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和小朋友起衝突,多數媽媽都做出了錯誤的回應

2019-12-14     柏柏育兒漫畫

孩子之間在外玩耍最容易產生衝突,當他們起紛爭時,我們最容易搖身一變成為法官,對二者的對錯進行評判。

比如,孩子和另一個小朋友在小區遊樂場玩,本來兩個孩子玩得正愉快,直到兩個孩子都想要坐木馬,雖然小區的木馬不止這一駕。可是,百分之八十的家長會在第一時間衝到孩子跟前,提前制止這場爭奪紛爭:「XX,那邊還有一個好可愛的木馬」「XX,你讓小朋友一下好不好」「你們要吵架,就回家了哈!」

結果呢?有時候孩子心情好,相互會讓一讓,孩子要不聽大人的話,繼續爭奪,誰也不讓誰,你這個法官怎麼辦呢?這本來就沒有個對錯之分,如何判定誰對誰錯,誰該讓步呢?

實際上,如果孩子沒有前來求助或者沒有產生肢體衝突,大人都不需要介入。如果一定要介入,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堅決不做法官。因為你做了,也不一定評判公允,反而會讓孩子有了依賴,以後在外一出了事就回頭找媽媽,讓媽媽替自己出頭解決。小時候媽媽尚且能夠幫孩子處理糾紛,孩子長大初入社會,你還能幫孩子嗎?

第二、耐心傾聽孩子的心聲。孩子爭奪同一樣東西,或者產生了衝突,一定有背後的原因,也許是因為孩子喜歡這個東西,也許是因為孩子不小心推搡了別人。媽媽不妨聽一聽兩個人產生矛盾的原因,不要自己想當然地認為誰對誰錯,用眼睛看到的東西,常常不是最真的。

有一次,我家小寶拿了大寶的巧克力糖,大寶讓小寶還回來,幾次之後,大寶開始追著小寶搶,小寶眼看巧克力糖要被搶走了,於是用力地扔到了地上,來了個「玉石俱焚」,大寶開始大哭。

此時,兩人之間的矛盾到了白熱化狀態,很多媽媽肯定會上去先批評小寶一頓,我之前也是這麼做的,效果很差,這次我轉變方法,抱起大寶,聽她說她委屈的地方,小寶也說了他委屈的地方,當兩個孩子都把自己的情緒釋放之後,情緒變為平靜,我起身做其他事,轉頭一看,小寶正在和大寶一起分享他的小餅乾呢。

第三、鼓勵孩子自己找到解決辦法。如果遇到就算情緒釋放了問題還沒有解決的情況,媽媽可以把問題丟給孩子,讓兩個孩子自己想辦法。

比如,文中開頭兩個孩子搶一個木馬,媽媽勸說無果後,只能問孩子:「那現在你也想玩木馬,你也想玩木馬,怎麼辦呢?你們一起想一個辦法吧。」孩子自然會動腦筋想「你玩一會,我玩一會。」問題就解決了。

END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vpKACG8BMH2_cNUgzXK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