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一個晴日,與幾位老師結伴遊荊門山。車子在新修不久的村級公路上兜兜轉轉,終於來到山腳下。
荊門山四季景致各不同,春天草木蔥蘢、奼紫嫣紅;夏天綠樹成蔭,遮天蔽日;秋季天高雲闊,落木蕭蕭;冬季樹葉凋落,山色冷峻。我們挑選這個季節登山,就為著尋得沒有草木遮掩下的山景。
從農戶家旁邊的小路,向山上行進。田間小路窄窄的,濕濕滑滑,田坎邊幾叢麥冬和野油菜爭奪著地盤。路旁一棵黃櫨樹葉子赫黃里透著點點殷紅,在寒風中瑟瑟發抖,仿佛在和太陽撒嬌,央求他快點把自己的一身露水曬乾。橘園裡的樹上還有不少果子還掛在樹上,如一個個橙黃的小燈籠,在微風中輕輕搖晃。
是這片橘林嗎?九百多年前的那個深秋,歐陽修從洛陽來到夷陵,他獨立船頭,兩岸風景盡收眼底。江水消瘦,草黃葉枯。唯有簇簇橘果立在枝頭,為江邊小城增添了幾分亮色。這一抹橘紅,也照亮了他黯淡的心。遠望都城他自信地呤出:曾是洛陽花下客,野芳雖晚不須嗟!
順著山路走不了多遠,前面的路被一片矮樹枝蓋住了,只有匍下身才能穿過去。貓著腰,小心地讓過長滿細刺的樹枝,走過那段,終於來到山脊。
四周一片空曠,一隻老鷹在天空中盤旋、遠處山林里隱隱傳來農夫的說話聲、遠處的山脊赫紅色岩石袒胸露背、幾蓬旱蘆葦在風中搖曳、一簇簇小山果像紅瑪瑙般散落在山野間。同行的幾個人里只有我從未登過此山,楊洪老師說,好好看看這景色吧,它可是秦朝時的古戰場!這裡?四下環顧,怎麼也不能和當年的烈火烽煙勾連在一起。此處原來建有楚塞樓,曾經和岳陽樓、黃鶴樓齊名。幾經戰火,早已人逝樓坍,唯有散落四處的秦牆漢瓦深埋在泥土中,隱藏在時光深處。夢渚草長迷楚望,彝陵土黑有秦灰。
從這片平地向下望去,有一個天然溶洞,當地人把它叫天坑。只有一條陡峭的小路懸垂在崖壁上,要從這下到天坑還是很考驗我的膽量,拉著路兩邊的藤條、箬葉,一步一步向下挪,眼睛緊盯著腳下,根本不敢向山下望,就這樣,我連溜帶滑狼狽地下到溶洞。
眼前豁然開朗,向上看去,我們剛才小憩的地方竟然是座天然石橋,鑲嵌在兩山之間,橋下有個石洞,天坑懸在半山,兩邊是被藤枝覆蓋著的陡峭山壁,柳林河從遠處的山縫間湧來,像一條懸垂的白練,直奔長江。
兩岸青山虎視大江,水面上船影點點,激起片片浪花拍打著江邊的岩體。遠方群山逶迤,一隊大雁從峰頂掠過,發出幾聲低鳴。蔚藍的天空,沒有一絲雲彩。一束陽光穿過石橋的縫隙、穿過茂密的枝葉,照進岩洞,在崖壁上反射出幾片斑駁的光影。
滾滾長江自遠處而來,如一個即將誕生的嬰兒,通過三峽那條窄窄的產道,咆哮著、擠壓著、碰撞著,終於在南津關口露出肩膀。荊門山外,山寬水闊,它盡情地舒展著身體,一路東去。
荊門山就這樣屹立在長江邊,看江水漲了又落,聽船歌近了又遠。山無言、人有情,總會有一些人流連此處,或駐足、或凝望,亦或是一聲驚嘆、幾句低吟!
陳子昂意氣風發。遙遙去巫峽,望望下章台。巴國山川盡,荊門煙霧開。告別窄仄幽長、灘險浪急的巫峽,放眼望荊門山,自是山寬水闊,心情也舒暢。一身已無累,萬事更何欲!
李白傲立船頭。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從蜀國一路遠行而來的他正青春年少,兩岸青山被一葉扁舟甩在視線之外,四下望去,江水綠且明,茫茫與天平。
王昌齡一聲低嘆。行到荊門上三峽,莫將孤月對猿愁。他自遠方而來,朋友相送到武陵溪口,青山迢迢綠水淼淼。友人已經遠在視線之外。獨自一人穿荊門過三峽,一輪冷月幾聲猿啼勾起幾分感傷。看過大漠烽煙、走過塞外孤城的他惟有將滿腔濃愁交與兩岸青山一江碧水。
李商隱滿面愁容。一夕南風一葉危,荊門回望夏雲時。他站在被狂風吹的上下顛簸的扁舟上,回望來時路已在天盡頭,看前方浪急峰險,路漫漫兮心黯黯!
滄海桑田、物換星移。漫漫歲月里,時光穿梭而過。
秦時悲歌曾在耳畔迴響、大漢烽煙也在眼前燃燼、目送去國的麗人,也迎接歸家的忠魂、唐音宋韻在山中繚繞、北歌南曲在林間迴響、看罷炊煙裊裊、再聽船歌悠悠……
荊門山,在無數次花開花落里默默守望。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作者簡介:高莉玲(海棠心語)宜昌市人,宜昌市作家協會會員,2005年開始陸續在期刊、報紙上發表散文。喜歡溫暖的文字,喜歡與溫暖的文字一路同行,捕捉生活中的點滴美好。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vWlN8m4BMH2_cNUgDmHq.html