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級非遺,「和田三寶」之一,這是維吾爾族姑娘的最愛

2020-06-07     若有所思CS

原標題:國家級非遺,「和田三寶」之一,這是維吾爾族姑娘的最愛

你一定見過這一種圖案和配色,但不一定知道它的名字。我也是去了新疆和田,才知道這個國家級非遺——艾德萊斯。

彎彎眉毛,大大眼睛的維吾爾族姑娘,非常喜歡穿"艾德萊斯"綢製作的連衣裙。這種絲綢質地柔軟,輕盈飄逸,尤其適於夏裝。

艾德萊絲綢色澤十分艷麗,與沙漠邊緣單調的環境色彩形成強烈對比,一眼便能辨認出。

以盛產和田玉而聞名世界的新疆和田,是著名的玉石之鄉、絲綢之鄉、地毯之都和瓜果之鄉。

但也許你不知,除了和田玉,還有艾得萊斯綢、和田地毯,並列為「和田三寶」。

新疆和田的旅行,抽空去了一次洛浦縣吉亞鄉。其實和田大部分縣都盛產艾德萊絲綢,但最集中就是在吉亞鄉。

吉亞鄉距離和田市區大約十公里,緊靠玉龍喀什河,本身是個蠶桑產區。這裡被認為是艾德萊絲的中心產地,如今大約有近3萬人從事這一行業。

「艾德萊斯」意為「扎染」,被譽為「二十一世紀最後的手工業」。

維吾爾族姑娘特別喜愛這種綢料,給它起了個雅號「玉波甫能卡那提古麗」,意為「布穀鳥翅膀的花」,隱喻它能給人們帶來春天的氣息。

跟著我的鏡頭,一起去探訪和田艾德萊斯綢手工作坊吧。這裡,展示了艾德萊斯綢這種古老的傳統手工藝,完整的製作過程。

那天的和田,天很藍,陽光燦爛,是個極好的天氣。

和田因為地處歐亞大陸腹地,乾旱荒漠性氣候明顯,常常伴有沙塵。這裡的人們雖然忍受著惡劣的氣候,依舊熱情好客,淳樸開朗。你來過,才能感同身受。

穿過長長的木廊,遇見一個維吾爾族小男孩在獨自玩著,一手的泥巴,感嘆著童年的真。

這個手工作坊,設有繅絲、印染、準備車間、紡織車間和展銷大廳,把艾德萊斯綢紡織的傳統工藝流程,一一展現。

從繅絲、紡線、印染到紡織,讓我們對和田艾德萊斯綢的古老文化產生全新的認識。

喀什、和田等地是新疆主要蠶桑區,維吾爾族人民養蠶、繅絲、編織歷史悠久。我看著陽光下的那些雪白的蠶繭,想著下次有機會,要去看看吉亞鄉成片的桑樹林。

古代和田,是絲綢之路南路的交通樞紐,是重要的絲綢集散地,也是西域三大絲都之一。所以,和田在絲綢交易上的歷史地位久享盛名。

艾得萊斯綢是一種土產絲綢,採用我國古老的扎經染色工藝。幾個男生在用一種黑色塑料袋,把不需要染色的地方裹起來,需要裹的很緊。

在這裡了解到,這艾德萊斯綢,從編織、扎染工藝極其複雜,非常講究。

首先要將蠶繭煮沸抽絲、並絲、卷線,然後經過扎染、圖案設計、綑紮,最後分線、上機、織綢,製成成品。

而且所有工序,都由匠人純手工完成,每一塊純手工的艾德萊斯綢緞誕生,都花費了很多的時間。

現場有維吾爾族婦女在紡線,時光就在那裡轉啊轉啊。

傳統的艾德萊絲綢,都是用植物染色,染料是從綠核桃皮、紅柳花等天然植物中提取的,用包穀皮綑紮後就開始扎染上色,據說十年不會褪色。

紡織車間很大,有很多台紡織機並排著,非常安靜。

當地的朋友說,有本《中華錦繡叢書--和田艾德萊斯》的書,就是專業介紹和田艾德萊斯的。

在這裡,都不敢大聲的走路說話,生怕打擾了這種寧靜。

和正在織布的維吾爾族老爺爺聊了幾句,他說即使是他這樣有著熟練技術的老人,一天也只能織三米左右。

所有的圖案都已經設計好,老爺爺只是需要填充底色。需要手腳並用,非常的複雜,仿佛他的腦子裡,有一個程序。即使一邊聊天,也不會錯一步。老藝人的手藝,真是讓人佩服!

艾德萊斯綢一般幅寬僅40厘米,圖案都採用植物圖案,有花卉、枝葉、蘋果、梨等。

各種圖案具有強烈和田地方特色,紋樣粗獷奔放,色彩簡單富有變化,是和田人民生活美在服裝上的藝術反映。

最後,我來到了成品展示廳,這裡展示了各種艾德萊絲綢成品,包括艾德萊絲綢布匹、絲巾、領帶、帽子等各種產品。

牆上的艾德萊絲綢,各種底色各種花型,眼花繚亂。一種底色,又恰到好處地搭配著其他色彩,艷而不俗。

買了一頂用艾德萊絲綢製作的帽子,作為此行的紀念。即使是傳統的圖案,也可以很時尚。

還有艾德萊絲綢面料的現代服裝,想起那句「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只有順應了時代的發展,才能把這種傳統工藝和圖案,帶進人們的生活。

曾經的和田,是絲綢之路極其重要的一站。大批的中國絲綢主要經絲綢之路南路運往中亞、中東直到地中海沿岸國家。

如今,和田「國家級非物質遺產」的艾德萊斯手工製作工藝,依舊在這片熱情的土地上,被傳承,被喜愛。

離開和田艾德萊斯綢手工作坊前,和一個朋友在這裡留了張合影。心想著,下次見到這種特別的圖案,一定要和其他的朋友,說說關於艾德萊斯的故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vlMTjnIBd4Bm1__Y_3v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