕了……
堅守:脫貧致富的新戰場
「新坊地處偏僻、交通閉塞,幸虧有廖書記的帶領,才修通村裡的第一條公路,解決了多年以來的出行難問題。」村民廖學海回憶起時任黨支部書記廖學經的點滴,大為讚譽。
1962年,廖學經從山西大同回到石城。這不是工作地域的簡單變化,而是身份的轉換。從城市重返農村,放棄「金飯碗」端起「泥飯碗」,讓鄰里實在難以理解。廖學經心裡盤算的是:「這也是戰場,我要帶領鄉親們擺脫貧困。」從民兵連長兼政治宣講員,到黨支部書記,廖學經紮根農村,一干就是半輩子。
要想富,先修路。當時的新坊,有3個村小組的村民出行得走山路,翻山越嶺、道路崎嶇。於是,廖學經動起了修路的念頭。資金從哪裡來?工人從哪裡找?在新中國成立初期,一道道難題擺在面前,但他沒有退縮。沒有資金,向上爭取、社會募集;沒有工人,帶領村民義務投工,每天起早貪黑。路修通了,山旮旯開進了手扶拖拉機,村民們的臉上樂開了花,廖學經也欣慰地笑了。
「油茶產業已成為特色支柱產業,這離不開以前打下的良好基礎。」談起村裡的發展變化,村黨支部書記廖學鑾對廖學經讚不絕口。廖學經敢為人先,組織開辦了粉干廠、榨油坊、養豬場等村辦企業,有效壯大村集體經濟,拓寬村民就業門路。如今,江口村被評為文明村,綜合考評位居全鎮前列,群眾生活也芝麻開花節節高。
耕耘:汗水播灑的大講台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9月10日,在小松鎮組織召開的主題黨日活動上,廖學經作了發言。
發言結束後,廖學經對記者說:「今天,我好像又回到了教書的時候。」
1971年卸任村黨支部書記後,廖學經聽聞村小因地處偏遠,城裡的教師不願來,來的教師難留住。在這節骨眼,廖學經又主動請纓到村小任教。正當年富力強的廖學經,就這樣放棄了掙高工分的大好時機,毅然選擇清貧的從教生涯。
「無論颳風下雨,父親都雷打不動早早前往學校上課。當時家裡正在蓋新房,剩下母親一個人幹活是常事。父親這種敬業精神,在我們心裡留下了深深烙印。」廖學經的二兒子說,言傳身教,父親傳遞著榜樣力量。
精心育桃李,勤耕播芬芳。紮根山村18年,廖學經敬業奉獻、愛生如子。白天,他守護著三尺講台耐心細緻教學;晚上,他打著馬燈走村串戶去家訪,生怕有一個孩子輟學。為防止因交不起學費而輟學,18年來,廖學經用自己的微薄工資累計為近百名貧困生墊繳過學費。
守初心,擔使命。廖學經把個人名利看得很輕,永遠把群眾利益放在首位。危舊土坯房拆除、鄉村公路改造、新農村建設等,他都以老黨員的身份先行表率、帶頭支持、積極參與。直至現在,鎮里每年歡送新兵,廖學經都要上一堂革命傳統教育課,讓紅色精神傳承下去。
「不要給組織添麻煩」,這是廖學經時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作為一名抗美援朝老英雄,他從沒向政府開口要照顧。廖學經的學生、小松鎮鎮長廖成輝說,甚至逢年過節走訪慰問,組織給的慰問金,廖學經都要婉拒一番。
幾十年如一瞬
就這樣
在歷史滾滾向前中
廖學經始終牢記初心使命
縱使一路坎坷,未曾退卻
新時代的我們要
在學習英雄中守初心擔使命
總有一種感動潤物無聲,卻彰顯著精神的偉力。近日,筆者採訪老英雄廖學經,被他的傳奇人生深深震撼。
「在戰場上受這點傷根本不算什麼,最偉大的是在炮火中犧牲的戰友」 「不要給組織添麻煩」……廖學經和張富清一樣,無論崗位如何變化,都做到一輩子堅守初心、不改本色。戰火的洗禮,讓老英雄看淡功勞、看輕物質,站在精神高地數十年而默默無聞、清貧一生。這份樸素的堅守,生動詮釋了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
廖學經的傳奇人生,值得我們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每一個人,尤其是共產黨員對標自省。如今,沒有炮火硝煙的戰鬥場景,沒有你死我活的生命危險,但共產黨人只爭朝夕、奮發有為的奮鬥姿態和越是艱險越向前的鬥爭精神,依然是這面鮮紅黨旗上最醒目的時代標識。
當前,我們正在開展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學習先進典型是其中一項重要內容。廖學經老英雄,正是一部生動的教材,是值得每名黨員幹部學習的好榜樣。我們要在學習英雄中守初心、擔使命,像英雄們那樣堅守初心、對黨忠誠,淡泊名利、甘於奉獻,恪盡職守、擔當使命,清廉自守、克己奉公。不論領導幹部還是普通黨員,每個人都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扎紮實實做好本職工作,為建設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示範區作出應有貢獻。
深藏功名數十載
不改本色守初心
廖學經的故事少有人提及
但每一次聆聽
瞬間直擊心靈、震撼人心
他的傳奇人生
就是一本厚重的紅色教科書
莫道無名,人心是名
畫面定格的那一刻
一座巍峨的精神豐碑
赫然佇立在每個人心中
傳遞著「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錚錚誓言
數十年深藏功與名
小編向這位老黨員致敬
佩服的點亮一朵小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